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物技术修文物 武大学子从美国捧回金奖
记者:吴江龙 楚天都市报记者柯称
用生物材料对丝绸文物进行加固,同时添加能够抵御霉菌污染和光损伤的蛋白质多肽,使文物状况得到改善,得以更长久的保存。武汉大学iGEM团队凭借这项研究,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2019)中拿下金奖,还获得最佳新应用单项奖提名。
灵感来自素纱襌衣
大赛中,iGEM团队致力于将合成生物学应用于文物修复领域,解决丝绸文物轻薄、脆弱难以保护的问题,设计并完成了“SilKeep”项目,获得了比赛评委的高度评价。
“随着一系列纪录片走红,人们对文物修复和保护产生了极大兴趣,我们也想出一份力。”团队队长、生命科学学院大三学生沈艺如介绍,她曾经参观过湖南省博物馆,对薄如蝉翼的镇馆之宝“素纱襌衣”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然丝绸的主要原料是蚕丝,能不能用合成生物技术加以保护?沈艺如的想法得到了团队成员的认同。
刚开始,大家心里其实也没底——将活体生物加在文物上,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直到他们了解到,荆州文保中心做过把木醋杆菌洒在丝绸文物上进行加固的尝试,这给了团队很大的信心。
接下来,团队通过一次次的试验,把木醋杆菌的几个和细菌纤维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转到了大肠杆菌这一常用工程菌中,使其具有产生细菌纤维素的功能。他们还在设计上加了光启动子,用他们设计的仪器对丝绸文物特定薄弱处进行照射,就能“启动”细菌开始修复、加固。同时,通过添加蛋白质多肽,能够使文物抵御霉菌污染和光损伤。
多次去博物馆取经
“这个项目分为四步实验,其实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团队副队长、武大弘毅学堂大三学生宋良月说,团队由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弘毅学堂、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学院的二十余位本科生组成,跨学科的合作中,有很多思维的碰撞。
沈艺如介绍,在近一年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多次到博物馆考察,先后去了荆州文保中心、荆州博物馆、杭州国家丝绸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暑假期间队员们还分赴多个博物馆学习。“比如光控系统,就是我们在博物馆了解到,丝绸表面的破损都是不规则的,所以进行了改进。”沈艺如说,他们的想法还得到了当年参与“素纱襌衣”修复的专家的认可。
学生们还买了很多丝绸验证自己的技术,第一次买时还闹了笑话——由于为了节省经费,采购组买了些边角料回来,结果为了验证是不是真正的丝绸,都花了好大功夫做实验。
最终,团队不负众望,在美国与全球近400支队伍同台竞争,赢得iGEM2019金奖。
(编辑:陈丽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用生物技术修文物 武大学子从美国捧回金奖
相关推荐
- 【珞珈青年派】走进龙舟队:东湖上划桨的少年
- 【中国高等教育】窦贤康:坚守大学初心 力促学生成长
- 王琰教授团队为降胆固醇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
- 【珞珈讲坛】陈炘钧教授谈人工智能应用
- 【青春告白祖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 【武大简报】把责任扛在肩上 把老同志放在心上
- 期刊与当代学术研讨会暨《长江学术》发展论坛举行
- 陌陌科技捐资100万元设立医学生奖助学金
- 2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共探数字人文
- “六老汉”治沙造林事迹感动武大学子
- 【抗击新型肺炎】后勤服务集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余学敏来校调研教育对外开放工作
- 做好“云服务”,“智慧珞珈”APP升级改版
- 【武大简报】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师生用行动筑牢抗疫防线
- 【停课不停学】学校推出历史文化直播讲堂
- 后疫情时代武大教授的思考与建议
- 【珞珈讲坛】挪威学者西弗森谈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评价
- 我校助力熊湾村产业脱贫再添新动能
- 【毕业季】2019届中法班毕业生心声
- 八人当选武汉大学第八届杰出校友
新闻公告
- 校长窦贤康检查校园教学和生活秩序 10-03
- 汪成课题组在三维共价有机框架取得新进展 10-03
- 教育部来校调研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10-02
- 历史学院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10-02
- 后勤保障部党委开展专题党课学习伟大抗疫精神 10-02
- 我校师生举行庆国庆升旗仪式 10-01
- 郑传寅40年戏曲民俗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09-30
- 百余人线上交流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 09-30
高考招生
- 武汉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09年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简章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