第十届中国ConTempo作曲比赛系列演出活动近日在我校举行
2019年11月2日至5日,第十届中国ConTempo作曲比赛系列演出活动在中央音乐学院圆满举行。
本届ConTempo作曲比赛由中央音乐学院与英国伯明翰当代室内乐团(Birminghan Contemporary Music Guoup)共同举办,面向全球35岁以下的青年作曲家征曲,参赛作品最小编制为五重奏,最大为九重奏且须同时包含中西方乐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教授担任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周湘林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德国弗莱堡音乐学院Johannes Sch?llhorn教授以及英国伯明翰当代室内乐团艺术总监Stephan Meier所组成的评委会,从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等国30部参赛作品中评选出了8部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和佳作奖4名。此外,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英国伯明翰当代室内乐团联袂北京现代室内乐团(Ensemble ConTempo Beijing),为听众带来了两场精心准备的音乐会。
11月2日晚七点半,第十届ConTempo作曲比赛的第一场音乐会——英国伯明翰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如期举行。音乐会开始前,伯明翰当代室内乐团指挥、艺术总监Stephen Meier先生作了简短发言。他首先对比赛负责人贾国平教授的邀请表示感谢,其次对音乐会的曲目进行介绍与导聆。正如乐团的名称,他认为当代音乐就是要从事并推广当代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但同时他认为当代音乐的概念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因此他别出心裁地将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为当代作曲家们的创作,而下半场则更多是作曲家在受到传统音乐启发后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即古音乐在当代时空的“回响”。音乐会由艾略特·卡特的《四声部卡农》开场,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采用相当严格的写作方式,力图在这种非常具有限制性的技术中增添音乐的趣味性与听众进行交流。第二首作品是奥利弗·克努森的《面具》,在这首短小的长笛独奏作品中,作曲家试图在单线条的媒介里对不同的音乐角色进行探索,以彰显表演的戏剧性张力。第三首与第四首作品同为克努森之作,分别为《秘密诗篇》与《古怪旋律》,前者是向曾任伦敦小交响乐团艺术总监的迈克尔·范纳尔致敬,具有冥想化的音乐特征,后者则是向艾略特·卡特致敬,并运用了卡特全名为体现的签名动机。下半场的前两首作品是来自夏洛特·布雷的创作,分别为《午夜间奏曲》与《光之痕》,前者隶属于声乐套曲《午夜的尽头》,其演奏形式具有灵活性特点,除可放置于套曲中一同演奏外,也可以进行单独演奏,而后者则是想要表现出各种形态的生动的自然光形象。上半场第三首是何塞·玛丽亚·桑切斯-韦尔杜的作品《马肖建筑II》,其原本是作为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作品《圣母弥撒曲》各祷文之间的器乐间奏曲来创作的。作曲家影射了原作的部分“等节奏”(isorhythmic)特征,并为之进一步探索,并从欧洲古音乐的角度展现出与时下音乐语言的联系。第四首作品为哈里森·伯特威斯尔爵士的《大卫分解旋律》,该作同样受马肖作品启发,作曲家在原作对位第三声部(triplum)与固定声部(tenor)的基础上叠加进高频次泛音,并增添钟琴以及拥有极致“非谐波”频率的类似于钟的声音,从而共同创造出一种兼具传统音乐气质和当代音乐听觉效果的不间断旋律。最后两首都为伯特威斯尔爵士的作品,前者《二重奏4》时长较短,但出奇生动,符合作曲家对戏剧性隐喻的喜好,后者《罗迪的里尔舞》是纪念作曲家本人在1975 -1982年间居住于拉塞岛的时光而作,作品中不但以器乐方式模仿了岛上绵羊的叫声,还通过指挥的带领,让全场听众以互动方式切实地参与到作品之中,最后在由掌声和跺脚声构成的此起彼伏的“舞蹈”中推向了高潮。
英国伯明翰当代室内乐团
11月3日至4日期间,伯明翰当代室内乐团的演奏家们与我校北京现代室内乐团的部分演奏家——琵琶演奏家兰维薇、二胡演奏家胡瑜、笙演奏家董颖和古筝演奏家张佳康一起,在评委之一Stephan Meier的指挥下排练了四首获奖新作。他们从专业角度出发,就节拍、速度、演奏法、记谱法等各个方面与每位作曲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们对排练的细致要求与精心准备为获奖作品的成功首演提供了必要保证。
11月5日晚七点半,“第十届中国ConTempo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拉开帷幕。今年是该作曲比赛的第十次成功举办,意义非凡,因此在音乐会前简短的颁奖仪式上,中国ConTenpo作曲比赛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对历届比赛的获奖情况作了简要回顾,并介绍了历年获奖者的生活现状,他们都仍然从事着作曲的事业,这无疑进一步体现了比赛在推动人才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他指出,Con Tempo在意大利语中的原意是“跟上节奏”,引申为“与时俱进”,其目的无疑是激励青年作曲家们要持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而对于中西乐器结合的编制设计,一方面是呼吁青年作曲家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旨在向国际音乐界宣传和展示具有中国音乐元素的当代音乐创作成果。随后,叶小纲教授、郝维亚教授与Stephan Meier先生分别为到场的四位获奖者颁发了奖状。本届比赛评委会主席叶小纲发表了致辞,他鼓励年轻作曲家们踊跃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强调“作曲家是成长于音乐厅的舞台”。
