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一述一评”探究近代哲学思想
新闻网讯(通讯员陈杰)4月20日至21日,第四届全国近代哲学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近代哲学中的观念论及其理论对手”。
来自德国耶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西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湖北大学、山东大学、海南大学的40余位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共六场讨论,每场讨论均分报告人报告、评论人评论、自由讨论三个环节。
第一场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李淑英老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孙帅老师的报告题目是:“‘运动’的虚无主义:路德与亚里士多德”,他解释了马丁·路德如何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来改造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其结论是:在路德看来,运动的实质就是毁灭人类的罪的本性。在评论中,中国人民大学聂敏里老师谈了古代神学、基督教神学和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的三个历史阶段对运动的看法。
同济大学吴树博老师带来“论斯宾诺莎信仰观念及其事功之间的关系”的报告,揭示斯宾诺莎哲学与新教精神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斯宾诺莎一方面肯定新教的信仰内在化原则,另一方面又否定新教对事功的排斥。中国人民大学吴功青老师就基于想象的信仰与基于理性的宗教之间的张力,对吴树博的报告做了评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璐老师在“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再论莱布尼茨与牛顿的空间观”的报告中梳理了莱布尼茨相对空间观所依赖的数学方法,和牛顿绝对空间观所依赖的物理学方法,并认为二者的空间观在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这一点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作用。四川大学的王咏诗老师针对物质与空间的关系,做了精彩评论。
第二场讨论由江西社会科学院的赵伟老师主持——
武汉大学桑靖宇老师的题目是:“略论莱布尼茨的物质观”,认为莱布尼茨提出主动力作为物质的形式,被动力作为物质的质料,进而得出物质的活力论,以对抗近代哲学的机械论。山东大学吴童立老师则就主动力、被动力与原初力、派生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看法。
山东大学董修元老师在“莱布尼茨《<迷途指津>札记》中的凯拉姆原子论”报告中考察了莱布尼茨在《迷途指津》一书中所作的札记,该著作集中表述了凯拉姆的原子论(原子-偶性论)观点。湖北大学庄威老师在评论中针对莱布尼茨哲学中“没有广延的单子何以构成世界”这个论题,对“构成”的含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聂敏里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自然法传统”报告中指出,具有整全视野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并不直接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学,而是源于同样具有整全视野的自然法传统。海南大学谢永康老师就古代与近代对所有权的不同态度做了评论。
第三场讨论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韩骁老师主持——
中国政法大学宫睿老师带来题为“贝克莱的深度知觉理论”的报告,他认为,贝克莱借助“一点论证”得出距离不能被知觉,但贝克莱本人所认同的对距离的“二阶理论”解释也不成立。上海社会科学院施璇老师就贝克莱的“一点论证”与几何学、光学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评论。
武汉大学曾允博士带来“论同情在休谟伦理学中的根基地位”报告。曾允认为休谟伦理学以同情为基础,并就同情如何被辩护、同情与仁爱的关系等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首都医科大学寇楠楠老师在评论中就休谟的《人性论》与《道德原则研究》之间的关系提出看法。
武汉大学陈杰博士在“休谟在《人性论》附录中对其人格同一性理论的反思”的报告中提出,休谟在《人性论》附录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自我同一性学说陷入循环论证:休谟在《人性论》第一卷中试图解释的是我们如何虚构出一个具有同一性的自我观念,但他的解释本身就预设了一个具有同一性的自我观念。上海社会科学院施璇老师就休谟的文本是否支持循环论证的解释,做了评论。
第四场讨论由武汉大学曾晓平老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张雨凝博士在“孟德斯鸠的自然法困难”报告中提出孟德斯鸠并不是通过预设自然权利,而是从人的自然欲求等经验事实出发,得出自然法。评论人、同济大学吴树博老师指出,孟德斯鸠把牛顿力学研究自然的方法论引入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因而重视经验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雷思温老师在“卢梭论剩余的自我”的报告中通过对《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的解读,阐明了卢梭所提出的不能见容于社会、模仿自然状态的“剩余的自我”。山东大学董修元老师就“剩余的自我”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源于自欺等问题做了评论。
