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大学 > 新闻公告 >

不负韶华过寒假·导师如是说(更新中)

2020-01-28 0 新闻公告 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

这个特别的庚子新年,在这个意外延长的寒假里,导师们原来打算怎么过?在“不乱跑、不添乱、待家里就是做贡献”的此时此刻,导师们又在想什么,他们想和你们说什么?

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海波教授如是说——

用理性驱散恐惧,用关爱传递温暖

同学们:

大家新年好!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首先祝大家健康、平安。

这个假期有点长,但一定不会闷。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每天都在密切关注这场疫情的发展,以及我们为战胜这场疫情付出的不懈努力。

这应该是同学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举国动员和超大范围社会协同,我们每一个人负责任行为都与我们最终将取得的疫情防控的胜利紧密相连。上一次经历这样的时刻是在2003年,那时候同学们都还小,或刚出生,甚至还没出生,我也刚毕业留校。相比于上一次,这次的响应更加积极,力度更大,同学们对战胜疫情一定要有信心。

这无疑是一场危机,危险中蕴藏机遇。同学们将来都会是国家和社会的中流砥柱,在这样一个需要我们各自安好、不宜身临一线的特殊时期,我们不妨做一次基于现代信息传播的“田野”观察,体悟家国情怀,阅读人间冷暖。不论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处于什么职位,有一些东西都是恒定不变且需要不断学习:尊重科学与理性,用事实说话,努力尽责,关爱他人……

好了,毕竟是在新年和寒假,虽然话题有些沉重,但我们内心还是可以有一些小欢喜。让我们一起温习一下汉口路正门的题词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张海波

2020年1月29日

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丁爱军教授如是说——

亲爱的同学们,新年好!

在全国人民分力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相信你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一个别样的春节假期。你们在媒体新闻和朋友圈中应已充分了解到如何防疫,知道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按照目前各地和学校防疫的有关措施和安排,大家还得在家待一段时间,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可以做的事。

对于研究生同学来说,这是一个可以静下心来看看文献甚至写写文章或论文的机会。当然,如果你不甘心在新春假期做这些,而自己却还有文章在导师手上在待修改的,不妨再发个问候给他(她)。在这个非常时期,你的导师不用开会和出差,相信有充足的时间来、也很乐意来和你一起完成论文的修改。对毕业班同学来说,也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提前完成毕业论文,从而在毕业的最后几个月里充分享受在校生活!

对于本科生同学,我想给大家推荐一套书《竺可桢全集》。大家可能都或多或少知道,竺可桢是著名的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曾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南大校友也是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的创始人,在担任浙大校长前曾在原中央大学工作十余年。《竺可桢全集》如实展现竺老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大家可重点看其中的6-21卷《竺可桢日记》,其中收录了竺老1936~ 1974年的日记,达1300多万字,被誉为民国四大日记之首。相信从中你们可充分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初心“!

该书电子版可在网上购买,有兴趣者也可直接邮件联系我索取(dingaj@nju.edu.cn)。读完该书,大家不妨效仿竺老写写日记,记录一下这次防疫过程中每天所闻所想(包括对各类谣言的个人判断)。待得疫情烟消云散,开学后一起交流和分析,总结各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举措以及可改进之处,也体现新时代大学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心。

预祝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尽快取得成功!也祝各位同学能够度过一个充实的新春假期!

丁爱军

2020.1.28

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缪峰教授如是说——

同学们:大家新年好!特殊时期,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假期有些闷?我给大家一个小建议哈。大家可以拿出一张纸,在上面按照优先级的不同,列出三项自己“一直想做却一直没时间去做”的事情。例如:是不是有一本特别想看却一直没能看完的书?要不要把这本书看完?是不是对自己过去的一段心路没有找到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要不要梳理一下写点文字留给自己?是不是有某个知识盲区每次同学朋友聊起来自己只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要不要利用这次假期把这样的“盲区”变成自信的“舞台”?如果假期结束的时候,这个清单上我们至少完成了两项,请给自己点个赞;如果没有完成的,也请告诉自己,那其实不是自己真正想完成的事情,以后也不要总去推托是因为“没时间”了。这个特殊的新年假期,是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卫生防疫体系的一场大考。在我们耐心期待、也一定会等到最终好成绩的同时,让自己多一些小进步,心里多一些小信心,对未来多一些小确定。

缪峰

2020.1.2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不负韶华过寒假·导师如是说(更新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