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新一代|情满燕园?爱行天下——记北京大学爱心社
编者按:“圆梦新一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青年的殷切期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北大青年在追梦与圆梦的道路上,释放激情、砥砺奋进,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北大团委推出“圆梦新一代”专题报道,以光影记录足迹,用笔墨叙写故事,全景展现北大青年献身科研、创新创业,执着公益、热衷服务,扎根基层、造福民生,投笔从戎、强军兴国的时代风貌。
北京大学,这所屹立百廿、风景恬静、学风浓厚的高校,这个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地方,孕育出无数心系天下、甘于奉献,常怀爱心、热衷服务的青年。北京大学爱心社,就是这群青年中一个响亮而温暖的团体。它成立于1993年11月23日,是中国高校第一家由学生自发成立的志愿服务类社团,在全国高校率先擎起了志愿服务的大旗。星星之火,汇聚成炬,他们用友爱与善良服务社会,用诚实与互助传递爱心,用最无私的奉献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爱心?启程在雪天
1993年11月中旬,一场大雪在古朴肃穆的北京城,纷纷扬扬的热闹了几日。燕园里积雪压道,路滑难行,行人稍不留意就会摔倒。一天晚上,在北京大学地质系92级研究生的一间宿舍里,几个人聊起近日糟糕的路况,便萌生了给校园中往来行人提供便利的想法。
第二天清晨,6名地质系92级的研究生,扛起从学校园林科借来的铁铣和扫帚,开始在行人最多的三角地一带清理积雪。雪还在下,路过的同学或是快步走过,道声感谢,或是驻足停步,默默加入了扫雪的行列。队伍壮大到了11人,而三角地附近的雪也慢慢被清扫干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王德明教授,就是最初6人团队中的一位。据王德明回忆,他与其他5位同学平日里聊天时,就一直想要做点什么来服务校园里的人。这个纯朴的想法让他们凑到一起,等待一个契机来成立一个奉献爱心的社团。就在这时,一场大雪漫天而降。“(这场雪)正好与我们不谋而合,不过一开始大家还没反应过来。”王德明老师笑着说道。短暂错愕后,便是一拍即合的默契,而共同扫雪积淀下的战友深情,让17位志愿者奉献爱心的想法愈发强烈。在校团委的支持下,1993年11月23日,一张醒目的海报出现在了三角地公告栏一个明显的位置。在这幅名为《爱心的呼唤》的海报上,同学用毛笔书写下了“爱的希望”:
我们是爱心社。昨天,我们在电教楼和柿子林之间的路上扫雪的时候,有11个素不相识的同学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现在我们有17个成员,这个冬天还很长,而且会有下一个冬天,我们在这里张贴启事,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中来,在下一场雪降临的时候,让我们一同把它清扫干净。我们等待着你:爱心社的第18个成员。
一张简简单单的海报,一份润物无声的爱心,一种悄然兴起的新风尚。爱心社就这样诞生了,如一夜春风,吹暖了未名湖畔无数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心灵。志愿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爱的力量从此间凝聚迸发。25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学子用他们的爱心温暖着他人,一批又一批的爱心社员用他们的执著感动着社会。

爱心?行走在路上
爱心社的成立,让无数心怀公益梦想的北大人看到了无尽的远方,还有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们。于是,第一届“爱心万里行”在艰难的规划中缓缓成型。
到贫困边远的农村地区,看望大山里的孩子,理解他们的渴望;到交通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对话不同文化的传人,倾听他们的声音。爱心社带去了知识,带去了物资,也带去了新的希望;带回了信息,带回了资料,更带回了他们的信任。从1995年开始,爱心社开展“爱心万里行”,以支教活动为核心定位,兼顾开展关于农村各方面状况的社会调查,并以项目组的模式进行前期筹备、实地活动和后期总结。

