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大学 > 新闻公告 >

拓荒牛 ——记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领军人娄成武教授

2020-01-07 0 新闻公告 来源:东北大学新闻网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1984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春意正浓,娄成武参加全国函授教材《当代人才管理丛书》的编写,负责完成人事管理的单元。家里居室14平方米,父母、妻儿和他5口人三世同堂,再也放不下一张书桌。他下班回家吃过晚饭,就蹬着自行车转回办公室,扭亮灯光,伏案疾书。

娄成武,1975年从东北工学院高温合金专业毕业,留校任教。教研室老师严谨踏实的学风、探索未知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研究方法,深深感染了他,为他从事科学研究定下了基调。1980年,因工作需要,他从教研室调到管理岗位,信手开卷成为他多年的习惯,一本人力资源管理的书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一扇大门慢慢向他开启,一缕阳光温暖了心扉。1982年,他离开学校到辽宁省标准局培训中心工作,那扇大门彻底向他敞开。

“一不小心就踏进了公共管理学科的门。”事后娄成武这样调侃与钟爱事业的奇妙缘分。在标准局培训中心,置身行政机关的一线,“第一手资料”比比皆是,从事和学校类似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做学问的弦”却始终没有松。他感到行政运行有太多的现象需要分析,太多的规律需要总结,回想年少的自己,曾为山区家乡“人心齐,泰山移”的劳动场面所震撼,也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景象所困惑。他感到,国家有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政府和单位有什么样的运行方式,关乎人民安危、民族兴衰,此事大于天。他愿意深究其中的学问,愿意为此付出所有,就这样,“一不小心”,他立下了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志向。

心有大志,力量倍增。娄成武刻苦自学行政管理知识和理论,先后参编《行政学》《中青年干部手册》《给水管理》等书籍,理论功底渐渐厚实。当时中国的学术界和教育界,响应邓小平同志“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需要赶快补课”的指示,掀起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潮,娄成武是这热潮中的小小一缕,他要把忠诚和智慧,通过手中的笔,向祖国奉献。

娄成武独著的《实用人事管理学》,1984年开写,1985年完稿,1986年1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写作的两年间,他整理分析了行政运行的大量实例,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在国内率先建立起指导性、实践性强的人事管理理论体系。书中提到“建立和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注意调整企业事业人员、国家机关人员工资水平的比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位分类标准”“人事考核内容应重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等观点,时隔35年依旧熠熠生辉,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延续至今。

继《实用人事管理学》之后,娄成武一鼓作气,1987年和1988年他又与人合著出版了《人事考核原理与方法》和《现代人事管理》。在《现代人事管理》中,他把在大学工科专业里学到的电子结构能级原理运用于行政管理,提出管理能级概念,文理结合自然得体。《人事考核原理与方法》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成了诸多企事业单位人事考核工作的用典。

不到四十岁,娄成武迎来了第一个学术黄金期。之后他迈上一级又一级学术台阶,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万千气象。几十年来,从对著作的参编,到独著、合著,再到组织别人编写、做主编,娄成武踏出一行坚实的学术足迹。如今年至古稀,作为全国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编委会公共政策首席专家和审议委员会专家,灯下孜孜审稿,神态身姿,与独著《实用人事管理学》时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专注,不同的是头发,当年满头青丝,如今根根白发。

躬耕陇亩   春种秋收

娄成武在1989年遇到人生转折点。那年他到省里开会,碰到了母校领导。领导对他说,回来吧,帮着把新文科搞上去。领导是伯乐,看好了他带着实践露珠的学术成果,更看好了他一身的牛劲。

娄成武回到母校,进入行政管理教研室。申办专业,培养人才,打造团队,创建学科,这些重大事项在一般人眼里,应该是教授、起码是副教授领头去干才合适。娄成武当时是讲师,中级职称,他挑头干,初生牛犊不怕虎。他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正可谓有为才有位。

前期工作就绪,1991年申报本科专业,按照程序,正式批复要等一段时间。坐等不是娄成武的性格,他在学校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里开出行政管理方向,提前招生,这种老专业加新方向的做法完全符合相关规定。1992年秋季,30名学子循着这个新方向,身披阳光走进校园,翌年东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正式获批,1994年开始招生,两年时间就这样被“抢”了出来。

东北大学是在原东北工学院基础上恢复成立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文科相对薄弱。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办文科,有人说,难,办文科的基础不行,氛围也不行,难办。

娄成武说:“要从难中看到易,从不利中看到有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这个,干不成大事。”站在东北大学的土地上,他看到了土层下面的丰富养料,“借力发力”“顺势而为”“文理结合”,他带领同事沿着这三条路径,开犁,耕耘。

在旧专业开出新方向提前招收本科生,是“借”学校优质资源的“窝”生出“蛋”,接下来创办硕士点和博士点,他们继续“借力发力”。东北大学文科弱中有强,科技哲学学科实力在全国领先,娄成武和团队成员,挂靠此学科做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历练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本领,也学到了学科建设的宝贵经验。没过几年,东北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先后获批,培养的博士生择优留校,团队一步步壮大。

