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天大故事:十八罗汉之刘豹 潘正涛
胸怀国学艺术 探索科学奥秘
——记我国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专家 原管理学院教授刘豹
刘豹(1923年6月12日 ~ 2013年7月31日 ),我国著名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专家, 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创始所长、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他早年从事自动化控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1954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自动控制方面的专著;60年代初领导开展气动自动学及其技术的研究。1978年后,他研究领域扩展到系统工程,并在能源系统工程、社会经济系统建模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管理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豹教授
早慧而勤勉 开始即永恒
刘豹,1923年6月12日生于上海市一个艺术名门,其父刘海粟是著名的艺术家。刘豹从小便接触了大量教育、文化界知名人士。前辈们的爱国热情给刘豹以巨大的影响,他从小立志要为祖国振兴而奋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刘豹毅然选择了奔赴内地继续学习。从此,他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1946年,刘豹完成在重庆大学的学业后进入北洋大学任助教。在深切体会到科教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后,刘豹又选择了出国深造。1948年,他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在科大,他学习到了“自动控制原理”等崭新的课程,这对他日后的科研和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当他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新中国成立了。报效祖国的强大信念促使刘豹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学习条件,回国任教。1954年,他应邀转到了天津大学任教。
疾风知劲草 风光在险峰
“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这是刘豹一生秉承的信念。即使科研的条件再差,一旦祖国发展的号角吹响,刘豹便义无反顾地踏上漫漫的科研之途。
刘豹认识到,加强学科建设,不仅要吸收先进知识、经验,更要从国情实际出发。1954年,刘豹根据其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领域内的新发展,写成了《自动控制原理》一书,弥补了国内无公开出版的自动控制理论专著的空白。1963年,他又在该书的基础上写成了《自动调节理论基础》。这部著作成为许多从事自动化设计工作者的基础入门书,有着深远的学术影响。
气动仪表的设计和研究是刘豹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另一重要贡献。他领导全国同行开展气动仪表的设计和研究,一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并一道研制出了气动自动装置样机。他的成果不仅为国内研究奠定了基础,还对国际自动化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豹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敢的实践力。改革开放后,他审时度势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移到系统工程学科,并注重系统工程的实践和推广。他利用丰富的知识及研究成果,结合国情的特殊性,提出了一整套社会经济系统建模理论。他还提出了多层次多分支优化方法,用该法做多层次物资分配,可在提高下级积极性的基础上增加总体的优化程度。为推动我国的能源领域发展,刘豹还积极组织能源规划的培训工作。
当匹兹堡大学 Saaty 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刚被引入中国时,刘豹就敏锐地注意到其简洁、高效且易于被采纳等特点,与其同事进行了研究和推广工作。在他们的倡导下,AHP 迄今已在我国的各项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又促进了其理论的发展。
良苦用心意 春风化雨情
刘豹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事业和学生的热爱、热情、热衷和热心。
勇于承担的育人精神 面对建国后人才贫乏的现状,刘豹于1954年在天大开设了国内第一批化工自动化类新课——《化工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及《自动化》两门课程,1956年又开设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同年,他在我校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自动化仪表类专业——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
开放包容的治学理念 刘豹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活动,他立志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刘豹主持了大量的学术会议,在会议组织、学术水平等方面都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多年来,刘豹先后在国内外各知名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和讲学,他还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
温暖细致的师者胸怀 刘豹十分重视人才, 不断鼓励学生去思考、创新和开拓。“严谨治学、严格要求”是他的毕生追求。他善于运用独特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点,为使自己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他特地请来海外教授给学生上重要的课程。在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期间,刘豹鼓励学生勇敢地去拜访各位学者。对于学生来说,刘豹就像是一个“慢变量”,总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默默地感染和教育着周围的人。
刘豹(中)与他的学生在一起
去留本无意 宠辱皆不惊
刘豹的家中悬挂着一幅字画—— 上书:“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也是刘豹的真实写照——无欲无求、淡然处之,爱国奉献、朴素无华。
刘豹是一个坚守岗位的战士 “文革”时,刘豹受到了迫害,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然而,他总把压力放在一旁,把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去。在他看来,暴风骤雨终会过去,保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是一个为人师者应有的态度,也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刘豹是一个平易近人、优雅安详的长者 刘豹的学生说:“和刘先生在一起,完全感觉不到压力, 刘先生始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周围的人。” 刘豹家曾有个精致的旧画框,为了迎接女儿一家回国探亲,他亲手绘制了一幅油画,并落款“海粟二少”。
后记 :刘豹把全部的浪漫主义情怀化为对祖国的挚爱和对学生的培育。这个本来可以在父辈荫蔽之下衣食无忧的名门子弟用无数的符号和数据创造了另一种精彩。生命有尽头,精彩却还在继续。中国科学的发展史和天津大学的教育史上已经烙下了属于这位老者的清晰轨迹,响彻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中国声音就是对这位老人最美好的回应。
( 任达 谢昕宁)
学高为师引路人 德高为范铸师魂
——记应用化学专家 原化工系教授潘正涛
