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召开大类培养专家会
清华新闻网12月13日电12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大类培养专家会在工字厅东厅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尤政、郑力、彭刚,教务处处长李俊峰、土水学院院长张建民、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教授、教研院王孙禺教授、数学中心郑绍远教授、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物理系王亚愚教授、电机系于歆杰教授、社科学院王天夫教授、人文学院方诚峰教授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李俊峰主持。
彭刚讲话
彭刚首先介绍了会议召开的背景。彭刚指出,近年来清华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理念和举措上具有高度的连贯性。清华对本科生实行大类培养,旨在真正实现通专融合的本科教学体系、真正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这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随着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需要深入讨论,从人才培养的成效来说,大类的学科构成和课程体系如何才能更趋合理;如何有效推进大类培养,才能确保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要在明晰思路、凝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大类培养工作的深化。
随后,与会专家就大类培养的根本目标和下一步走向,从人才培养成效和学科关联考虑大类的合理构成方案、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和提升课程质量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在大类培养的根本目标上,与会专家普遍认同实现通专融合是大类培养的根本目标。尤政认为,对标世界顶尖大学,我们的本科阶段仍然存在强调专业、基础不足的情况。郑力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具有不同的逻辑基础,如何实现本科通专融合,学校需要做出战略选择。郑泉水从教育模式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出发,指出大类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创造性成为人的核心能力而非知识,这要求教育方式必须从已知转向未知。王孙禺认为,通识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做起,大学的通识教育不能泛化,大学是做高深学问的地方,是有专业性的,这关系到学校乃至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于歆杰认为,由于面临毕业出口的压力,本科阶段放弃专业是不可行的,应继续探索通专融合的模式与体系。
尤政讲话
在大类培养下一步的走向上,尤政认为,院系大类招生体系架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当前院系分得太细成为大类培养进一步推进的障碍,大类培养的时间不能仅停留在第一年。对于大类的合理分类要进行专业溯源,兼顾大类培养的宽度和深度。张建民认为,大类培养是一个彻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理念上的突破、育人模式的转变、专业重塑、课程重构和体制重建五个方面协同发展,才能做出真正有质量和内涵的大类培养。于歆杰提出,应通过全校范围内的专业整合、学科整合和院系行政整合等,将大类培养真正做实。
郑力讲话
在推进大类培养的核心要素上,郑力提出,大类培养的核心是要把课程建设好,在限制专业课总学分的前提下鼓励教师打造一批精品基础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郑绍远认为,清华在通专融合方面还有很多空间,希望进一步压缩学分,一线教师全力投入教学,将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带进课堂教学。王天夫认为,大类培养最核心的是课程体系设置,建议由学校整合教师资源,开设出真正意义上的大类平台课。孙茂松认为,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水平,希望能有一批高水平教师开出大师级通识类课程。方诚峰认为培养方案的改革应通过课程重构而真正落地。王亚愚提出,教师素质提升需要长时间投入,希望能够改进教师考核机制,给青年教师成长空间。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李俊峰、张建民、郑泉水、王孙禺、孙茂松、于歆杰先后发言
在总结发言中,彭刚指出,与会的各位专家基于一线教师的身份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入思考,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共识。清华本科人才培养,要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具备精深的专业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的视野。课程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抓手,应扎扎实实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提升课程质量。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如何让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益。当下更应努力,让学校的课程质量能够充分体现我们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准。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能够通过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确保大类培养朝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推进。
会议现场
供稿:教务处
摄影:常志东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清华大学召开大类培养专家会
- 上一篇:清华大学“科学之美”讲坛首场报告开讲
- 下一篇:广东省副省长覃伟中一行调研清华大学
相关推荐
- 清华园抗疫每一天:抗疫路上党员志愿者来接力(二)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迈克·格莱才尔做客清华论坛
- 【微观清华】毕业季 | 那些令人怀念的人、事和味道
- 清华大学终身教育处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工作总结及表彰会
-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举行
- 【抗疫期间的清华科研】清华航院张一慧课题组在三维仿生软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清华微纳电子系钱鹤、吴华强团队在物理不可克隆函数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王希勤率团访问台湾 进一步加深清华与台湾高校合作
-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西书局创办的《出土文献》创刊号正式出版
- 姜胜耀参加核博181党支部“学习总书记抗疫讲话,弘扬新时代学术风尚”线上组织生活
- 鉴文明互往 建中国形象 第六届“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在举行
- 接力育人二十载 青春筑梦再起航 21届研究生会支教团举行中期汇报
- 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校内教师招募宣讲会举行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清华大学2019年教职工文艺汇演举行
- 清华大学召开2018年度教学研究机构工作汇报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理事会暨顾问委员会2019年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
-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促进中印尼教育人文交流 邱勇访问印尼巴厘省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携手燕宝慈善基金会捐助湖北疫区殡葬部门一线工作人员
- 清华智能机器人团队获得国际机器人“抓取与操作”比赛冠军
- 邱勇会见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 双方将共建清华大学-莱斯大学人力资本与可持续创新联合研究中心
新闻公告
高考招生
- 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清华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