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大学 > 新闻公告 >

生命学院肖智雄团队在PNAS发表论文 揭示AMPK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获Faculty Opinions (原F1000Prime)推荐

2020-05-17 0 新闻公告 来源:四川大学新闻网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肖智雄教授团队在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onal Suppression of AMPKa1 Promot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upon Oncogene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转录抑制AMPK在PI3K/HER2驱动的乳腺癌转移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该论文于2020年4月27日得到美国桑福德伯纳姆普利贝斯医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顾问Kristiina Vuori博士的强力推荐,列为世界学术组织“Faculty Opinions (原F1000Prime)”推荐论文,并进行点评。

远端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乳腺癌远端转移的分子机制及药物靶点一直是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AMPK(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在细胞能量感知和维持细胞能量稳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关于AMPK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激酶活性调控及蛋白稳定性上。而对AMPK基因的转录调控则知之甚少。肖智雄团队前期研究发现PI3K/HER2/Ras信号通路通过转录抑制p53家族成员DNp63a,从而促进肿瘤转移 。他们继而在临床乳腺癌样本中分析发现,AMPK的催化亚基AMPKa1的mRNA表达在PIK3CA激活突变或HER2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中显著降低,且DNp63a表达与AMPKa1表达呈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DNp63a是AMPKa1的直接转录因子;PI3K/HER2通过抑制DNp63a,进而抑制AMPKa1基因转录,最终导致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肿瘤转移。关于AMPK调控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基因沉默AMPKa1显著增加Twist1的蛋白表达,导致E-cadherin的表达下调和细胞之间的粘附减弱,从而促进了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肿瘤转移。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专职科研)易勇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肖智雄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牛孟孟博士、陈虎博士与四川省肿瘤医院罗杨坤副主任医师、南昌大学罗志军教授以及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陈德世、敖娟、张文华、伊建桥、费隽洁、任肖坤、李逢天参与了本课题研究。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央高校基础研发基金的资助。

Faculty Opinions(原F1000Prime,于2020年4月12日改名为Faculty Opinions)是国际生物医学领域重要的学术论文评估机构,由全球近8000名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组成。“Faculty Opinions”中的科学家从每年所发表的生物医学论文中评选出一小部分(不足千分之二)最重要的文章,推荐给全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工作者,并对论文加以评论。研究论文被Faculty Opinions点评与收录,代表着该论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重要的科学价值。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14/8013

Faculty Opinions评论链接:https://facultyopinions.com/prime/73759522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生命学院肖智雄团队在PNAS发表论文 揭示AMPK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获Faculty Opinions (原F1000Prime)推荐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