潘正涛(1910 年 10 月 7 日 ~ 1967 年 10 月 30 日),祖籍上海。1931 年,他从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法留学,并于1935年获得巴黎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工业救国”信念的指引下,他先后在各化工单位担任领导职务。1952年,他进入天津大学,担任教授、副教务长、化工系主任,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物理与化学电源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主持创立了国内首个电化学专业。他精通英、法、俄、德等多种外语,一生都在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67年10月30日,他因病不幸逝世, 终年57岁。在不算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潘正涛先生以正直无私的性格、严谨治学的风骨、谦逊朴实的精神、诲人不倦的态度塑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指引着一代代化工人的前行方向。
中年时期的潘正涛
传统士子的“家国情怀”
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滩,中西文化激烈地碰撞和融合。含着银汤匙出生的潘正涛率先感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也目睹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暴行。工业文明让他艳羡不已,而旧中国的黑暗落后又让他扼腕叹息。这种人生经历让他从小就定下了“工业救国”的信念。在赴法求学时,他毅然选择了应用化学这一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走上了“工业救国”之路。
学成归国后,潘正涛先后在药厂、化工厂等单位担任研究部主任、厂长、总工程师,并进行了技术革新,极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益。正在他准备大展宏图之时,我国全面抗战爆发,潘正涛“工业救国”的梦想破灭了。此时, “亡国”的论调甚嚣尘上,而他却坚信中国不会灭亡,并对共产党“一致对外”的主张非常赞同。1941年, 潘正涛来到了大后方昆明工作,为抗战贡献力量。
抗战胜利后,潘正涛准备重启自己的工业救国梦。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统治,他的梦想再一次破灭。潘正涛考虑到青年知识分子是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主力军,于是他决定教书育人, 为国家培养人才。1948年夏,他应聘到南开大学教书。时值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他常对家人和学生说,“子夜”即将过去,“黎明”就要到来。天津解放后,潘正涛认为中国有了希望,对共产党充满了信心。
然而,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将年幼的共和国扼杀于摇篮之中。潘正涛响应周总理“青年学生参军保卫祖国”的号召,还动员作为中学生的儿子报名参军。1953年,他也随慰问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这场伟大的战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现代学者的治学典范
潘正涛终生都在学习的道路上求索前行。他以深厚的学术素养、独特的学术视角、严谨的治学方法、严格的教学要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化工学子。他一直在系里倡导组织建立稀有金属专业,并希望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此外,他还合作开展过一种清洁能源的研究。当时清洁能源处于起步阶段,价格高昂,他主张研究一种价格低廉的替代品。
在科研中,他坚持探索科学的真谛。在上世纪60年代,社会上很多科学贩子大肆鼓吹“永动机论”,但是潘正涛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随波逐流盲信“永动机”,而是严谨地从科学角度验证出永动机的不可能性。
1959年开始,潘正涛每天要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然而他丝毫没有放松教学工作,每次都是认真备课、授课。同时, 他每周都会组织系里的教师作一次报告,增进交流、拓宽视野。
潘正涛语言功力深厚,精通英、法等多种外语,因此能自由阅读各国文献。而当时国内翻译人才匮乏,他常被使馆邀请客串做翻译。他还自费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刊物以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他出国访问时少量的补贴,基本上都被用来购买了原版的专业书籍了。
谆谆师者的育人理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潘正涛一丝不苟,循循善诱,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教材匮乏,他就亲手编写讲义。他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用结合,善于启发式教学。他强调教学时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科技人才。为贯彻学用结合的原则,他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潘正涛与其他教师和学生一同做实验。当时条件很差,只能靠动手操作,非常辛苦。尽管如此,他不分昼夜地指导学生做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对于知识,他从未保留;对于学生疑惑之处,他从不懈怠。
潘正涛为人谦逊、待人平和,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他的学生说,在潘先生心里,学生就是一切。对于学生而言,潘先生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心中的慈父。
潘正涛教授教书育人事迹报告会现场
共产党员的傲人风骨
生活上的潘正涛朴素无华。一件破皮衣穿了好多年,他都舍不得换。但是同朋友、同事相处,他却是非常慷慨。当时,生活学习条件较差,潘先生常邀请教师、学生去自己家中吃饭,有时给予他们资助。
政治上的潘正涛立场坚定。建国初,他主动要求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革命理论,以增强个人政治修养,争取入党。他在 1957年被批准入党。文革前夕,极左思潮渗透进高校,而潘正涛头脑清醒,认为学校应该以教育为先。
思想上的潘正涛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四清运动”开始后,潘先生身先士卒,与学生一起去农村参加运动。在农村,他不搞特殊待遇,直到完成全部工作任务,才与同志们一同返校。
后记:纵观潘先生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位知识分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光辉历程。潘先生是为新中国科技事业毕生奉献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他们用自己的生平所学、拼搏奋斗和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举起了这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向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发展的大旗。
潘先生生前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地为祖国和人民创造着财富,逝后,他的精神将会得到传承并影响更多人前行。
(化工学院电化学党支部 化工学院校友会 张昊)
(本版刊登于2021年10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4版责任编辑 李丹 张婧学生编辑 张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北洋·天大故事:十八罗汉之刘豹 潘正涛
相关推荐
- 天津广播电视台:李戈:扎根基层 绽放最美青春
- 经济参考报: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路在何方
- 天大建成“全尺寸深水立管地震、疲劳试验平台” 成为深海采矿和油气开发的关键核心试验装备
- 天津大学2021年党务干部专题研讨班在哈达铺干部学院举办
- 天津大学举行2020年度院级单位学生工作总结述职会
- 中国青年报:2021“王牌”专业报考指南来了
- 天津日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
- 北方网:冯骥才在“放飞梦想”天津大学青春歌会录制现场寄语学子
- 学习时报头版:新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
- 新华网:冯骥才:艺术家应该是精神至上的
- 天大学子在第三届中国智能汽车大赛中斩获佳绩
- 津云:从进货到营销 26所高校的青年师生变身“带货达人”
- 山东省科技厅一行到访天津大学
- 中国教育报头版:将小我融入大我 以青春奉献祖国
- “天大,我回来了!”
- 科技日报:高频超声波:生物“黑科技”的背后推手
- 【三全育人 五育并举】发挥主观能动性 落实责任担当
- 深圳校友会举行“深圳湾灯光秀桑巴”彩排
- 天津教育报:天大中秋慰问经济困难新生
- 光明日报:厉害了,可溶解智能手表!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