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本科通识教育和拔尖人才培养专题工作推进会
7月6日,学校在望江校区召开通识教育和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校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李言荣等全体在校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石碧院士、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玉忠院士,曹顺庆杰出教授、霍巍杰出教授,“拔尖计划2.0”及“强基计划”各学科首席专家,三大通识核心先导课程首席负责人,各学院院长或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郭勇主持。
会上,梁斌副校长首先介绍了通识教育与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推进方案,重点介绍了学校新时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和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新建通识核心先导课程《人类演进与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与技术革命》首席负责人霍巍杰出教授、罗懋康教授分别介绍了课程设计和基本构想,中国语言文学“拔尖计划2.0”首席专家曹顺庆杰出教授介绍了“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情况及未来设想。工程力学“强基计划”执行主任蒋文涛教授围绕深入推进“强基计划”,培养优秀基础学科人才进行了发言。石碧院士和王玉忠院士分别就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发言。
王建国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学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一流大学提出的“培养一流人才方阵”的要求,在学校2018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优势,抓好“通识教育”和“拔尖人才培养”,打造川大本科教育升级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学校根本任务。其次,培养拔尖人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设计课程,开展教育教学。第三,培养拔尖人才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高素质导师队伍建设,要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要打造一系列金课。第四,培养拔尖人才必须创新机制体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认领任务、勇于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李言荣校长在讲话中围绕“如何抓好通识教育、如何抓好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阐释。他说,去年底学校制定出台了“1+13”本科教育改革创新方案,强调了要更加聚焦和强化“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当前,我们要在全面推进落实各项举措的同时,抓住通识教育和拔尖人才培养这两个关键点,这两个点也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厚通识的基础上,拔尖人才才能茁壮成长、根深才能叶茂。
关于通识教育,他强调,我们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具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具有全球竞争力。这“五个具有”的能力贯穿于大学期间的所有培养过程中,尤其是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所以,加强通识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科学发展规律尤其是在未来科技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以多学科交叉融通解决大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技术交叉融合发展尤其是以“信息+”为代表的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问题导向不突出和未来导向不明显。问题导向不突出主要表现在目前的通识教育大多还是按照设计的知识结构来完善的,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的结构性能力和“强筋健骨”的综合素养来设置的。未来导向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目前的通识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球未来发展以及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对人才的特别需求。
他强调,川大具有文理工医多学科优势和特色,有基础、也有条件来形成通识教育的川大方案。我们要充分整合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由名师大家领衔担任课程模块的首席专家,构建以“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大先导课程、五大模块、百门金课”为主体的川大通识教育体系,也就是以世界科技史和人类文明史作为学校通识教育体系的两条大动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世界文明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脉络,以“人类演进与社会文明”、“科学进步与技术革命”和“中华文化(文史哲艺)”作为三大先导课,构建起自然与科技、人文与艺术、信息与交叉、生命与健康、国际事务与全球视野“五大模块”,计划通过3—5年时间打造100门通识教育“金课”,配套“一课一书”出版100本通用教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大班讲授、小班辅导的办法。他说,学校一定会在人、财、物上给予专项支持和保障。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他说,这几年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较多,学校和学院通过点、线、面相结合也有些进展,但还远远不够,当前要下大功夫狠抓“拔尖2.0”和“强基计划”这两个关键点。他说,虽然学校数、理、化、生、医、力和文、史、哲等都很重要、也很有基础,但数学这个点要争取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他说,拔尖学生的培养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学习要分散于各专业、要“散养”,要充分利用各学院、各学科的基础、土壤和氛围。二是日常生活要集中于书院中,要利用书院、寝室形成优秀的文化氛围,让优秀学生相互激励、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他说,一旦点上有进展、有经验后,再推广到线上的各个创新班,甚至再扩散到面上的全校各学院中去。他说,学校要大力狠抓学生的学风建设,要让学生在具有“开放、包容、厚重、大气”的川大文化特质的同时,努力形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习惯,让川大培养的学生有颜值、更有气质,真正成为习总书记所要求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学校召开本科通识教育和拔尖人才培养专题工作推进会
相关推荐
- 向难而行,战“疫”到底!川大华西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31人出发!
- 四川大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图书档案文献系列展揭幕
- 张兴栋院士团队和屠重棋教授团队联合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重要研究论文
- 华西医院张润东研究员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揭示小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组装重要机制
- 【聚焦】学校干部教师热议新时代我校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
- 国务院扶贫办主题征文获奖名单公布 我校5篇入选
- 水利水电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燚荣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
- 再出征!我校第二批26人医疗队驰援武汉
- 西藏大学校长金永兵一行到校访问
- 四川大学举行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 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学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川大学子原创歌曲唱出青春好声音 传递“战疫”正能量
- 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首席执行官Stephanie Fahey一行到访川大
- 护理学科发展高峰论坛暨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首届校友大会成功举办
- 学校举行“中华诵?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职工经典诵读比赛”决赛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结题会举行
- 光明日报整版报道 四川大学着力推动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 全面推动人文社科繁荣发展——文科学院代表热议“双代会”暨2022年度工作布置会
- 我校5个女教职工集体及个人获省工会表彰
- 我校学子刘大一恒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第一档
新闻公告
- 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工作 02-22
- 学校新学期平稳有序开学 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秩序井然 02-22
- 我校“江姐班”学子登上央视舞台演讲“江姐在川大” 02-22
- 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工作 02-22
- 学校新学期平稳有序开学 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秩序井然 02-22
高考招生
- 四川大学2018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7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5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6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3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4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2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7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