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善求美——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外国语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知识求真、人文求善、精神求美”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从“理想信念高度、教学改革力度、课程建设深度”三个维度深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思政教育、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素质外语人才。
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关注学生实际,关心学生需求,关爱学生成长,实现外语课堂思政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是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抓手”,通过增强课程教学的使命性、时事性、内涵性和互动性,深化教学内容、形式和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三全育人”,探索将课程资源、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思政体系。本学期学院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各教研团队或课程团队集体发力,在每一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上下功夫、笃实行、求突破,实现思政课程全覆盖。同时,学院组织起草策划《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推出了「求真求善求美|“云”间遍开思政花」和「在线教学·师说」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和拓展课程思政价值及其成效,让外语“云课堂”课程思政有料又有心。
知识求真:脚踏实地,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外语教育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切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为确保线上教学标准不降低、人才培养成效不打折,全体教师和教研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上投入双倍甚至三倍于往年的时间,针对课程教学特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信息技术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总结教学改革实践。例如杨肖老师践行的“启以求博、导以至智、践以达能”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王虹慧老师提炼的“Global reading, Detailed reading, Analytical reading, Extended reading”四位一体阅读法等。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是一个慢变量、长周期、良心活,唯有用心、用情、用智、用力,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课,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
《学术英语》作为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术素养。一方面是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学术规范,引导学生分辨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行为,减少由于不熟悉学术规范而引起的研究不当,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严格避免属于违反诚信的学术抄袭,培养学生未来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的能力。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观在国际化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业发展中的集中体现。
《第二外语法语》引导学生在求学中不仅须从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处入手,向标准语言的使用者水平靠拢,更通过“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追忆瞻仰先生之风”“公益行动,到!”等案例,引导学生在求学本身上下功夫,向学识渊博、中西贯通的前辈,向在法语学习之路上的同伴学习,共赴一场求真、求善、求美的知识之旅。陈修文老师感慨道,“在求真之旅上,学生亦吾师。时刻感受到学生们为知识而发问、而非为分数而发愤的动力。”
人文求善:家国情怀,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
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学会一门语言不仅仅是掌握一种交流工具,更为重要的是突破自己的文化局限,从而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全球的眼光,以高度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财经口译》课程通过视译练习、交传练习和模拟会议等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语言基本功和口译技巧的基础上,强调引导学生了解关注思考国家大政方针,客观全面地审视重大社会事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陈佳妮老师强调,在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下,外部世界对中国发展的认同和质疑声并存,必须引导学生提高政治意识,翻译时做到不卑不亢,对每个用词仔细斟酌,从而维护国家政治立场,以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尊严,做合格的文化传播者。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大学英语》在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中融入正确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和思辨能力的训练,通过基于主题的小组研究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综合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全球意识和共情能力,了解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培养学生为中国问题汲取世界经验,为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思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张洁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选题时,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员,如何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发挥大国的担当与责任。班级里的各小组结合自身兴趣,从慈善机构公信力、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在线医院的必要性、疫情期间流浪动物和宠物的保护,线上教学有效性等不同视角切入,开展研究性阅读、讨论与写作,在整个过程中提升了学习、思辨和共情能力。
精神求美: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美育人,向美而生。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是塑造灵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在新时代、新文科、大外语的背景下,外语教学要积极识变、迎变、求变,肩负起服务国家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历史使命,尤其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世界英语》坚持“课程思政”元素“全链条”式嵌入,成为贯穿本课程的一条重要轴线,旨在实现知识求真、人文求善、精神求美三大层面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悉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以及演变成为世界英语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各种语言表征,认识到英语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这两种张力的博弈下不断发展和演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多种语言“美美与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汉语与生俱来的优点,尤其是对5000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对人类语言的贡献,激发对汉语、汉字的热爱和深情。郭鸿杰老师采用了集视频、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模态教学手段,此外还通过引经据典,中西互鉴,提高课堂的内涵和深度,从而激发对汉字、中华文明的热爱和深情。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一带一路”沿线文明比较研究》聚焦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远古文明和当代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时代的发展,对沿线国家最具代表性历史文明的宏大叙事进行介绍和研讨,同时张达球老师适时引入“抗疫与自由——中国与意大利疫情防控对比”“孔子学院十五年——传播中华文化、增进文明互鉴”“‘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点问题及中外合作项目的进展进行案例分析,这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国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也让学生了解中西文明互鉴,及当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交流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及其对世界和地区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刻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供稿:兰巧珍 供图:陈修文、陈佳妮、张洁、郭鸿杰、张达球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20年5月23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求真求善求美——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相关推荐
- 求真求善求美——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数据总库、学术展示·共享空间启用仪式暨千村调查展、世界500强企业展开幕式在图书馆举办
- 上财代表队在全国象棋大学生网络赛中荣获佳绩
- 不出校门感受红色经典魅力
- 2019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发布:大企业竞争力指数稳中有进:创新驱动成长,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
- 朱迎平教授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获优秀
- 音乐述说党史·旋律聆听召唤·理想照耀中国 ——上海财经大学将建党百年红色音乐文化请进党校讲堂
- 砥砺前行,开创新时代高校智库发展的新局面——上海财经大学举行全校决策咨询工作会议
- 我校学子荣获第23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决赛全国特等奖
- 上财游泳队在第20届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中获佳绩
- “国际经济合作动向与抉择”研讨会举行
- 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召开理监事会议暨投资委两委会会议
- 音乐梦想,匡时“引”响——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九届校园十大歌手大赛顺利落幕
- 继续严抓疫情防控 有序推进线上教学 校党委常委会学习贯彻教育部党组会议精神
- 上海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商务分析”学术创新论坛暨上海市数据科技与决策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成立仪式顺利举办
- 坚守教育报国理想,构筑“红色基因”的立德铸魂新堡垒——走近会计学院“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 美国经验给我们五点启示
- 开启都市文化体验之旅,在《经济中国》 行走课堂中感悟中国制度自信
- 党史学习教育| 我心向党,红动金融——金融学院“我在毓秀学党史”党课第一讲开讲
- 图书馆组织开展 “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特色及应用技巧”讲座
新闻公告
- 学校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共同战“疫”,全力守“沪” 03-16
- 学以致用让信息“跑”起来 03-15
- 上财师生创建两份共享文档,传递城市高效与温度 03-14
- 学校召开第七轮巡察动员部署暨培训会 03-10
高考招生
- 上海财经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