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大学 > 新闻公告 >

【“大学堂”讲学计划】著名政治学者杨-维尔纳·穆勒访问北京大学

2018-10-28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8年10月12日至10月19日,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邀请,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维尔纳·穆勒(Jan-Werner Müller)访问北京大学。访问期间,穆勒教授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发表两场演讲,参加由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民粹主义、右翼政治与欧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作主题报告。

穆勒教授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是在欧美思想界卓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著有《另一个国度:德国知识分子、两德统一及民族认同》《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潮中的卡尔·施米特》和《宪政爱国主义》等著作。2016年,他的新著《什么是民粹主义?》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已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

?
穆勒教授讲演会现场

2018年10月12日下午,穆勒教授第一场讲座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民主制真的处于危机之中吗”,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段德敏出席并参与讨论。穆勒教授探讨了当下的西方民主制危机,包括当下流行的三种对民主制的论断存在的问题、民粹主义意味着什么、有哪些结构性的因素造成了民粹主义的壮大和民主的薄弱。穆勒教授指出,第一种论断是用历史事件类比当下,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历史语境的宏观了解,把历史强行嫁接到现实,用历史案例来类比当下并且期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不可行的。第二种论断是观察者们习惯于把国际冲突归因于意识形态问题。这是冷战时期的政治遗产,但是在当代,意识形态和当代政治的关联却不明显。第三种论断是将民粹主义的兴起归因于民众,认为政治错误是由于公民投票选举和决策,但是事实上当今任何政治目的的达成都不曾离开过高层精英的参与。讲座后半部分,穆勒教授讲解了民粹主义这一当今被广泛使用的政治术语的含义,并且分析了民粹主义浪潮兴起的结构性原因。

?
穆勒教授在演讲中

2018年10月17日晚,穆勒教授第二场讲座“卡尔·施密特与‘非自由主义民主制’的崛起”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段德敏担任主持。讲座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Orbán Viktor)2014年演讲中使用“非自由主义民主制”一词引起的国际争论讲起,引述了媒体、智库、政客、比较政治学学者的不同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争论。穆勒教授追溯了“非自由主义民主制”一词的历史根源,分析了施密特在20世纪20年代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分,并且追溯了20世纪初期的政治局势,认为当时的各政治势力,如纳粹,纷纷争夺对“民主”的定义权,这些话语的转向使自由主义的内涵产生巨大的变化。讲座最后,穆勒教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非自由主义民主制”是否准确地描述了匈牙利等国的政体——这些国家民主制度受损但是又没有完全转化为威权国家,因此他建议使用“受损的民主制”一词。

访问期间,穆勒教授还与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师生进行了座谈。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主办,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协办,光华教育基金会提供资助。

编辑:白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大学堂”讲学计划】著名政治学者杨-维尔纳·穆勒访问北京大学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