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天津大学面向新工科启动研究生课程改革 首批建设21门课程 教师科研成果直通学生课堂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3日 头版)
本报讯(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刘晓艳)打破学科“围墙”,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近日,天津大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新建首批21门面向人工智能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课程,向全校研究生和未来具有本研贯通培养资格的本科生开放,为新工科建设助力。首批课程吸引了3319名研究生“尝鲜”。
此次重点推出的21门面向新工科的公共课程分为基础类、计算类、制造类、综合类四大课程模块。其中既有“应用数学基础”“近代物理学进展专题讲座”等基础课程,也有“大数据分析理论与算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面向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的前沿课程。此外,还有“工业标准及标准化基础”“科技论文排版技术”等综合类课程。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告诉记者,首批建设的新工科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前沿引领和学科交叉,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以及教师们科研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方法传授,注重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的引导,以期帮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创新、交叉和融合,是这批课程共同的特点,也体现着新工科的重要特征。”郑刚说。
“近代物理学进展专题讲座”这门课由同一学科不同方向的6名教师共同完成。“现代物理对于原始创新非常重要。”课程负责人柯红卫教授介绍,由于现代物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学习较困难,理学院的6名一线中青年教师将共同打造这门浓缩的现代物理学课程,力求为工科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融合”二字,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这门课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门课程由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精仪等多学院不同学科背景的7位教授联手打造,将教授们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
据悉,面向新工科建设,天津大学还将进一步在课程改革、专业及学科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力求根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根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根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1/13/content_508723.htm?div=-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赵晖 全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教育报:天津大学面向新工科启动研究生课程改革 首批建设21门课程 教师科研成果直通学生课堂
相关推荐
- 天津大学举办校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报告会
- 化工学院召开2020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校党委书记李家俊出席
- 光明网:科学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
- 法治日报:天津大学法学院专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4月15日校报推介:天津大学做好疫情期间脱贫攻坚工作、记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天大校友 天津大学医学部师生海河医院抗疫侧记、追忆新四军老战士 天津大学校友张西蕾
- 光明网:天津发布自主可控区块链系统“海河智链”
- 人民日报:天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揭牌
- 天津大学召开纪委全委(扩大)会议集体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
- 天津新闻:北洋大学校友张太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 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张玉卓来天津大学调研
- 中国新闻周刊:解码深圳“活力”
- 中国科技网:二氧化碳造冰技术助力绿色冬奥
- 天津大学举行“校领导面对面”学生代表座谈会
- 【2019迎新】暖心: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 中国新闻网:中外学子并肩战“疫”:为第二故乡捐赠
- 天津日报:天津大学入选“强基计划”
- “天大·海棠季”绽放新百年 师生用青春向党告白
- 天津卫视《潮天津》:让我们相约春回天大看海棠
- 天津日报:天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落户静海
- 中国教育报头版:新疆大学:凝神聚力服务区域发展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