直面国家经济和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是东北大学的办学特色。特色就是优势,娄成武把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汇入到优势中,顺势而为。他们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国家能源、资源、冶金、机械、信息、环境等重大领域进行政策评估和理论诠释,做的是“文功”;学校相关的理工学科同样在这些领域里,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做的是“武功”。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

搞研究,文科擅长定性分析,理科擅长定量求证,二者结合,效果最佳。娄成武在大学里学的是工科专业,在实践中夯实了文科储备,脑子里有个文理通道,他把电子能级原理推及到行政管理领域,文理互鉴,得心应手。团队很多成员的知识结构也是文理互搭,定性定量结合也很顺手。这样来看,学校的理工氛围对文科的研究方法有促进意义,文科寻觅理工科合作伙伴,不出校门就能找到,也很方便。

“杀出一条血路!”娄成武道出了团队成员的心声。目标明确,路径明确,义无反顾,埋头苦干,把汗水和心血,抛洒在耕耘路上。那是在1998年夏季,娄成武咽喉肿痛,嗓音嘶哑,到国内著名的北京301医院就诊,医生仔细检查后,诊断为喉癌早期。娄成武心想:十个癌症九个抬,一个不抬不是癌,我自己走进医院看病,也用不着被别人抬着治病。他迈着大步出了医院大门,把医生的诊断扔在了脑后,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如今想起来,他揶揄说道:“我好像得过喉癌。”这种现象,只能用精神力量是抗癌的灵丹妙药来解释。

天道酬勤,佳绩叠至。继1993年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获批后,1997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东北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点获批。2000年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24所试点院校中,辽宁唯一的一所是东北大学。2002年东北大学行政管理博士点获批, 2006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2007年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设立,同年公共管理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团队所在基层学术组织成为国家级“校府合作”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

在东北大学的土地上,公共管理学科一片丰收景象,高粱火红,麦浪金黄。

立德树人 夏花灿烂

行政管理专业第一批本科生1994年入学后,娄成武选派教研室年轻的教师去当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起关心学生成长。班主任年长学生几岁,彼此没有代沟,从学业规划到心理疏导,从晨起跑步到生病求医,他们呵护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到了农历正月,寒假留校的学生迎来了“家长”,娄成武把孩子们接到家里,他亲自下厨炒菜焖饭煮饺子,和孩子们一起吃团圆饭,过年。

这种做法成了惯例,后来教研室为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每个班级都配了班主任。文法学院及时推广,在所有本科专业实行全程导师制,专业教师组成若干小组,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程指导他们的学业进步和身心成长,制度对导师组工作内容、步骤和考核作出规定。文法学院的全程导师制度,成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项目。

育人是教师的本分,教学是育人的基本功。课堂上,娄成武把亲身经历的实例穿插在理论讲述中,为学生们展开行政运行的生动画面,使未出茅庐的学子大开眼界、欣喜异常。给本科生上课,和年轻的心碰撞交流,娄成武乐在其中。一次,某家媒体为宣传他的事迹给他录像,摄制人员想用一个会议场面替代他的上课情景,娄成武断然拒绝,他严肃地说;“上课是神圣的事,容不得半点虚假!”研究生培养也是一丝不苟,从立意、结构到内容、格式,他一字一句审阅他们的论文,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导师在论文上的批语,密密麻麻,具体又细致,超出我的想象。”记不清有多少他的博士生发过这样的感慨。

敢为人先,是他的风格。1997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办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娄成武抓住机遇,闯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发展新路。1999年他为专业建设申请了科研立项,一年后,教育部组织专家做出鉴定。鉴定认为:东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明确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基本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完成了课程体系基本框架、课程模块和教材编著,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保持了专业可持续发展。贯穿鉴定评价的四个大字就是:中国特色。娄成武和他的团队再接再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成果于2005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一系列国家级教学成果,反映出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团队对育人根本任务的执着坚守和精彩贡献。他们开设国家级精品课程两门,其中行政管理学是学校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开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慕课4门;编写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两部;继荣获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之后,又荣获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一项。2007年,团队成员刘武教授指导学生做出“辽宁省高等教育客户(学生)满意指数模型研究及调查报告”,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上下同欲 学术精进

团队就像拔河的绳子,丝丝股股拧在一起,能抵千钧之力。娄成武精心打造“忠诚担当、素质优良、持续发展”的过硬团队,他的志向、秉性和风格,仿佛有个“场”,影响带动着周围的人。

1996年,娄成武在美国几所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之后,返回母校。出国剩下的美金,没买家里急需的电视机,买了一台当时性能最先进的586电脑,搬进教研室充公。很多老师第一次接触这个神奇的家伙,一步步学会了打字、发邮件、上网,眼前展开广阔的世界。他们仿佛看到计算机屏幕上,折射出娄成武“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光芒,光芒照亮脚下的路。

