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卫星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攻坚者
她是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项目的负责人,她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她和团队成员共同研制了我国首套卫星通信阵列参数矩阵并行测量仪,她申请了3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拥有4项软件著作权,她以一袭红装和坚毅睿智点亮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现场,她就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电子与信息专业2019级博士生宋哲。
播种梦想,巾帼不让须眉
2005年,宋哲进入北理工信息工程实验班学习,勤奋努力的学习氛围、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她。进入大学不久,她就加入到了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大学三年级时,她牵头完成的创新作品《废旧电池回收机》,获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宋哲向航天企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此后,宋哲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并完成了“基于ARM嵌入式的汽车身份识别系统”项目,这是北理工第一批获国家资助的全国大学生创新项目之一。
2009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宋哲保送至北理工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攻读硕士研究生,进入安建平教授的团队,其间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并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硕士毕业后,宋哲始终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未停止过科研的步伐。2019年,她再次回到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在卫星通信测量领域不断笃行、开拓。
2019年,宋哲所在团队研制的项目“卫星通信阵列测量技术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在读学生,她也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国家奖完成人。
“一路走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深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北理工浓厚的创新氛围,点燃了我的创新激情,也为我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学校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研的思路,使我有机会能够深入接触学科前沿,并开展创新研究。以我的导师安建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兢兢业业、攻坚克难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给予我榜样的力量。我特别感谢学校一直以来对我的培养,我希望未来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让母校为我自豪!”宋哲说。
刻苦钻研,北理工精神薪火相传
“选择卫星通信这条道路并为之奋斗12年是有一个故事的,一切起源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在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的现场,宋哲这样介绍自己和团队12年深耕不辍的奋斗故事。“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地面通讯全部被损毁,重灾区和外面的联系只能依靠解放军战士背着卫星电话以非常危险的‘盲跳’方式伞降进入重灾区,这个事情深深震撼到了我。在本科毕设题目选择时,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卫星通信这个方向。”
从那时起,宋哲就在心中种下了一个梦想,“希望能为建立和保障国家卫星通信链路贡献力量,这是作为一个卫星通信人的梦想和骄傲。”时至今日,宋哲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奋斗了12年,并且希望能够走得更远更高。
宋哲与团队成员测试仪器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在航天领域高端测量技术领域,国外对我国实行严格封锁,测量设备完全禁运。“科学没有捷径可走。通往真相的路,得自己寻找。”宋哲深知解决核心“卡脖子”技术才是根本。“要做中国人自己的卫星通信网络!”
“誓做惊天动地事,甘为隐姓埋名人。”是北理工安建平教授团队的口号,传承红色基因,肩负强国使命,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团结奋进的团队氛围中,宋哲和团队成员们担当起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深耕国家卫星通信技术领域,多年来从未懈怠。
泰斗点赞,让世界看到中国力量
“该项目技术复杂、难度很大、伴随了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展历史,在卫星通信测量领域实现多个第一。拥有完整知识产权,总体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属重大技术创新。”“中国预警机之父”、电子领域泰斗、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这样评价。
卫星互联网是重要的太空基础设施,是由成千上万颗通信卫星组成的新型互联网。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测量是卫星的“体检”,是卫星互联网建设和运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星网测通”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航天领域测量技术的严格封锁,解决了制约我国通信卫星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宋哲团队针对现有产品功能单一、性能不足、价格高昂等痛点问题,开拓创新,发明了系列卫星通信测量仪,用一台仪器就能测数百种场景,测量效率提升100倍,为客户节省90%的成本,真正做到测得了、测得快、测得起。
该项目以参加项目的学生团队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授权1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 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得到了王小谟院士、樊邦奎院士、周志成院士等多位院士及大批航天领域龙头企业的高度评价。
“星网测通”项目成果展示
“星网测通”用B2B模式为商业航天用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已与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行业顶尖设备制造商达成了合作意向,意向总金额超过27亿元。
“我们的目标是将来不管什么时候,以任何形式,能通过自己的科研技术,服务国家在重要研究领域实现突破,用科技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未来,宋哲还将和团队成员们投身商业航天领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我的梦想就是想成为像邓稼先一样的科学家,为国家献身,为国家尖端科技助力。”宋哲一直将这个梦想铭记在心,见诸于行。
大学,是青春最美好的岁月。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一代代“爱国奋斗追梦”的青年学子在北理工传承红色基因,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宋哲:卫星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攻坚者
- 上一篇:薪火相传承师道,众擎易举强师能
- 下一篇:北理工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相关推荐
- 北理工师生在全运会赛场上取得佳绩
- 北理工自动化学院召开2020年春季领航人工作会
- 北理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使用培训
- 北理工法学院教师带队明德书院大一学生参观房山法院
- 北理工召开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专项工作会
- 【新闻特写】“天地之美 万物之理”北理工物理学院举办公众科学日
-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评测中心顺利通过CNAS复评审和扩项评审
- 北理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培苗”最先一公里,红色基因融入新生成长第一步
- 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
- 理论学习不断线,组织生活“云”在线
- 【新闻特写】督学 导学 助学,学风建设在行动
- 北理工3900余名2020级本科生圆满完成德育开题
- 北理工协办中国物联网大会并发起成立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青年专技组
- 态度+深度+温度,“网外”功夫打造精彩网课
- 北理工召开党群工作会议(扩大)
-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学子“居家科创”这样搞!
- 北理工自动化学院举办“自控甲子·智绘未来”建院(系)60周年系列活动
- “五学并举”,奋力书写一流建设新篇章
- 北理工徐特立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闻公告
- 以德为先促进“四融” 以德聚力提升“四度” 03-16
-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第五轮巡视第一批进驻完成 03-15
- 她,让思政课“虹”起来! 03-15
- 北京冬奥中的“特立”担当 03-15
- 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座谈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 03-14
- 奋楫扬帆正当时 凝心聚力谋新篇 03-13
- 美丽北理工,劳动最光荣! 03-12
高考招生
- 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理工大学SQA-HND项目中心2013年招生 08-05
- 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理工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理工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理工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