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闻公告 >

加强党史学习 落实立德树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系列辅导报告

2021-04-22 0 新闻公告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新闻网

4月20日下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肖维青教授作课程思政专题辅导报告《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2.0版建设路径》。报告由党总支王玲书记主持,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黄生亚老师一行莅临指导。

肖维青教授首先以百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完成100多部作品后仍不忘初心、继续耕耘的事迹引入,引出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而是回归教师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守初心。她通过华东师范大学杨延宁教授《毕业一课之英语课——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微课,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讨论了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如何让课程思政内容在显性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得到深入贯彻和感知,同时,她还从时代精神、历史传承、人文素养、国际视野、职业道德等方面具体展示了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

接下来,肖维青教授结合《高级汉英互译》和《影视翻译》两门课程,展示了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了自己在寻找思政素材、开设思政公开课等方面的心得体验。经过几年的思考,她提出打造课程思政2.0升级版的思路:一要把握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强化高校课程思政统筹推进;二要把握教师、课程、教学三个关键要素,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三要把握特色、标准、评价三个突破环节,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找准新一轮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形成引领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标志性、示范性成果;四要形成一个专业、一个学院点线面贯通的课程链与课程群。她还结合课程思政教材编写、课程思政论文集、课程教学设计选编等成果形式,进一步强调了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策略,力争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形成点、线、面贯通的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

最后,肖维青教授总结了“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一是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二是思政融入要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在“深”字上下功夫,做到深度融合。三是融入思政元素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四是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的知识体系(如符号、术语、公理、定律等)、价值体系(如学科制度、伦理规范等)、行为习惯的总和。

报告结束后,学院教师与肖维青教授展开互动交流。



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玲对肖维青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表示课程思政是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的重要抓手,学院会借鉴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积极落实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强化价值引领,成为教育的播种者。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依托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学院推出“加强党史学习·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系列学习活动,引领广大教职工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供稿/供图:周红、徐扬 编审:谢雅靖 收稿日期:2021年4月22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加强党史学习 落实立德树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系列辅导报告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