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助力古书画装裱修复 故宫精修巨幅山水图贴落
故宫文保科技部书画修复组组长杨泽华展示修复前后对比图 盛佳鹏 摄
中新网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 应妮)纵四点四米,横二点八米。这么一幅巨大的《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现身的时候“几乎难以打开”,经过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师精修后妙手回春。不同以往的是,此次通过“无损伤况勘察技术”“颜料检测分析”等现代科技检测手段进行病害分析,结合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进行精心修复。整个修复过程被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称为“现代文物保护和展示工作的一次经典范例”。
29日,记者在故宫见到这幅修复后的贴落,了解到修复过程的种种。
贴落保护难在哪儿?
贴落是清代宫廷内檐书画中常见的一种装潢形式。其以纸、绢等材料为媒材,由善书法的著名词臣或如意馆画家进行创作,内容以古典诗词、治世谏言以及山水祥瑞为主。装裱时,其四边镶绫边,直接裱糊于宫廷的墙壁或隔扇上,可随时令更换,因此称贴落。
修复后的《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漏出部分 盛佳鹏 摄
相较卷轴书画,贴落的尺幅较大,形式华彩纷呈,内容寓意吉祥。现在是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展陈元素。
故宫文保科技部书画修复组组长杨泽华表示,贴落的修复保护难度高。其一是由于贴落的尺寸大不易操作,且考验修复人员揭画心、全色时的耐力。再者是贴落画的受损程度高,伤况复杂,因此对修复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具体到眼前这幅《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该文物是清代宫廷画家为符望阁内檐装饰所绘巨幅贴落,绢本青绿设色,纵446cm,横282cm。即便在宫廷贴落中,该件作品尺幅亦极为可观,但是其保存状况极差:送修前,画作曾长期绷铺于古建原状环境中,绢质糟朽、缺失严重,加之其经纵向卷折数叠后横向压折,出现断裂、空鼓、起翘、缺失等病害。“一句话来说就是,几乎打不开”,杨泽华说。
经过仔细检查,杨泽华和同事们发现贴落绢丝出现严重脆化、断裂、碎片脱落移位等病害,这为修复过程中画面拼对、绢丝加固、展平、覆背和全色工作带来挑战。
《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在符望阁的虚拟复原场景,左为贴落虚拟复原场景,右为没有贴落时的场景 故宫博物院供图
同时,他们还在贴落背衬中发现三处题签,其一:“符望阁下层北部西小间内南墻上贴大贴落一张”;其二:“符望宫北门里间南墻向北画条一件”;其三“符望阁北门西南墻”。详细比对三处题签书法,结构、用笔特点皆不相同,并非一人所书。根据纸层关系判断,题签三所处背衬层最靠近画心,且其表面渗有原裱糊纸花纹,应为最早题记。由此推测,该画作于清末从墙壁上揭下并卷折存放多年,导致画作出现断裂等严重病害。
现代科技深度介入
在书画修复专家们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检视的同时,科技手段也同步跟进。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介绍,首先进行了病害识别,通过透光摄影、病害标识图,并用多角度摄影技术建立三维病害模型。然后对绢、纸材质和装裱层次结构分析。
“我们采用了三种非侵入的面分布信息提取方法,即透光摄影、多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面扫描成像。”
雷勇解释,透光摄影是利用光纤,从纸质、纺织品等能被可见光穿透的文物背面进行布光,并在文物正面进行拍摄。光线光线从文物背面进行照射,从而采集到文物内部更深层的状态和病害信息。具体到这件文物,他说,通过透光摄影能呈现文物表面大略的折痕分布、可以看到命纸拼接的具体位置,可以看到画心命纸背后的折画条,还能分析出颜料厚薄及颜料脱落情况。
多光谱成像则利用各种光线波长不同的属性,是一种获取目标光谱特征和图像信息的无损分析技术。科研人员发现,使用这一技术观察文物细节,在一定波长下的图像中,可以看到深浅不同的树叶效果,但在更长的波长下看不到浅色树叶,这是由于靛蓝在近红外波段下吸收比较弱造成,由此可以分析出,浅色树叶主要用靛蓝描绘,深色树叶主要用的墨色。另外,若使用红外成像技术,在近红外波段下则可以清楚观察到贴落画中碳墨线条分布的情况。
而X射线荧光面扫描成像技术的结果,则能清晰直观的显示各个目标元素分布图像,与待分析区域内的图像相对应后,能更好的分析各类颜色所使用的材料及技法等信息。具体到这件文物中,可以分析出石青、石绿中主要是铜元素,赭石色中主要是铁元素。
各种科技手段揭示了矿物原料面分布不同、薄厚差异,对此,杨泽华认为很有意义,“从中能看出画家技法、笔墨、笔触等很多信息。红外技术下获得的墨线图,有助于我们研究画家起稿、填色,以及很多隐藏在颜料层下面的信息。”
用科技对文物进行病害识别 故宫博物院供图
据雷勇透露,故宫博物院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机质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下设课题“纸张类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该研究依托故宫藏品优势,对院藏清代纸张类文物开展科学研究,探寻这些文物中包含的传统工艺信息,揭秘百年之前高水平的纸张类文物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文化+科技”水乳交融
经过拼对与回帖、清洗展平、加固绢丝、翻身揭背、揭画心、补缀画心绢丝缺失处、选配背衬、再次翻身、绷平与全色等传统的装裱修复工艺,书画修复组最终完成修复。全色是书画临摹组的专业画师,在充分参考颜料分析与红外底稿墨线影像研究基础上进行的。
