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第六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 在线会议举行
11月20日至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江西教育出版社、“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协办,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教育发展中心承办的第六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线上举行。该会议从2016年开始举办,举办初衷是为打造一个优质的资源平台和分享平台,选拔一批优秀的STEM+创新教育成果,支持一线教师的参与、分享与学习,促进中国STEM+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会议以“活动设计·课程研发·创新分享”为主旨,开展STEM+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第六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线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中心小学老师陈梦主持,会议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傅骞副教授、会议承办方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敏聪分别作了开幕致辞,表达了未能线下如约相见的遗憾,以及对线上共襄盛会的热烈欢迎,并表达了对本次大会的美好祝愿。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赵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娅峰,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白明、董艳、傅骞、马宁、杨洋等专家学者在线出席会议开幕式。
与会专家
开幕式结束之后,进入到精彩绝伦的专家报告环节。本次大会邀请到了柯清超、余胜泉、白明、董艳四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
柯清超分享的“STEM课程与项目式学习”专题报告从STEM教学的国内外实践、项目学习对STEM的支撑、STEM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内外典型STEM课程案例的介绍,为我们厘清了分科教学与STEM教学、STEM与创客教育及项目学习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引出项目式学习对STEM的支撑作用,明晰了项目学习的目标,列举了典型的国际项目学习实践案例,并为如何设计和实施STEM项目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
余胜泉分享的“证据导向的跨学科深度学习研究”视频专题报告从时代呼唤跨学科深度学习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指出跨学科教学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并从学习科学的视角对如何开展深度学习进行了进一步阐述。针对学习过程缺乏科学的数据与证据支持的情况,余教授提出了证据导向的跨学科学习,证据导向的学习是为解决学习问题而运用一些证据验证假设、发现并得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学习范式,能够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新的思路;证据收集的方法有多种,将数据变为证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促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促进高阶思维水平的形成。证据导向的跨学科学习能够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等提供方向上的引领。
白明分享的“面向机器人的STEAM课程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经验分享”专题报告,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出发,指出从事养成教育的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如果说分科教学让学生学习了学科知识,那么跨学科融合则还原了自然科学的本来面貌。白教授重点强调“要在STEM中融入艺术A,艺术可以增强创造力”,并提供了一个科学展板形象,用于指导学生条理清晰地开展STEAM学习。另外,白教授以智能机器人、创意纸雕镜框STEAM课程设计为例,从自身经验出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STEAM课程的设计思路,这为STEAM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董艳分享的“STEM教育中的同伴互动研究及教学实施策略”专题报告另辟蹊径,围绕STEM教育为何需要同伴互动、同伴互动的跨学科研究进展、同伴互动如何最大化学习效果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展开分享。认知科学、脑神经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同伴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具有显著作用。在逐渐常态化的STEM教育中有非常鲜明的同伴互动属性,在这种跨学科学习情境中学习者的脑区是否有变化,不同的同伴互动机制是否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等,这些都将成为研究焦点。最后,董教授就如何通过同伴互动最大化学习效果,给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专家报告之后,是论文专场、案例专场和课程专场三大分会场的作者分享。会议投稿筛选出的三十余位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论认识、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就STEM+教育与数学、物理、语文、地理等基础学科融合进行模型建构、活动设计、课程研发,作品中还涌现出很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热点问题、地域特色资源的课程与案例,例如探讨城市内涝监测、空气污染治理、火箭飞天、疫情防控等现实问题,发展学校与特色场馆的结合项目,将皮影戏、咏春功夫等特色元素进行创新设计等。各位作者的精彩分享,打开了STEM+教育与基础学科双向融合的思维,为我们进一步探索STEM+丰富广阔的教育空间提供了新内容。经过为期两天的分享,会议评选出最佳论文奖2名、最佳案例奖3名、最佳课程奖3名,最佳表现奖3名。
获奖名单
本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首次采用在线会议的形式,虽然疫情阻隔了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但共同秉持对STEM教育的真诚与追求,依然充斥着参会各位同仁的积极、热情和期盼。在未来的路上,大会将继续走在“STEM+教育”道路的前沿,不断为“STEM+教育”与各基础学科融合做出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会议]第六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 在线会议举行
相关推荐
- 北师大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一二·九”运动84周年合唱比赛
- [预告]03.24专家讲座|知识产权与创新——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系列活动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建设基金”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类学回顾与展望暨京城人类学雅集”座谈会举行
- [观点]一带一路学院教授、波兰前副总理:遏制中国、维持霸权是美国“不切实际的渴望”
- 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明做客北师大“网络文化季”网络文化大讲堂
- 北师大等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北京顺义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 [预告]03.16《铎声讲堂》第27期——张林琦:新冠病毒暴发对人类社会的警示
- 北师大心理学部陈英和教授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 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举办“强思想·练内功·促发展”全员培训
- 北师大组织中层干部培训 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北师大物理学系双聘教授林海青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北师大举行2021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
- [论坛]北师大举行“普希金:俄国近代文圣地位何以确立”讲座
-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专业化建设研修班在北师大开班
- [成果]《青藏高原历史文献集成》正式发行
- 北师大“励耘计划”五个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北师大举行“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四个自信”20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动员大会
- 第十一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
- “京师一号”极地观测遥感小卫星亮相第16届地球观测组织会议周
新闻公告
- [观点]焦豪: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03-16
- [预告]03.18 讲座:从“两会”看中国和教育 03-16
- 党委统战部召开学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联席会 03-16
- “看中国·看冬奥”展映仪式在京举行 03-16
高考招生
- 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