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科技大学 > 新闻公告 >

新华纵横丨90后·三星堆·考古——俯身“对话”3000年

2021-05-15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新闻网

【节目导视】

1、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一醒惊天下”。时隔35年后,三星堆遗址迎来了又一次的大规模考古发掘,目前考古发掘依然在继续。

2、有一群“90后”考古人,他们年龄虽轻,但责任不轻,他们已经成为三星堆考古发掘的重要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标题】90后·三星堆·考古——俯身“对话”3000年

【字幕】许丹阳 26岁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

负责考古发掘工作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解说】每天清晨,当阳光照进发掘大棚的时候,许丹阳就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换好防护服,进入发掘舱,映入眼帘的就是四号发掘坑。从2020年10月9日开始,他们在这个3米见方的空间里,已经奋战了200多天。由于目前四号坑已经发掘到了器物层,可以看到裸露堆积的象牙和一些青铜碎片,最近大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象牙周围的填土进行精细化清理,为后续象牙提取做好准备工作。

【现场声】许丹阳和同事们讨论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 许丹阳

(象牙)相对来说比较杂乱,比较零散地东一根西一根,有的朝南有的朝北,就是规律性不是特别强,其实也给清理提取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解说】为了保持器物的相对位置和完整性,在清理的过程中,大家需要趴在操作台上,以毫米为单位进行清理,有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需要,自制一些挖掘和清理的小工具。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 许丹阳

就是(用)各种竹签,有长的短的宽的窄的,根据需要也可以自制一些(工具),我们自己削一些定制的,进行仔细地清理,用得比较多。

【解说】其实,对器物层进行清理是最近的事情,从去年10月份发掘开始,很长一段时间,许丹阳都在 “挖土”。在普通人眼中稀松平常的土,在考古人的眼中,却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贝。3000年前的古蜀人是站在哪个位置填埋的?他们是草草填平了事还是按照一定的规程来填埋?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挖土”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 许丹阳

我们就是划分的小方格,按照小方格发掘的,并不是一下子全挖了。所有的土我们都采集了,做各种各样的分析。我们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可能填土还是从一个角落填的,呈现出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而且在填的过程中,可能的确是经过夯打的,说明这整个过程可以说是礼仪性的过程,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就不是随便埋的。

【解说】和其他坑不同,大家看到四号坑里的象牙表面都是黑色的,这是因为,在填土层之下,器物层之上,有着一层厚厚的灰烬层。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 许丹阳

灰烬层里面就是燃烧过的一些竹木之类的,它一定是在别的地方燃烧倒进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灰烬层也是当时遗物的一部分。

【解说】从填土到灰烬,从象牙到青铜,每一次阶段性的进展都让这位95年出生、工作只有一年的年轻考古人感到兴奋。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 许丹阳

我们还仍然期待着,可能下一根象牙提取出来之后,它的下面就又压着一件什么奇特的,我们没有见过的,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这些精美的文物呢。

【解说】和许丹阳主要负责考古发掘不同,在三号坑里,负责文物保护的肖庆正在为了提取象牙而忙碌着。

【字幕】肖庆 27岁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

毕业于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解说】进入四月,随着三号、四号坑陆续到了器物提取的阶段,文物保护人员变得更加忙碌了。今天,肖庆要和大家完成三号坑15号象牙的提取工作。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助理馆员 肖庆

这个(15号)象牙它的叠压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地方就掏不空,只能穿过很细的棉线,我们就先用铁丝给它穿过去,铁丝带着(棉线)相当于针一样的东西把棉线带过去,这样下面就多了一个受力点了。

【解说】由于依然是趴在作业平台上操作,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前一组的伙伴们找好固定点后,肖庆下到坑内,接续工作。他首先要为象牙裹上一层保鲜膜。

【同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助理馆员 肖庆

(保鲜膜)一个作用就是相当于是补水,因为我们后期把它提取出来之后,肯定还是会先放一段时间,给它保水的一个作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止高分子绷带对这个象牙本体的一个污染。

【解说】裹好保鲜膜后,在同伴的帮助下,肖庆将过水的高分子绷带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缠绕到象牙上。

【现场声】它会变硬,我们骨折了缠的就这个。绑成原样子,你不要这样使劲。对对对,快绑快绑。

【解说】随后,要把之前穿过象牙的纱布、棉线紧紧绑在高分子绷带上。

【现场声】现场提取象牙过程。

【解说】等待高分子绷带固化后,就可以进行象牙的提取了。

【解说】在整个提取过程中,坑边的其他工作人员有的记录,有的拍摄,各司其职,高效配合。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全力延长文物的寿命。如果说发掘现场是第一个战场,作为文保人员,实验室就是肖庆和同事们的第二个战场。

【解说】就是在个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了有经纬组织的纺织品痕迹,并在样土检测中多次发现蚕丝蛋白,以事实证明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王国,已开始使用丝绸。下午五点,肖庆随车把当天提取的象牙护送到距离祭祀坑五公里处的工作站,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恒温恒湿柜,这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字幕】据统计,此次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参与人数共计200多人。其中,有四分之三都是像许丹阳、肖庆这样的90后、95后。

【解说】在此次新发掘的六个祭祀坑不远处,就是1986年首次发掘的一号坑和二号坑。当年考古前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让沉睡了3000年的三星堆“一醒惊天下”。如今,青蓝相继,这些年轻的考古人,循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深耕这片土地。35年来,变了的是考古环境和技术,不变的是对考古事业的热爱和探索文明的初心。

【同期】顾晓涛负责信息登记工作 1997年出生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儿能学到好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一些先进的技术。

【同期】柯晓雯负责信息整理工作 1995年出生

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可能会有一个指向性的启发。

【同期】唐文武负责拍摄记录工作 1998年出生

感觉自己做的工作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同期】赵春玲负责采样工作 1997年出生

来了以后,慢慢地这个惊喜突然就变成了一个责任。

【同期】李思凡负责文物清理和保护工作 1995年出生

更全面、更科学地了解到文物真实完整的面貌,这是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也是我们希望做好的工作。

【同期】胡攀蓉负责采样工作 1997年出生

希望我们现在的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可以像前辈一样可以年少有为。

【同期】蒋璐蔓负责文物保护工作 1991年出生

希望我们的力量积少成多,能够促进我们国家考古以及文保事业的蓬勃发展。

【同期】肖庆负责文物保护工作 1994年出生

处在这样一个考古和文物保护的黄金时代,我自己也是觉得真的是很幸运。

【同期】许丹阳负责考古发掘工作 1995年出生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正好遇上了这样的时代,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工作,有这样不同的机遇,交叉结合在一起,任重而道远。(完)


原文链接:新华社客户端

(责编:孟婍、陈丽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新华纵横丨90后·三星堆·考古——俯身“对话”3000年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