从事了近40年书画装裱的杨泽华坦言,对于大尺幅贴落画的修复,修复前需借助科技手段从外部环境及自身材质的稳定程度两个方面搜集数据,充分了解文物的病害机理。在修复中,也要全程跟进检测数据进行对比试验,切实加强科技检测与临床修复的契合度,进一步提高书画修复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科技仪器下的颜料种类和分布 故宫博物院供图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表示,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将尺幅如此巨大、病害情况如此严重的一件书画类文物,通过“无损伤况勘察技术”“颜料检测分析”等现代科技检测手段进行病害分析,结合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进行精心修复。整个修复工作,是“文化+科技”文保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文物保护和展示工作的一次经典范例。
2021年,故宫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将充分发挥挂靠故宫博物院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科研平台引领作用,重点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研究。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 盛佳鹏 摄
赵国英解释,目前,故宫正积极筹建“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稳步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项目研究。3月14日,故宫博物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三方正式签署科研合作协议。近年来,三方在文物价值认知和保护修复方面的交流合作逐步深化,共同对三星堆、罗家坝、城坝等古巴蜀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分析与保护研究工作。
据悉,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将在首都博物馆主办“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这件书画文物的修复过程将在展览中亮相。为了在展览中还原其陈列之所,资料信息部还运用数字技术对符望阁区域进行数字化复原,体现了数字故宫与学术故宫的有机结合。(完)
原文链接:中国新闻网
(责编:孟婍、陈丽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现代科技助力古书画装裱修复 故宫精修巨幅山水图贴落
- 上一篇:护佑大国重器
- 下一篇:学者走进培育基地 即墨龙泉街道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
相关推荐
- 我校学子在北京市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中再创佳绩
- 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
- 我校举办2021年北京高校新上岗辅导员培训班
- 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
- 学校与山东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教育部召开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基地)建设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会
- 学校举办2021公共安全与职业健康高端论坛
- 北科大召开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 空间太阳能电站专业委员会成立
- 学校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布置会
- 学校召开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辅导报告会
- 学校迎接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验收
- “只要您需要帮助,我们就在您身边”
- 武贵龙书记讲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 多所高校试水本科生“导师制”
- 2021级国际学生迎新工作顺利开展
- 从SARS到新冠肺炎 看消杀材料的进化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曹文斌解读“光催化”新材料
- 中共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来建设成果巡礼(二)
- 我校入选教育部百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
- 北科大团队发现“超临界弹性”现象并制备无滞后巨弹性金属
新闻公告
- 打好配齐建强“组合拳” 锻造铸魂育人关键力量 03-17
- 校领导带队检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及工程施工进展 03-16
- 绘就“大思政”育人同心圆 齐心协力助推思政课建设 03-16
- 学校召开2022年春季学期学生座谈会 03-15
- 学校召开2022年纪委(扩大)会议 03-14
- 冬奥会闭环志愿者圆满返校 03-13
- 海淀消防开展消防安全服务进校园活动 03-11
高考招生
- 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北科大国际本科3+1第七届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