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育交通领军人才 强战略科技力量
有信念、能创新、肯实干,是识变、应变、求变的基础,也是新时代青年学子未来在精神、能力和行动上向变而生不变的密钥
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第一
西南交大将致力于打造轨道交通领域领先的全球学术重镇,成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高地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
预计时速超600公里!
2021年1月,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有望刷新大气环境下陆地交通速度的新纪录。这一原创性、自主性、引领性的技术突破源自西南交通大学(下称西南交大)。
坐落于成都的西南交大,已有126年建校史,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也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现在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
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第一;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30余万栋梁英才,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4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被誉为“中国铁路工程师摇篮”;率先在全国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破解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属难题,被誉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小岗村实验”。
日前,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他表示,“十四五”时期,学校将瞄准“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阶段目标,主动对“两个大局”中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进行战略性回应,整体构建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新模式,全速推进“双一流”建设,持续增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及服务国家战略、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核心能力,加快打造轨道交通领域领先的全球学术重镇,努力成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高地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
培育轨道交通领域领军人才
《瞭望》:西南交大如何回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
杨丹:今天是一个创新迸发的时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空前密集、加速迭代的活跃时期。智能革命呼啸而至,多学科交叉汇聚、多技术簇群跨界融合已成常态,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学术前沿、新的科技领域和新的创新形态。
西南交大积极响应、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在构筑交大风格、德才兼备、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轨道交通领域领军人才。
大力开展本科分类培养,打造卓越本科教育。如实施“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在轨道交通优势学科专业设立卓越工程师拔尖班;创建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以交通+、智能+、城市+为导向,贯通本硕博,培养面向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立天佑铁道学院,重构输出型和本土化两类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等。
以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根本,全面强化研究生教育。一是精准培育轨道交通高层次领军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围绕川藏铁路建设,设立工程博士川藏铁路专项培养项目等。二是全面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研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重视并推动基础学科与轨道交通特色优势学科互促互补、交叉融合。优化完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学学科布局调整,为培养轨道交通领域领军人才奠定坚实的理学基础。
《瞭望》:你对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氛围有何期待?
杨丹:研究型大学是学习与创新的社区,求知与创新并存。
我一贯勉励学生要保持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勤学、苦学、深学,既掌握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着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持续提升学习效度、升级研究路向,真正沉浸于求知与创新的教育体验中,享受知识获取、知识创新带来的无穷乐趣。
我希望,面对世界科技创新生态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的时代趋势,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能稳扎稳打,筑牢学术本底,知行合一,厚植创新基因,主动进入学术研究的“深水区”、科技创新的“无人区”,在不断创新中精进学术、成就自我。
《瞭望》:你曾给毕业生传授三大密钥:有信念、能创新、肯实干,有哪些内涵?
杨丹:青年学子身处的新时代,是筑梦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时代,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面对这些变化的时空场景,一定要有信念、能创新、肯实干。这是识变、应变、求变的基础,也是未来在精神、能力和行动上向变而生不变的密钥。
坚如磐石的理想是精神之钙和安身立命之本。新时代青年应有家国情怀、天下情怀,拒绝平庸、躺平、短视与狭隘的小我,树立崇高信念,把人生理想融入民族、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成就人生大我。
时代变迁,唯创新不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没有求变求新的意识与能力,工作很难做得出色。唯有善于在新的跨界、融合、交叉和重构中成为创新者,才能找到立足时代的强力支点。
实干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人、为学、为事、为业,最怕纸上谈兵、浅尝辄止、知行不一。新时代青年既要仰望星空、以梦为马,更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幸福、铸就伟业。
瞄准国家战略抢抓重大机遇
《瞭望》:如何看待“十四五”时期西南交大的挑战和机遇?