23年来,爱心社的成员走过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足迹遍及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万里行程中,爱心社用知识力量和广阔视野给孩子们带去新鲜的空气,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让他们看到走出贫瘠的希望;通过对地方深入的社会调查,结合成员的专业背景,爱心社也为地方政府贡献了各个领域合理可行的发展建议。切实地接触社会,深入地扎根基层,让这些满怀热情的北大青年们也变得更加坚定,在他们心中,公益梦想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也是一处光明而充满诱惑的圣地。
2018年暑假,“爱心万里行”活动再度启程,爱的远征走到第23个年头。今年,爱心社组织了四路队员分别前往云南临沧、云南大理、河南信阳、山西吕梁三省四地,为当地的孩子带去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课程。天气是炎热的,条件是艰苦的,设备是简陋的,但每一位成员的心中却是兴奋而愉悦的。他们深知,追逐梦想的道路满是泥泞,既然选择了为爱而行、为梦起航,就收拾好行囊、奋力前行,少些抱怨,多些感恩;少些懊悔,多些坦然。


“情满燕园,爱行天下”。爱心社的成员们对公益梦的热爱与追逐,是超越时空、跨越坎坷、历久弥新的,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行路中,都是如此。
爱心?传递在校园
奉献的爱心一旦被唤起,便不会随着冰雪的融化而消散;服务的精神一旦落地生根,便不会随着时过境迁成为明日黄花。从“义务扫雪”服务同学到“爱心万里行”服务社会,爱心社在短短的两年里播撒四方,在二十五载的春夏秋冬中传承不倦,定格下无数美丽动人的瞬间。爱心可以传递,青春总愿同行。北京大学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新芽,也伴随着爱心社的成长,在全校师生热情的浇灌下,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走向新的时代。

如今的北大校园,公益服务组织、志愿者数量持续增长,公益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创新,青年公益服务事业方兴未艾。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每年远赴云南、西藏、新疆、内蒙等地支教扶贫,用知识改变学生命运,用智慧助力地方发展;法律援助协会致力宣传法律知识,捍卫弱势群体的法律权益,用责任与担当守护公平正义,用信念与理想撑起公益的天堂。“青春红丝带守护行动”定向建立针对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的大学生陪伴模式和精准帮扶机制,用长情的陪伴与帮助,唤起特殊群体心中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对社会的热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E心为你——电脑小队”,无论风雨,几经寒暑,一心为校园中电脑突生意外的同学排忧解难,用一桩桩小事书写校园温情,用一张张笑脸接力公益情怀……
爱心,传递在校园,播撒在人间。25年的公益服务之路,写满了北大人青春与汗水交织着的“公益记忆”,倾诉了北大人爱心与真挚汇聚成的“服务精神”。厚重的传承是历史的底蕴,不断的创新是前进的动力。新的阶段,爱心社面临着新的机遇,迎接着新的挑战;新的时代,北大人的“公益梦”也依旧执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追梦与圆梦的道路永远在脚下。
编辑:白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圆梦新一代|情满燕园?爱行天下——记北京大学爱心社
相关推荐
- 《北大青年研究》2018年冬季号出刊
-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十、十一期活动举行
- 【2018迎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2018年新生开学典礼
- 工学院李法新课题组论文再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一等奖
- 【我爱我师】孙祁祥:为人师表,风雨躬耕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央指导组联系高校座谈会在北大举行
- 健康中国服务民生 同心助力振兴山区——农工党北京大学委员会开展“健康中国”门头沟义诊帮扶活动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2009:任继愈、季羡林两位学术泰斗7月11日晨相继辞世——让大师的智慧照亮未来
- 北京大学设教学系列奖 重奖优秀教学老师
- 中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召开党委换届选举大会
- 深研院化生学院翟宏斌课题组利用钯催化VEC极性反转策略实现全碳季碳中心的构筑
- 物理学院“物语青风”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首场活动举行
- 纪录片《王选》11日21:42在CCTV科教频道播出
-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培训课程“了解北大学生”开讲
- 地空学院宗秋刚、邹鸿团队研究成果“成像电子谱仪”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封面文章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圆梦新一代,追梦新青年”学生党支部委员主题教育
- 北大肿瘤医院获“2018年度全国改善医疗服务最具示范案例”奖
- “口腔医学数字技术研究与应用联盟”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成立
- 年终盘点 | 2020年北大重要新闻回顾
-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组织新生参加“2018科学与你”国际研讨会暨科学文化高峰论坛
新闻公告
- 中央第六巡视组向北京大学党委反馈巡视情况 09-05
- 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08-30
- 北京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 08-20
- 北京大学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秋季学期开学工作 08-06
- 芯怀天下 集成梦想——北京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07-16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07-01
高考招生
- 北京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2013) 08-05
- 北京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3年各地分专业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