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大学 > 新闻公告 >

【大川校园】明德楼:开风气之先的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

2019-07-28 0 新闻公告 来源:四川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沃群芳。即日起,新闻中心开设《大川校园》专栏,邀请各学院专家教授结合专业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索川大之美。

走进川大校园,首先就会被它雄伟又精美的建筑所吸引。一栋栋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分布坐落在望江、华西、江安三个校区,如同耀眼明珠一般熠熠生辉,其中9栋更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高校极为少见。它们中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敛舒展,又融入了西式建筑的厚重挺拔,集雄浑和灵动于一体,熔雄健与秀美于一炉,散发着学校120多年来的独特魅力。这批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新,作为20世纪前半叶西南地区最早系统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教育的历史产物,作为革命时期成都乃至四川肩负大后方教育重镇的直接见证,折射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时代变迁,映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历程。。

今日,让我们从望江校区的明德楼(学校行政楼)开篇,与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李沄璋教授一起,欣赏川大校园之美。

明德楼,于1954年基本完成,标志着当时成都工学院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开端。它最初为成都工学院第一教学楼,后被改用为四川大学行政楼,于2013年初被正式命名为“明德楼”,取意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川大明德楼是四川最具有中西文化合璧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浓烈的传统复兴式建筑色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高校建筑之精品,已被建筑史学界收入重要专著。

当时,我国许多国立大学都纷纷修建大规模的传统复兴式校园建筑,四川大学也积极顺应时代思潮,响应大力宣传民族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内容结合民族形式的要求,因此明德楼的建成是高度政治性和文艺性的结合,其时代意义等同于后来出现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北京十大建筑”,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由于明德楼轩昂恢弘的建筑气派和外露的中国传统元素,很有梁思成的建筑风格,因此它很长时间来都被误认为是梁思成设计的。其实,根据四川大学档案馆存放的设计图显示,明德楼实为著名建筑设计师古平南设计而成,由四川省建筑工程局担任设计公司。

古平南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西方新建筑的工程技术和材料,采用了符合西方建筑特点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外部造型既模仿与挪用中国宫殿寺庙建筑构图元素,又与西方建筑风格相糅合的新建筑式样(一般也简称为“大屋顶建筑”)。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仿古宫殿式建筑的明德楼,总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中部高6层,重檐歇山顶;两翼为4层,单檐歇山顶;后部为3层,单檐歇山顶。青砖黑瓦,屋脊和檐翼上蹲着中国传统神兽。从高处俯瞰,整个大楼宛若一架大型飞机,也因此曾被称为“飞机楼”,这与当时百废待兴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科技发展、工程建设给予的厚望很是契合。

明德楼的建筑立面采用三段式,属于典型的西方古典主义构图模型。正面32级台阶直通二楼,台阶两边石栏上的立柱形成一柱擎天,衬托出大楼雄伟的气势。台基坚实的外观形成庄重大方的格调,墙基贴面以及栏杆柱头等构件采用成都地区生产的红砂石制成。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大楼结合了西方建筑空间处理模式,二楼进门为一宽敞的大厅,便于人员流通,两翼均为内廊式通道。门窗为西式建筑风格,采光良好,寓意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

总体来看,明德楼建筑造型浑厚凝重,构图错落有致,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典元素,如重檐歇山屋顶、传统吉祥图案、传统的红色梁柱等,与当时颇为流行的苏联式建筑,例如差不多同时修建的四川大学理科楼,可以说是风格迥异。从外观来看,明德楼与学校华西校区的中国式新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若仔细察之,更不难发现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的明德楼,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飞檐雕花高雅气派,红柱青砖交相辉映,是一座“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形式”的“中国固有形式”建筑。而华西校区建筑则是采用了能让中国人和西方人同时都更容易接受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形式。因此,如果说,华西校区的建筑带有一定的诙谐色彩,明德楼则是表达了“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正统性地位。

放眼明德楼四周,绿树浓荫,鲜花簇拥,正立面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北大门的红色仿古牌坊遥遥相对,其间为开阔的草坪和双荷池,更加凸显出明德楼的清净优雅和宏伟壮观。校园空间组织突出轴线和合院的运用,通过北门牌坊—双荷池中心轴线,学校明德楼配以东西两翼教学楼所构成的建筑楼群共同合围形成明德广场,创造出颇为宜人的室外空间环境。

明德楼依附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在西方现代建筑体系中植入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宝贵成果,远远超出建筑自身的使用价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意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大川校园】明德楼:开风气之先的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