叶小纲主席致辞
贾国平教授致辞
音乐会率先开场是获得佳作奖的作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赵一儒的《听!黑土》。该作试图通过二胡对东北话音调及笑声的生动模仿,以及作品中类似于军训口号“一、二、一……”的小三度音程,来客观表达对故乡温暖、复杂的丰富感情。第二首是三等奖作品,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秦钰轩的《在海洋中相遇》。该作在舞台布局上有精心的设计,其以低音提琴为中心将中西乐器组分别置于舞台的左右两侧,意指不同文化通过海洋而分割和相遇,同时使用了二重奏式的写法来使中西乐器组从对话抗争的关系逐渐变成融合的过程,并进一步勾勒大海不同的色泽变化。此外,作品还借鉴了中国传统“唐大曲”的曲式结构并打破重组,形成了连续演奏的几个段落。第三首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马晓晴的二等奖作品《雨后重山》。该曲的构思来自于作曲家的一次登山之行,之后她写下了题记,题记中每句尾中的“惑”“拓”等字词也作用一种表达符号被其摘引到音乐之中,由演奏家唱念出来,创作者无疑企图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不断攀越的漫漫人生的感叹。最后首演的是本届赛事的一等奖作品——由四川音乐学院吴凡创作的《波纹效应》。该曲构思是受到了物理学现象的启发,波纹效应能制造出有趣和美丽的几何图样,而作曲家试图在音乐中始终保持初始的动机形态,并用不同的扩展手法描绘波纹效应现象的发生。
本次“中国ConTenpo作曲比赛系列活动”历时四天,为作曲专业的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国际平台,同时也向国际音乐界展现了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成果和中国新生代的创作力量。
集体合影留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第十届中国ConTempo作曲比赛系列演出活动近日在我校举行
相关推荐
- 5月26日展播观看指南丨第二届美育云端课堂暨第三届中央音乐学院5.23艺术节
- 第五届钢琴室内乐比赛暨珠江·恺撒堡奖学金评选系列活动圆满完成
- 喜报|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专业学生纪贺顺获得2021罗伯特?舒曼作品最佳演绎奖国际音乐比赛青年组第一名
- 宜宾学院沸腾了!高雅音乐进校园巡演首站告捷!
- “为人民抒怀”——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原创影视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亮相延安大剧院
-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20天|央音青年唱响《燃烧的雪花》
- “启航·新征程”|中央音乐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 “传承红色基因 奏响德育琴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九周年 民乐系党总支主题党日音乐会回顾系列(一)
- 喜报 | 钢琴系博士生同学刘云天喜获2020新加坡国际钢琴比赛音乐会演奏家组第一名
-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教授“同框”,详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如何做
- “美育云端课堂”暨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圆满闭幕
- 喜报 | 作曲系学生王一涵、赵一儒以及附中何奕达同学在奥地利“弗朗茨·舒伯特音乐学院”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奖
- 第二届美育云端课堂暨第三届中央音乐学院5.23艺术节 | 6月3日系列展播
- 停课不停学 | 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云合唱《我们》——献给风雨同舟的人们
- 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教学动态
- 5月30日丨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招聘启事
- 千古诗韵长,经典咏流传 | 附中党总支教师党支部举行“一支部一亮点”系列活动
- 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教学动态
- 喜报丨我校作曲系学生胡一轩在塞尔维亚邓恩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奖
- 走进音乐的世界——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延安学习书院开讲
新闻公告
- 吴祖强教授送别仪式通知 03-16
- 《为你而来》——央音原创冬奥志愿者之歌正式上线! 03-16
- 吴祖强教授讣告 03-15
- 追思|社会各界沉痛哀悼和缅怀周广仁先生 03-13
- 周广仁先生讣告 03-07
- 中央音乐学院2022届毕业生网络专场双选会 03-04
高考招生
- 中央音乐学院2016年本科招生简章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招生简章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本科招生简章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招生计划 08-04
- 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招生计划 08-04
- 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招生计划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