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传承贡献高校力量
“一辈子也没想到我能登上大学讲台,有机会在大学课堂教小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明珍对自己艺术人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感慨良多。
自李明珍“左权小花戏”非遗大师工作室入驻晋中学院以来,老人劲头十足,虽然年过七旬,但在讲台上的艺术表现不减当年,深受该校学生欢迎。
在晋中学院,剪纸、刺绣、左权民歌、形意拳、平遥推光漆器等10多个非遗项目进入课堂,多个民间艺人在大学讲台闪亮登场,成为晋中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
文化遗产传承的有力保障
文化大市晋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9项、省级101项、市级273项,是一座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为地方文化传承服务,晋中学院找到了发力点。
2012年12月,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正式成为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5月,“晋中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
“非遗保护专业性极强、牵涉学科面极广、保护措施差异性极大,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经济实力,对非遗实施科学有效保护也是有限的。充分挖掘并发挥高校在非遗保护中的独特作用,既顺理成章,又刻不容缓。”晋中学院副院长李山岗介绍。
晋中学院把小花戏等一系列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大学生必修课,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并重,让传统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进一步发扬光大,重放异彩。
学校还加强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并不断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2007年起,陆续开设左权民歌、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刺绣、剪纸、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陶艺制作、形意拳、毽球等为教学对象的专业选修和专业实践课程。非遗传承教育形成了鲜明特色。
同时,学校整合科研力量,使学术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形成非遗保护中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此外,学校还建成“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展览馆”,展品涵盖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各类国家级非遗项目。九大类39个项目,记录着每一位、一代甚至几代传承人呕心沥血的历程。
非遗大师登上大学讲台
“七月里来呀天气和,花椒红来红似火,点点红火照山坡,哎——哎咳哟,点点红火照山坡……”
在晋中学院舞蹈教室里,77岁的李明珍舞姿秀美,动作行云流水。7岁即登台演出的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左权小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左权小花戏产生于太行山巅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左权县,被誉为太行山上民间歌舞艺术的明珠。李明珍从小就喜爱小花戏。“看到大姐姐们表演,自己就回来拿碾盘当舞台,撅根麻秸秆儿,别起来就顶扇子用。”说起自己童年的痴迷劲儿,李明珍忍不住笑了。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小花戏没了李明珍儿时记忆中的热闹。深深的忧虑困扰着李明珍,“年轻人愿跳的少,能跳好的更少了”。
直到老人登上大学的讲台,传统非遗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授方式,“在课堂上受到学生空前欢迎”。这坚定了李山岗把非遗课程办好的决心。
学校先后聘请“开花调歌后”刘改鱼、“小花戏泰斗”李明珍、“羊倌歌王”石占明、“活着的阿炳”刘红权、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形意拳武术宗师梁晓峰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担任特聘教授,并为他们成立了非遗大师工作室,定期来校讲学,开展非遗传承活动。
传承人们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进行手把手的传授,为学生们展示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促进非遗项目在师生中的传承,培养并增强了年青一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抢救、保护、研究开始,需要整合各种资源,但是落脚点是要把这些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
从课堂到课外,晋中学院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文化考察,从民间汲取养分。从2008年开始,以发展兴趣爱好、传承民间艺术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一大批热爱民间艺术的学子自愿组合在一起,通过开展包括非遗社会实践、非遗主题讲座论坛、非遗知识展览、非遗节志愿者工作等在内的诸多非遗专题系列活动,带动学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中来,成为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
晋中学院认识到,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学界主力,教师担负着本土非遗文化的科学保护、技术支持、对外宣传的重要责任。学校把保护和研究结合起来,设立39项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非遗信息数据库校级项目,至今已结项38个。
学校还设立了文化生态基础理论研究所、民间艺术研究所、民俗研究所、非遗旅游资源研究所,建有文献资料室、音像视频资料室、非遗实物陈列室、非遗大师工作室等,通过收藏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遗产学等方面的学术书籍和音像资料,为非遗科学研究和社会学学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自2012年起,学校教师先后主持非遗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与政府部门合作横向项目4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3项;出版非遗、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体育方面的专著20余部。如今,学校已在非遗基础理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传统文化艺术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学术研究体系。
“挖掘文化软实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行开创性研究,进而把这项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地方高校应尽的责任。”李山岗说。
【 作者:高耀彬 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为非遗传承贡献高校力量
- 上一篇:“工匠之师”怎样锻造?
- 下一篇:祖国,老兵第三次向您报到!
相关推荐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人才培训班开班
-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 学校承办首届青岛市高校思政理论精品课教学比赛并获一等奖
- 第四届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石大留学生马杜获优秀奖
- 学校财政资金预算执行获教育部通报表扬
- 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通过验收
- 石大获2019金砖国家青年创客大赛一等奖
- 第十二届UPC测井新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智能测井与测井信息处理及应用(1号通知)
- 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郝芳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坚持三个融合 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 学校参加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频会
- 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评论员观察)
- 校长郝芳院士签发学校第一批本科录取通知书
- 高端化工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
- 学校部署2021年毕业生离校工作
- 学校总结部署定点扶贫工作
- 催化反应工程团队在生物基多元醇催化氧化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 7作品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 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学校为迎接学生返校做好准备
- 山东能特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捐赠支持学生科技活动
- 6项成果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新闻公告
- 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学校云端教学有序开展 03-16
- 3个基层党组织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双创”项目 03-15
- 学校部署新学期外事工作 03-13
- 郝芳院士团队在深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03-12
- 学校部署新学期科技工作 03-11
- 38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03-11
- 学校部署新学期科技工作 03-11
高考招生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2009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招生简章 08-0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