第五场讨论由湖南大学谢永康老师主持——
四川大学王咏诗老师在“论康德哲学中时间秩序客观性的双重性”报告中认为,康德时间秩序的客观性既有先验的观念性一面,又有经验的实在性一面,并且物自身的非时空并不意味着物自身不在时空之中,而是意味着物自身的时空因素与人类关于时空构造的二重性无关。评论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璐老师就康德是否认为其他有限存在者也有时空表象这一点,提出看法。
华中科技大学李扬老师通过“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Gegenstad’和‘Objekt’关系辨析”分析康德文本,指出Gegenstad(对象)与Objekt(客体)在含义和用法上是相同的,认为二者有差别的观点源于将一方的狭义含义与另一方的广义含义相比较。武汉大学周玄毅老师就Gegenstad与Objekt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做了评论。
四川大学贺念老师在“康德式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规范性的来源’问题的争论”的报告中试图回应海德格尔哲学缺乏规范性和伦理学维度的指责。贺老师认为海德格尔关于良知和本真性的论述能够解释规范性的来源,亦即规范性源于对生存状态的反思。武汉大学潘磊老师就不具备反思能力的人是否具有规范性,提出了看法。
第六场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吴功青老师主持——
武汉大学韦政希博士在“现象学视野下康德《遗著》的双重激发理论”的报告中试图借助现象学资源解释康德的激发问题。韦政希认为康德激发由外在激发和自我激发两部分组成,前者对应现象学的非意向性激发,后者对应现象学的意向性激发。中国政法大学宫睿老师就报告的论证细节进行了评论。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韩骁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原初自然的历史化——梅洛-庞蒂对谢林自然哲学的现象学阐释”,指出梅洛-庞蒂借助对谢林自然哲学的解读,阐释了在主客二分之前,还存在主客交错交织的原初自然化状态。中国人民大学雷思温老师在评论中认为,梅洛-庞蒂的观点是对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预设的冲击。
耶拿大学李逸超博士通过“黑格尔‘物活论’视域下的绝对观念论”的报告对比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借助物活论来阐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武汉大学张云涛老师在评论中就黑格尔的物活论与康德哲学之前的物活论之间的区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研讨会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苏德超老师作了总结。据悉,第五届全国近代哲学会议将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
(编辑:陈丽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师生“一述一评”探究近代哲学思想
- 上一篇:校长窦贤康赴长三角地区与校友深入交流
- 下一篇:国际交叉学科论坛再聚青年才俊
相关推荐
- 【战“疫”人物】阮文凯:紧抓分阶段主要矛盾 找准突破点各个击破
- 【点赞】中南医院八旬老专家偏瘫住院仍坐轮椅问诊
- 推动湖北疫后重振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
- 青年讲师团:武大师生在这里读懂中国
- 【战“疫”快报】人民医院赴鄂州支援抗疫人员凯旋
- 窦贤康调研月湖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 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在湖北赤壁开展应用示范
- 何谓“珞珈榜样”?他们给出了答案
- 智慧城市创意与技术设计大赛我校获一等奖
- 【学术前沿动态】新冠肺炎专题:非生物医学类中文论文分析
- 研究生开学典礼宋保亮教授致辞: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未知领域
- 【战“疫”故事】战“疫”、科研绝不放松
- 研究生开学典礼校长致辞:勇当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 一堂专为物理学子准备的党课
- 【战“疫”快报】艺术学院师生积极开展防疫工作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我校获3项一等奖
- 【战“疫”故事】数院师生同心协力共战疫
- 【战“疫”故事】“老吾老”群力帮扶 “心连心”真情关爱
- 学者共话多学科交流与青年学者成长
- 夏军院士当选第九届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
新闻公告
- 校长窦贤康检查校园教学和生活秩序 10-03
- 汪成课题组在三维共价有机框架取得新进展 10-03
- 教育部来校调研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10-02
- 历史学院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10-02
- 后勤保障部党委开展专题党课学习伟大抗疫精神 10-02
- 我校师生举行庆国庆升旗仪式 10-01
- 郑传寅40年戏曲民俗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09-30
- 百余人线上交流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 09-30
高考招生
- 武汉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09年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简章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