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引进教授、研究员简介
清华新闻网4月27日电 校庆临近,清华大学又增加了5位新引进的优秀学术人才,下面是他们的简介。
杨万泰
杨万泰,1956年10月生。2018年9月来校工作,任化工系教授。
1956年10月生。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北京化工学院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3年-1996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进修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9月来校工作,任化工系教授。
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化学的方法学研究。在表面改性领域发展了一整套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对聚烯烃等各种高分子进行多层次表面功能化。在聚合领域,建立了基于环状芳香频哪醇调节的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可制备分子量可控水溶性聚合物和各种功能共聚物。在非均相聚合领域,建立了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不仅可制备尺寸可控的微/纳粒子,还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
迄今发表SCI论文550多篇,出版著作6部,申请发明专利70多项(已授权40多项)。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等,并担任《生物高分子》(Biomacromolecules)、《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快报》《膜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编委。
罗三中
罗三中,1977年10月生。2018年7月来校工作,任化学系教授。
1977年10月生。199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获南开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4年-200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2005年-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2009年1月-10月任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晋升副研究员和课题组长,2011年晋升研究员。2018年7月来校工作,任化学系教授。
主要从事分子催化合成以及相关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围绕新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发展了系列新型仿生小分子催化体系,目前已在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5篇,他引5000余次,H因子49。所发展的仿生手性伯胺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于手性合成中,被誉为“罗催化剂”。2008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并连续当选为理事长(2011-2015),2012年获“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资助,2014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手性化学奖,2017年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青年奖,2017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担任《有机化学前沿》(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顾问编委、《有机化学》编委。任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手性专业委员会、均相催化专业委员会和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李成
李成,1978年2月生。2018年4月正式来校工作,任物理系教授。
1978年2月生。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2010年先后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和德国马普天体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0月任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马普伙伴小组组长。2018年4月正式来校工作,任物理系教授。
主要从事天体物理专业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星系的结构、星系形成与演化、星系环境、宇宙大尺度结构等。迄今在国际天文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引用超过7000次。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创新科技人才”(2014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0年)、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1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09年)、中国十大天文进展奖(第三完成人,2009年)、中国科学院50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等资助或奖励。近5年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项目1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专项1项(任课题组长)、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1项。2015年至今担任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宇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参与国际大规模天文观测项目SDSS-IV,担任其中的MaNGA巡天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数据产品委员会主席、项目执委会委员。
巴特洛梅耶·斯坦尼斯瓦夫·捷克
巴特洛梅耶·斯坦尼斯瓦夫·捷克(Bartlomiej Stanislaw Czech),1979年12月生。2018年11月来校工作,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79年12月年生于波兰华沙。2002年获哈佛大学化学与数学学士学位,2002年-2003年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中国文学历史,200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6年9月-2018年7月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2018年11月来校工作,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是时间和空间的基本结构。大多数人以为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但近十余年的研究表明,空间是一个涌现的概念。时空的幻象来自于量子信息学概念,尤其是作为量子计算基础的量子纠缠。采用全息对偶(AdS/CFT)来研究时间与空间在量子信息学方面的产生来源,探讨量子纠缠为什么能令人们体验重力,以及其中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新概念,如微分熵(differential entropy)、运动空间(kinematic space)等。在物理学的其他方面也作出了许多贡献,包括多体理论中的张量网络(tensor networks)等。现主要研究兴趣为模贝里相位(modular Berry phase)。在世界一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并曾在20多个国家作过100余场学术报告。
二木昭人
二木昭人(Akito Futaki),1954年7月生。2018年4月来校,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
1954年7月生于日本,微分几何领域国际顶尖数学家。1987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东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系系主任。在微分几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丘成桐猜想、Futaki几何不变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其最突出的学术贡献——著名的“Donaldson-Futaki不变量”是复几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得到重要推广。2018年4月全时加盟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任中心教授。后入选国家第十四批 “千人计划”外国专家项目,是清华通过“千人计划”项目成功引进的海外顶尖专家。
自1980年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分别于1990年和2011年获由日本数学学会授予的几何奖(Geometry Prize)和秋季奖(Autumn Prize)。曾担任日本数学学会理事、《日本数学学会学报》(Journal of the Mathematical Society of Japan)等期刊主编。
作为学术带头人,二木昭人对指导和带动清华大学微分几何方向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编辑:李华山
审核:卢小兵 周襄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清华新引进教授、研究员简介
相关推荐
-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与多米尼加共和国总统府部签署合作备忘录
- 弘扬优良学风,认真线上上课,同心战“疫”开启新学期——新学期致全体同学的一封信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成果发布
- 陈旭赴广西出席选调生座谈会并看望慰问校友
- 电机系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 “春风讲堂”第六讲举办 陈劲教授谈创新反贫困的中国经验
- 壮丽七十载 唱响新时代 2019年清华大学本科生“一二·九”歌咏比赛举行
- 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2018年度颁奖典礼在清华举行
- 继教学院雨课堂开课 开启教育培训新模式
- 邱勇、陈旭:改革创新、开放奋进、永远向前——写在“迈向一流——清华大学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开幕之际
- 清华继续教育学院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满月”记
- 清华大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行长李若谷做客清华时事大讲堂 回顾与展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 清华大学2019年度英华学者启程仪式举行
- 清华智能机器人团队获得国际机器人“抓取与操作”比赛冠军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彼得·阿格雷做客清华“巅峰对话”
- 【组图】北京市第二届大学生3D打印大赛在清华举行
- 清华大学举行2018年离退休教职工党建工作会
- 清华大学千余名师生参加“第一次”大型无偿献血专场 献血人次与总量再创北京市新高
新闻公告
高考招生
- 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清华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