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定义一种新的抗体中和机制
中和抗体是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一类免疫球蛋白,也是疫苗发挥作用的主要效应分子。目前已知的中和抗体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阻断病毒-细胞相互作用和介导免疫调理作用。最近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教授团队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由抗体诱导病毒原位崩解的中和新机制。
研究者通过截短戊型肝炎病毒(HEV)衣壳蛋白(E2蛋白)免疫筛选获得可直接裂解病毒的中和抗体8C11,发现该抗体结合在病毒衣壳表面棘突(spike)的侧面位置,将产生与邻近病毒衣壳区域高达~7,700?3(抗体的抗原结合片段体积~18,660?3)的空间重叠碰撞;抗体与HEV类病毒颗粒(VLP)作用15分钟时颗粒外面部分呈无序状态,而内核保持不变,作用2小时VLP完全裂解;抗体与天然HEV病毒粒子作用时,病毒基因组逐渐暴露,最终裂解成难以被超速离心沉降的组分。与其他抗体阻断完整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或介导免疫调理作用相比,这种中和机制直接破坏了病毒完整性,研究者形象地形容8C11抗体像一把“刺刀”一样撬开了病毒坚固的外壳。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抗体的直接物理碰撞中和机制,并提出诱导这类中和抗体的方法,有助于病毒保护性抗体和疫苗设计,适用于多种病原体,而不仅限于戊型肝炎病毒。值得一提的是,夏宁邵教授团队历时14年自主研发成功的戊型肝炎疫苗(益可宁Hecolin)于2012年12月在我国上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获准上市的戊肝疫苗,其有效成分就是基于E2蛋白进行设计的重组颗粒性抗原(HEV p239蛋白),开创了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进行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先河。
12月9日,该研究以“Viral neutralization by antibody-imposed physical disruption”为题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宁邵教授、李少伟教授和顾颖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郑清炳博士、硕士生蒋婕、博士生何茂洲和郑子峥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峡联合项目和面上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等资助了该项研究。
文章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12/06/1916028116
(公共卫生学院 欧明展)
责任编辑:杜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定义一种新的抗体中和机制
相关推荐
- 厦门大学:广大党员心怀家国 踊跃捐款抗击疫情
- 我校获评优秀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
- 2019年教育部“平安留学”出国留学行前培训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 张彦书记会见福信集团董事长吴迪一行
- 【南强红笺】修省的“不归书”
- 公共卫生学院:抓党建 促发展 做先锋
- 产业技术研究院-化学化工学院多肽药物团队开展抗新冠病毒药物攻关
- 学校开展校园安全卫生检查
- “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在我校顺利召开
- 央视“新闻直播间”:福建厦门 海上“网课”来自科考船的海洋大讲堂
- 百年校庆校史剧目《长汀往事》《哥德巴赫猜想》《遥望海天月》启动仪式举行
- 2019年迎新专场音乐会《嘉庚颂》在我校精彩上演
- 李庆顺课题组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解析拟南芥开花因子FY在选择性多聚腺苷化过程中的作用
- 马来西亚分校师生在“美丽世界”国际学生公益媒体艺术展上获多个奖项
- 学校开展2019年“国家宪法日”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 青春实践路 | 助力脱贫攻坚·传承红色基因——航空航天学院学子赴宁德古田社会实践
- 学校传达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与丝路国家战略(厦门)研究中心举行合作协议签约活动
- 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做客南强讲座
- 我校4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新闻公告
- 附属翔安医院器官移植8个月突破50例 08-26
- 我校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08-26
- 铜陵市代表团一行来访我校 08-26
高考招生
- 厦门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