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王蒙谈与冯骥才的友情:“相濡以沫”的温暖
中新社天津5月9日电(记者 张道正)“在我们某些困惑和困难的时期,曾享受了‘相濡以沫’的温暖!”著名作家王蒙9日亮相天津大学,在谈到老朋友冯骥才时,用这样的词汇诠释友情。
作家王蒙发言(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5月9日,“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启幕。
当天,为期两天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启幕。久未在公众前露面的王蒙出席,成为当天活动的一大亮点。
王蒙,生于1934年,以《青春万岁》成名,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以伤痕文学登上文坛,开拓了“文化反思小说”道路,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一个85岁,一个77岁,却都依然笔耕不辍,王蒙和冯骥才,无论在“江湖”,还是在“庙堂”,都享有极高声誉,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
怎么评价彼此呢?冯骥才曾这样说:“我认识的王蒙,非常情感化,甚至是浪漫的,同时又是理性的,睿智思辨的。”王蒙则如此评价冯骥才:“大冯他是一颗爱心多种角色;他是一个‘高大上’的人,也是一个‘高大上’的作家。”
说冯骥才高大上,除了他个子高的原因,王蒙又罗列了冯骥才的一大堆“头衔”:他是作家,还是画家,还是艺术的收藏家;他又是文化的守护神;还是社会活动家。“他在全国政协当了很多届委员、常委,又是民主促进会的领导人,在中国文联也长期担任副主席。他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都起了特别正面的作用。”
作为共同经历特殊年代的作家,冯骥才也为有王蒙这样的“同路人”感到欣慰,他说:“我们互为知己,相互支持。”
“我们是老朋友。我很多方面得到过他的支持和推动。”王蒙如此表达:“在某些困惑和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享受了‘相濡以沫’的温暖!而在比较好的时候,我们绝对是相不忘于江湖。”
中新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3061079966913889&wfr=spider&for=pc
(编辑 张华 程振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新网:王蒙谈与冯骥才的友情:“相濡以沫”的温暖
相关推荐
- 今晚报: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重新开放
- 张凤宝副校长带队赴洛阳推进校地合作并看望校友
- 天津大学药学院、天津市人社局引进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和天津交响乐团三方联合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建共建专场音乐会”
- 人民日报:全国高校研究生院院长天津共话新面貌新作为
- 天大仁爱学院化工系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党支部建设纪实
- 科技日报:加速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 解高技术产业发展“隐痛”
- 强基计划 | 天大这个专业,聚焦健康中国战略,探索生命奥秘!
- 人民日报:天津大学举办史上首场云毕业典礼
- 天津大学期刊中心三本英文期刊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中国经济导报: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刘艳丽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
- 人民论坛:颜晓峰:科学把握三个“新”的相互关系
- 光明日报:长城上线了!
- 天津日报: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张水波委员── 以专业和专注为建言献策保驾护航
- 天津日报:我市举办危化品 使用及防护知识大赛
- 革命先驱初心不改 纪念张太雷同志诞辰122周年
- 罗马尼亚锡比乌卢奇安?布拉卡大学代表团访问天津大学
- 中国科技网:院士顾晓松寄语广大博士后:要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力量
- 科技日报:团簇酶可靶向治疗神经炎症 抗氧化活性是维生素E的160倍
- “十四五”医科专项规划推动会召开
- 图书馆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区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