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1992: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得益彰 北大基础科研形成新格局
编者按: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40年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是如何见证北大发展变迁,讲述北大故事的?本网编辑部特开设【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专栏,选取与北大师生校友相关的40篇《人民日报》代表性报道(从1979年到2018年,每年选取一篇),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北大发展变化的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40年来,《人民日报》上与北大师生校友相关的报道有数千篇,我们仅从中选取了40篇代表性的报道。何谓代表性的报道?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加上时间有限、认知有限,选取的内容难免有一孔之见,难免有失偏颇,希望读者诸君指正。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1992年11月9日 第3版 教育·科技·文化】
本报讯 记者陈兴贵报道:改革开放给北京大学的基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协调规划、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得益彰的新格局,正在北京大学形成。
北京大学以雄厚的基础研究力量蜚声国内外。这里,有中科院学部委员30名,博士生导师235名,教授529名,副教授1004名。这里汇集了许多第一流的学者;这里,现在有35个研究所,25个跨学科中心,42个重点学科,8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藏有420万册中外图书的图书馆。这一切,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被人们誉称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国家队”。
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源头,是高新技术诞生的摇篮,也是经济发展的后盾。基于这一点,在学科建设上,北京大学把确保基础科学研究放在首位,明确规定基础研究稳定在全校总课题研究数的20%左右。
基础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的活动,探索性强,需要科学家几年、几十年,乃至毕生的奋斗,往往还需要经历无数次失败才可能取得进展。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基础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这一点,北京大学对基础科学学术上的是非,不用领导评判,相信科学真理会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创造性的科学思想常常在探索、争论、交流中产生。该校化学系谢有畅教授提出“氧化物和盐类在载体表面层扩散”的理论,开始时被人认为是错误的。但学校认为谢教授研究态度认真,方法科学,就顶住压力,支持他更深入地研究,如今这一理论已被化学界广泛承认,根据这一理论开发的新型吸附剂已行销国外。
现代科技发展中,不同领域人员之间的沟通,常常是新的科学见解和研究方法的先导,对解决一些综合性的科学问题,尤为必要。近些年来,北京大学自觉地发扬综合大学的优势,经常组织学科间的横向学术交流,已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学科的研究中心和横向联合的研究机构。管理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非线性科学为中心的研究会,在发展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大型综合性应用研究方面已明显地显示出优越性来。
基础研究成果无国界。开放的环境,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意义重大。10年来,北京大学派出1000多名中青科研骨干到国外进修。如今,这些人已成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他们每年派出300多名理科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技考察,学术访问,讲学和短期进修。学校也不断接收国外学者到学校讲学、访问、参加合作研究。他们还让在国外有固定联系和基地的教授,隔一两年出国工作一段时间。对投资巨大,目前我国还不具备条件的项目,让研究人员到国外进行实验和研究。总之,他们通过不断地开拓合作渠道,使北京大学的基础研究不断获得新的营养,在国际科学竞争中争得荣誉。
创新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生命。有没有创新的思想,是北京大学选择课题的重要依据。北京大学十分重视有创新思想的人和研究题目。他们认为从事基础研究的队伍必须是精锐之师,低水平的重复是一种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等基础研究学科领域以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电子技术、核技术等方面共完成研究项目1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1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25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4项,许多成果处于国内和世界领先水平。数学家廖山涛教授的“球上的周期变换”与“微分动力系统”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首届数学奖;陈章良教授在植物基因工程及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成绩显著,荣获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科学家奖;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电子产业;唐有祺教授及其课题组在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测定、新型催化剂结构研究方面的成就,徐光宪教授及其课题组在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分离一步放大工艺方面的业绩,“七五”期间承担的118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7项863高技术项目的出色完成,充分体现出北京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
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这是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结合教育改革进行大胆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化学系徐光宪教授领导的科研组在提出了“串级萃取理论”之后,又研究了稀土分离的最优化方程、级数公式、对数纯度图解法及萃取量的极限公式等,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国家的奖励。但这个研究组没有满足于取得的这些理论成果,而是深入生产第一线,为我国稀土分离工艺水平的提高继续努力。他们提出了“三出口”萃取新工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1985年到1990年5年间,10家企业新增产值就达5亿多元。数学系的有限元软件包STSA吸收了力学、计算数学和软件的最新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水电、地质、交通、矿冶、石油等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石青云等教授在对数学图像的几何、拓扑性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指纹识别系统”,在保安和公安系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批生机勃发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北大形成。继集技、工、贸一体的电子印刷出版系统之后,指纹识别系统、生物有机和精细化工产品、植物基因工程等,都正在形成产业,走向市场。(作者:陈兴贵)
原文标题: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得益彰 北大基础科研形成新格局(《人民日报》1992年11月9日 第3版)
专题链接: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
相关链接:1979:发扬“五四”革命精神——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照片剪辑
???????? ?1980: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 1981:“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 1982:马寅初同志遗体在北京火化
????????? 1983: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隆重举行
????????? 1984:“小平您好”——知识分子的心声
????????? 1985:著名高等学府呈现学术繁荣局面??
???????? ?1986:加强理论研究 注重现实问题
????????? 1987:北大学生寒假参加社会实践收获多
????????? 1988:北大应用技术研究展示实力
????????? 1989:华光激光照排系统日臻完善
????????? 1990:未名湖连中南海
????????? 1991:北大千余名学生申请入党
编辑:山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1992: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得益彰 北大基础科研形成新格局
相关推荐
- 医疗、人本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的多元进路2018学术论坛举行
- 北京大学春季学期线上开课
- 欢迎你 新北大人——北大喜迎2018级研究生
- 郝平率团访问香港
- 科研部与生命学院、分子医学所、前沿交叉学院联合举办生命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家座谈
- 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国际文化周活动
- 校友柴洋教授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 北京大学第45期干部研讨班结业座谈会举行
- 【“大学堂”讲学计划】著名生物物理学家斯蒂芬·奎克访问北京大学并作学术报告
- 前沿理念、交叉融合、创新引领——2018北京大学国际护理论坛召开
- 国内首部游戏学研究专著在北京大学发布 多方联合打造游戏学研究共同体
- 【我爱我师】韩茂莉:以学生为本,言传身教
- 第23期“青年空间”分享会:如何破解“海草式”上网
- 个性表达与群体归属:第28期“青年空间”分享会举行
- 李毓龙研究组开发检测缝隙连接的新型光遗传学方法
- 【我爱我师】郝卫东:为人师表,勤勉治学
- 相聚短暂,友谊长存——第八届两岸三校学生运动友谊赛落幕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赴香山街道开展志愿服务
- 北京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和全校干部大会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1982:马寅初同志遗体在北京火化
新闻公告
- 中央第六巡视组向北京大学党委反馈巡视情况 09-05
- 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08-30
- 北京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 08-20
- 北京大学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秋季学期开学工作 08-06
- 芯怀天下 集成梦想——北京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07-16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07-01
高考招生
- 北京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2013) 08-05
- 北京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3年各地分专业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