杨丹:西南交大地处西部,在集聚办学资源、引进高水平人才等方面还面临巨大挑战。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育工作力度,是目前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进一步强化人才强校主战略,重组人才工作办公室,实施人才引育动力组工程,开辟西南交大-利兹学院等多个引才特区,积极打造人才“规划-搜寻-招聘-任用-考核-评价”全链条工作闭环。学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翟婉明院士还当选了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也是目前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唯一的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学校还在积极抢抓教育强国、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
对接教育强国,学校立足实际,确立了“工科卓越、理科强基、文科优新、生医拓展、智能引领、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思路,加速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升级,力争更多学科进入国家第一方阵。目前,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在国家第一轮“一流学科”建设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工程学进入ESI世界前1‰,土木、机械、电气、信息等学科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对接交通强国,学校正组织团队突破下一代高速铁路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瞄准600km/h及以上未来轨道交通系统,开展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及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对接科技强国,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川藏铁路建设、智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速磁浮、新制式轨道交通、综合运输与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特别在大科学装置方面重点布局和发力,总投资5.8亿元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已开工建设,我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大科学装置项目申建取得关键进展。
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校承担成渝中线400km/h的高速铁路科技服务,持续深化与成都市全方位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等。
《瞭望》:你们新布局的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是出于什么考虑?
杨丹: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西南交大携手合作,以产教、科教双融合理念,在成渝相向发展的桥头堡——成都市东部新区,高起点、高规格建立的城市化、智能化、国际化新型办学实体。
学院立足前沿交叉领域,开设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智慧运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城市设计、智慧交通等跨学科、交叉型专业,2021年9月已正式启动办学,迎来首批新生。
它的定位是,服务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新工科学院、研究型学院和未来技术研究校区。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西南交大“双一流”建设的新引擎、“新工科”改革示范的新平台、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化办学的新门户。我们相信,作为学校发展的全新增长极和动力源,它的建设与发展必将为学校转型升级、学科生态优化、办学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轨道交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瞭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西南交大有什么担当?
杨丹:学校正在集全校之力打造轨道交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学校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科技成果四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承担一大批国家和行业的重大科技项目,为我国高速铁路、重载运输、磁悬浮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形成覆盖轨道交通各领域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优势集群。学校已建成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科研体系,拥有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9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在极端条件交通设施建设、未来交通系统、现代智能技术、碳中和、先进材料等领域进行前瞻规划、超前研发,布局轨道交通战略发展方向。同时,纵深开展科研管理改革,重构“一室+四部+五院”大科技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系列提升计划,有力支撑上述科技发展战略任务的落地。
《瞭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有新进展吗?
杨丹:我来学校工作之前,在2016年,学校就开始了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先确权、后转化,解决了科研人员不愿转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一分就灵”,还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不敢转的担心,以及因技术成熟度低没有成熟成果可转的困境。目前学校正探索利用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和搭建中试研发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近期,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正式落户我校,这一平台就是要着力破解“无成果可转”的难题。
来源:《瞭望》2022年1月25日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547895?channel=weixi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育交通领军人才 强战略科技力量
相关推荐
- 院长班第三次研讨会深入探讨跨学科教育平台搭建
- 【共克时艰 交大战“疫”】阻击战“疫”中的责任与担当系列行动之二三课堂篇
-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福元一行来校调研
- 沈志云院士作客“努力讲坛”云上开讲“轮轨天下,超导未来”
- 西南交大学子在首届全球供应链建模设计大赛总决赛中斩获一等奖
- 西南交大“明诚讲堂”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专题报告会首讲开讲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不断线”
- 【共克时艰 交大战“疫”】“火神山”上的“铁军”
- 张飚先生受聘西南交大兼职教授
- 关于转发“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我心中的英雄”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 郑宇校友在央视《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西南交大篇”上的演讲
- 西南交大王开云研究员获“科学探索奖”
- 王顺洪调研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工作
- 学校召开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 【守初心 担使命】不一样的思政课!西南交大“青年讲师团”持续深入青年宣讲
- 研究生院:聚焦改革谋发展 攻坚克难谱新篇
- 崔树勋教授在国际权威综述学术期刊《Chem. Soc. Rev.》(影响因子:42.846)发表专题评述论文
- 【守初心 担使命】西南交通大学举行校领导班子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
- 西南交通大学举行2019级国际工程班开班仪式
- 西南交大校工会赴峨边双凤村开展扶贫慰问活动
新闻公告
- 成都石室中学田间校长一行来校访问交流 03-16
- 西南交大召开中层干部大会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 03-15
- 2022年大学生入伍倡议书 03-14
- 吉利学院阙海宝校长一行来校访问交流 03-11
- 校领导调研指导后勤基建工作 03-11
高考招生
- 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
- 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