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学部举办“新工科”教育论坛
本站讯(通讯员 纪颖 王红玉)5月24日,由天津大学求是学部与新工科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 “新工科”教育论坛在万丽天津宾馆举行。天津大学副校级干部谭欣,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意大利等国际著名的工程教育专家,天津大学各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以及求是学部师生代表60余人出席了论坛。论坛由求是学部副主任关静主持,求是学部主任陈冠益主持讨论交流环节、党委书记单小麟介绍了求是学部工程教育探索实践。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Pratap Pullammanappallil教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Ian Watson教授等8位工程教育专家围绕“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做了主题报告。
开幕式上,谭欣代表天津大学对国内外工程教育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致辞。谭欣认为,工程科技与世界发展密切相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范围内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津大学作为“新工科”建设的排头兵,一直致力于培养掌握多领域知识、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时代担当的工程人才。谭欣表示,举办此次“新工科教育论坛”,为促进世界各国工程教育经验的交流互鉴提供一个新平台,天津大学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工程教育经验,共同推进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丹麦奥尔堡大学的Lasse Rosendahl教授介绍了自己关于“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经验,指出了独立思考、自发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他提出,在课程教学中应穿插小组作业,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学习。
来自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John Hu教授以传统的“化学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以及学生学习成果,介绍了“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膜物理和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程与AI”等新兴专业,强调了跨学科交叉的优势和必要性。
来自天津大学求是学部党委书记单小麟汇报了求是学部和国际工程师学院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其中,新成立的求是英才班和新工科实验班(恩智浦班)旨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理教育,探索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模式,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标国际工程认证体系,单小麟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国际工程师学院在探索国际教育本土化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突出成绩。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Pratap Pullammanappallil教授介绍了本校与企业的合作经验,学校和企业工程师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项目,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工程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基础知识之外学习更多管理、法律、用户喜好、生产周期等的相关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学生合作的重要性。
来自南澳大学的Christopher P. Saint教授通过对比中国和澳洲高等教育的区别,提出了南澳大学的创新型课程设置——世界顶级实验设备,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化课程以及项目式教学。
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Ian Watson教授介绍了国际化在推动工程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他以全球气候危机为例,指出只有国际合作才能解决全球问题。因此,大学应积极推动本科工程教育国际化,例如,提供2+2本科生项目,建立国际合作学校,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到国际前沿问题的解决中。
来自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的刘庆岭教授探讨了新时代环境领域新工科卓越人才工程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介绍了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举措以及人才培养成果。他指出,教师应开展教学研究研讨,提高教学质量,研发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努力开发社会资源;学生应积极参加校内校外实习,同时增加国际视野。
来自意大利罗马大学的Benedetta de Caprariis介绍了罗马大学在工程教育方面的新举措,包括提供英语课程以吸引留学生,设置纳米技术、环境和可持续能源、生物材料等新专业,在工程教学中引入模拟软件以及与企业密切联系建立合作关系等。
主题报告后,求是学部主任陈冠益主持交流研讨环节,论坛嘉宾围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新工科背景下的校企融合模式”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热烈讨论,针对工程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精彩发言。
据悉,首次“新工科教育论坛——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第二届国际生物质/固废能源与环境会议(BEE)的分论坛之一。本次论坛,国内外专家分享了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工程教育改革和教学经验,达到了互相交流、共同促进目的。论坛将继续搭建国际工程教育交流平台,致力于面向未来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全面推进新时期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 赵晖 雷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求是学部举办“新工科”教育论坛
相关推荐
- 天津工人报:天津大学举行表彰大会嘉奖百余名抗疫一线医护人员
- 金东寒一行赴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调研
- 科技日报:轻稀土不可轻视——稀土催化研究或为我“蓝天保卫战”建奇功
- 【校报特稿】“聚焦两会” 天大代表助力国家建设 递交提案建言献策
- 天津大学、天津移动、大唐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共建5G智能网联技术联合创新中心
- 津云:智慧建筑节能又暖心 天大团队发布“一生之宅”
- 科技日报:区块链助飞机加油和支付过程更透明高效
- 津云:扶贫先扶志 党代表为宕昌师生上党课
- 光明日报:根植家国情怀 树立远大理想--访全国人大代表李家俊
- 今晚报:天津市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揭牌
- 机关党委开展机关科级干部能力提升系列培训 ——“跨部门沟通与协调”专题工作坊
- 科技日报:天津探索跨学校多学科产教融合新模式
- 科技日报:“出生”即可工作 有触觉的4D打印软体机器人来了
- 津云: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闭幕 天津大学荣获校长杯
- “青春由我定义”——天大创意毕业照来啦!
- 汇聚众智 创享未来——天津大学首届“北洋MBA创享汇”创业主题沙龙在津举行
- 智能与计算学部五项科研成果亮相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
- 中国教育报头版: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公布
- 李家俊会见青岛蓝谷管理局副局长王厚恩一行
- 深圳特区报: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启幕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