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彤彤:我的文章写在青藏大地上
本站讯(记者 焦德芳)“常常有人问我,扎根西部的这三年亏不亏?后不后悔?是不是损失了什么?”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俭朴的工作室里,刘彤彤教授面对着课题组的年轻教师语重心长,“我在青海民族大学挂职快三年了。这三年里我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但无怨无悔。因为,我要把文章扎扎实实地写在青藏大地上。”
不忘初心,做好一颗新时代“螺丝钉”
2016年底,刘彤彤受天津大学组织部委派,挂职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刘彤彤回忆,当学院领导询问她是否愿意服从组织安排、远赴万里之外的青海民族大学挂职时,自己的脑海里忽然涌现出了雷锋同志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作为一名老党员,她认为服从组织安排是理所应当的,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协助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做好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同时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去推动青海民族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我是一名天大人,更要做一颗新时代的‘螺丝钉’。”在一路向西疾驰的高铁上,刘彤彤下定决心,科研、教学、学科建设,作为一名挂职干部,自己都要干出一番“天大作为”,她感觉肩头的担子沉甸甸,“这是挑战的压力,更是组织对我的使命相托。”
刘彤彤对青藏大地并不陌生。她的导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享有盛誉,早在近20年前,王其亨就带领科研团队对青海古建筑遗产连续多年开展测绘研究和文化保护工作。
“当代中国建筑学界对汉地建筑研究颇多,而像青海这种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则是亟待我们钻研、发掘的文化宝库。”在青海挂职期间,刘彤彤带领学生来到瞿昙寺实地调研、测绘拍照,对一系列民族建筑断代取证,完善相关的资料,“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青海瞿昙寺二十多年的研究画上了圆满句号。”
立德树人,狠抓教学管理“三板斧”
“作为一名挂职干部,我能为这所学校做些什么?”刘彤彤常常这样自问。
初来民大,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昏昏沉沉。可当地学生的热情淳朴、同事们无微不至的照料给了她莫大的慰藉。“坦言,青海民族大学校园里孩子的好学程度丝毫不亚于重点大学的高材生,老师们也是兢兢业业,尽力给同学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在刘彤彤看来,高校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想要改善学院的教育教学局面,就要从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抓起。”得益于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担任副院长时积累的教学管理经验,刘彤彤对于如何把握教学质量较为了解。她下定决心,将在工作重心放在把控教学环节上。
“严谨治学”的天大品格训练了刘彤彤的思维方式,成就了她打开局面、改变学院教学管理面貌的“三板斧”:第一,民大原来较为忽视教学资料的留档,存在许多的不规范,她发现这一问题后建章立制,强调要建立留存教育教学资料档案,行程规章化、制度化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第二,学院一直以来存在着对学生毕业设计管理不严格、毕业设计形式随意的问题。她运用天大的经验,在开题报告前期举行动员会,开题报告安排固定的教室,充分保证给学生毕业设计的条件和配套设施,让学生加以重视。第三,严格管理教学秩序,保证基本的专业教学和人才质量,将教学材料规范化。对于即将面临的本科教学评估,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严格把控。
采取措施后,学生变得更加认真,毕业设计的成绩和质量有明显提升。
不说再见,搭建学科发展“阳关道”
“一名普通的挂职干部,能实实在在地为西部高校留下些什么?”挂职日久,刘彤彤不知不觉爱上了这片辽阔苍莽的青藏大地。“我希望能通过天津大学的带动辐射,帮助民族大学找到一条学科发展的特色之路、希望之门。”
青海民族大学扎根于青海,且有少数民族众多的特点,她希望这所大学未来能结合民族学和藏学的特色优势,开设针对民族建筑的特色课程,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生,这将成为民大的核心竞争力。“我能留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信心和希望。民大人只要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一定可以发展得更好。”学科建设是增加学院教学实力的头等大事。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青海民族大学的教学资源与政策,刘彤彤在决定为建筑工程学院发展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专业或者专业方向。
2018年上半年,刘彤彤协助多方力量,推动民大建工学院与青海省明轮藏传建筑文化研究会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青海地域民族建筑特色的教育、科研合作。
当地一位藏族的建筑师,对培养专门做一些古建筑设计修缮的藏族人才很感兴趣,他提出的从民族角度出发培养人才的想法与学院一拍即合。学校领导表示支持,在土木工程下开设“民族建筑遗产保护方向”,招收藏族的学生。2018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
而今,通过刘彤彤的牵头与整合,青海民族大学成立了“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研究中心”,对民族建筑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青藏高原建筑文化的遗产保护、青藏高原极地人居环境及生态建筑等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去年学校还举办了“青藏极地建筑及遗产保护学术论坛”,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国家宗教局、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共12人参会,并做了专题学术报告,为青藏高原建筑遗产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青海的民族建筑是个还未完全开掘的宝库。目前国内从建筑专业角度研究青海民族建筑的学者还是比较少的。我希望人们可以多关注一下这个被忽视的领域。青海的古建筑是‘活’的,是与人共生,为人服务的。它的选址、设计与环境等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启发。”刘彤彤说。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刘彤彤常说,就算挂职结束,她和民大、和青海地区民族建筑遗产保护依然“不说再见”。她对这片美丽的土地深情热爱,更兼期许——“无论我明天走到哪里,我的心依然会驻留在民大、在青海,我要把天大人的文章,继续书写在那遥远的地方。”
(编辑 刘晓艳 陈铮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彤彤:我的文章写在青藏大地上
相关推荐
- 天津大学厦门校友会成功举办第六届换届大会暨2020年博饼大会
- 天津日报:我市大学科技园建设一览
- 光明日报: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 冯骥才:《雪里送冬》小记
- 天津大学召开2020年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召开2019年度理事会会议
- 津云:天津大学再度问鼎华语辩论世界杯总冠军
- 科技日报:大学文化天大论坛 凝聚“人文握手科学”的天大共识
- 今晚报:天津大学开通网络心理援助平台 帮师生和市民解压抗疫
- 今晚报头版:张伯礼、王树新等天津5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 中国青年报头版:一场穿越百年的青春接力
- 经济日报:良好开局是如何实现的 ——代表委员畅谈当前经济形势
- 中国新闻网:聚焦民诉法修改 第七届“天大·中国司法论坛”举办
- 【社科工作会议】天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再次获评“年度优秀研究基地”
- 中国教育报头条:“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
- 人民日报:天大专家揭示新冠病毒不同温度下感染能力差异
- 新闻联播: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出席座谈会
- 厦门校友会举办“双迎新”交流会暨盈趣新生奖学金颁发仪式
- 四川新闻: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天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彭清华会见李家俊并共同见证协议签署
- 中国教育报:与“大装置”一起过年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