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未来图景:聚焦三个关键词,让旅客变顾客
图源来自网络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3月4日报道:近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方案》明确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功能布局和主要任务,标志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继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上海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承载地。
如何精心打造151平方公里核心区?如何协同发展7000平方公里“南北拓展带”?东方网日前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为我们解读《方案》落实举措,展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未来图景。
张学良教授
两翼齐飞,三个关键词
在张学良看来,从过去的虹桥商务区到如今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应紧扣三个关键词:枢纽、开放、国际。
首先要提升枢纽功能。这其中包括交通枢纽、要素枢纽和空间枢纽。交通枢纽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基础功能,不仅城际铁路、航空、公路、城市地铁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集聚,南湖、平湖、海宁、海盐一线江海河联运体系也正在形成。“虹桥火车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虽然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国庆节期间虹桥综合枢纽日均旅客吞吐量仍达116.18万人次,最高峰日流量达到132.75万人次。
其次是要素枢纽,《方案》提到要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平台作用,要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要素出入境集散地,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更加高效便捷流动,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全球高端资源、高端要素配置新高地。
作为空间枢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还要发挥“纽扣”作用。《方案》中的“一核”“两带”指的是上海虹桥商务区和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张学良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比作一粒“纽扣”,上海毗邻区、上海大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不同层级空间的各类资源要素经此汇聚、交融与配置,准确地“扣起来”。张学良表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港新片区“两翼齐飞”,进一步优化上海发展空间新格局。
其次要彰显开放优势。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开放能级提升,有利于上海与长三角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通过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有利于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有助于加快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相互促进,推动形成长江三角洲全面、协同开放新格局。
张学良认为,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等“五个中心”建设,并不能仅靠上海“单打独斗”,需要长江三角洲区域共建,而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更需要世界级城市群来支撑。“外循环和内循环的重点是协同,对外协同开放,对内加强要素流动和辐射,其中虹桥商务区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第三要强化国际定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要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要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言,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也将引领长三角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联通国际国内的“虹桥国际会客厅”。
发展“四高”,旅客变顾客
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新发展格局的“三新”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对外开放也处于“十四五”开篇的重要时期。张学良指出,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在国际化水平方面应该有更加显著的提升,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要在2035年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恰逢其时,是联通国际、服务长三角协同开放的“关键一招”。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将与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相得益彰,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方向。”张学良建议,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制度创新发展上,可以借鉴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先进经验。
张学良认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将构建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未来图景。
高质量发展方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要构筑总部经济集聚升级新高地,支持中央企业设立功能性总部、研发类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推动总部机构拓展研发、销售、贸易、结算、数据等功能,向价值链、产业链高端发展。
高水平开放方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上海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要处理好对内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利用好两个扇面优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区域的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在高效能治理方面,虹桥商务区要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示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需要更高效能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在交通、产业、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治理,促进一体化发展。此外,要依托虹桥商务区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引领长三角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高品质生活是目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要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可能更加关注公共服务的水平提升。”张学良表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未来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布局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先进的医疗养老服务,锻造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提升枢纽空间品质,“使人愿意来、留得住,让旅客变成顾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展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未来图景:聚焦三个关键词,让旅客变顾客
相关推荐
- 学校召开来华留学生秋季教学工作协调会议
- 讲好家国故事,培养家国情怀——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举办第10届“家人·家乡·家国”故事征集暨家乡实践活动
- 上海财经大学第三届校董会暨“校董面对面”活动在校举行
- 党史学习教育 | 从红色地标读懂东方奇迹——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开访啦·成长微足迹”系列活动
- 人文学院党委积极开展“四史”教育,召开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 长三角示范区的村子都长啥样?
- “四叶草”中跃动的“小叶子” ——上海高校志愿者服务保障第二届进博会
- 教育部国际司方军副司长来我校调研指导
- 领会两会精神 动员党史学习——校党委召开双月座谈会暨我与书记面对面活动
- 学校召开2021年劳动教育推进会议
- “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暨姚玲珍副校长专题党课顺利举办
- 党史学习教育 | 从“一大”到“四大” 黄浦江畔的红色记忆——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赴陆家嘴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开展联学联建活动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上海财经大学开展“百村调查”
- 上财欢迎您——2019年度新进教职员工迎春座谈会举行
- 在红色经典中找寻乡土与家国
- 我校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 新时代、新格局、 新区域发展——“第三届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坛”在校举办
- 上海财经大学联袂沪上七大院团发布“红色经典进校园”系列活动
- 上海财经大学00后学生再次战胜柯洁,斩获首届国手赛冠军!
- “四史”·走进系列 | 探访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渊源与生动实践——校领导班子及中层正职赴青浦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与社会考察活动
新闻公告
- 学校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共同战“疫”,全力守“沪” 03-16
- 学以致用让信息“跑”起来 03-15
- 上财师生创建两份共享文档,传递城市高效与温度 03-14
- 学校召开第七轮巡察动员部署暨培训会 03-10
高考招生
- 上海财经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