孙萍较早进入团队,讲课效果好,受学生喜爱。她曾被娄成武及时点拨:“好的教书匠还应该是个好学者,要把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拿出来。”她教学科研并进,领导科学和社区管理的研究成果突出,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娄成武把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的50万奖金全部归公,设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奖励基金,他让杜宝贵起草基金使用办法。杜宝贵是东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第一批本科生,在娄成武门下攻读硕士和博士,品学兼优,进入团队,30多岁晋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他起草的办法把自己排除在外,业绩再好,他也拿不到资助。娄成武对此点头称赞:“嗯,这才是我的学生嘛。”

如今团队壮大到30几人,谁有什么长处和不足,娄成武心中有数,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一一“耳提面命”,大家听得脸发烧,心发热。团队产生聚合效应,校外志同道合者纷纷加盟,近年来,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先后引进7名学术成就斐然的教授,其中还有一对二人组合。

“用脚做学问”,直面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是娄成武和他的团队鲜明的学术特征。课堂内外的传道、授业、解惑,众多领域的调研、破题、求证,国际局势的回望、近观、前瞻,他的学术洞察和理论研判,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他对东北经济形势的分析,他对国家安全的见解,精辟,独到,管用。他是渊博又质朴的公共管理学者,等身论著中,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这是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从宏观到微观,总结经验,剖析问题,给出对策,是他学术研究一座阶段性的里程碑。此项成果入选国家首批外译学术著作项目,影响力向国际辐射。他在2008年成为首批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当年辽宁省仅二人获此殊荣。

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项;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2019年,他们起草了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的《教育服务东北振兴产学研用合作重点方向领域研究报告》,主编了我国第一本科技政策年鉴《科技政策蓝皮书2019》。

娄成武对此并不满意:“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少,有影响力的成果少。不可懈怠,尚需努力!”

高山流水 润泽四方

2015年9月3日,娄成武应邀进京,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为数不多的学者代表,登上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礼台。面对猎猎红旗,巍巍军阵,他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想起大学期间,年方19便站在锤镰旗下庄严宣誓,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想起而立之年“一不小心”立下了宏伟志向,数十载初心不改,躬耕不辍;想起可爱的同事,可爱的学生;想起新的时代,新的征程……

从北京回到学校后,他特意来到一间阶梯教室门口向里面张望,看到生动活泼的上课场面,他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是辽宁社区干部学院专用教室。

早在上世纪末,娄成武和他的团队开始关注社区问题。20年来,他们“用脚做学问”,走遍了全国所有省份,百余城乡社区留下他们调研的足迹,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理论成果颇具指导性和实践性。编写出国内第一部《社区管理学》教材,成为全国各高校优选的社区管理课程用书,成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2013年5月,国家民政部把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设立在东北大学,娄成武出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他的学生张雷教授出任研究院院长。几年来,研究院先后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参与起草了国家民政部《街道协商规程》,参与了中共中央办公厅2017年11号文件《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起草和政策咨询工作,参与了中共中央2017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起草和政策咨询工作。

《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出台后,张雷在《中国社区报》著文《我国社区发展进程中的一座新里程碑》,率先对《意见》做出专家解读。张雷又接受《中国社会报》独家专访,进一步解读《意见》实施的关键问题,《“以人为本,协同推进” 搞好城乡社区治理》发表在该报头版,发挥舆论的强大功能,引导城乡社区建设。

2015年1月,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把辽宁社区干部学院建立在东北大学,同年5月,辽宁社区干部学院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确定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这是全国首批十家基地中唯一设在高等学校的基地。

社区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五年来,辽宁社区干部学院举办培训班230期,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城乡社区干部32000名,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使他们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决定性作用。娄成武和他的团队成员,为来自一线的社区干部 “充电加油”,倍感责任重大,倍感自豪。他们也为开辟出育人新路径倍感欣喜。

东北大学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助力社区建设,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在新时代放射出新光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功能充实了新内涵。东北大学对社区建设的贡献在国内声名鹊起,众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前来寻求合作,“城乡社区治理研究”,成了百年老校的文科新名片。

10月的沈阳秋高气爽,阳光正好。古稀之年的娄成武步伐依然稳健,沿着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图书馆台阶拾级而上,在宽阔的平台上环顾校园,满目生机,自豪之感在心头缓缓升腾。雪白的华发是沧桑的岁月浸染而成,他的身子依然挺拔。

1949年5月5日,娄成武在辽宁北镇县一户农家出生,同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他和共和国同龄。新中国迎来了70华诞,他的生命与祖国一同生长,幸甚至哉!看着年轻学子们欣欣然喜洋洋的样子,看着自己率领的团队打拼出公共管理学科的欣欣景象—开拓一个学科体系,搭建一个学术平台,产出一批科研成果,打造一支过硬团队,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当年心中的期许一一变成现实……世上最香醇的美酒、最芬芳的花朵的味道也不过如此吧……更美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东北大学美丽的南湖校园里,有一尊拓荒牛雕塑,文法学院为娄成武从教40周年编辑画册,摄影师把他和拓荒牛同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拓荒牛 ——记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领军人娄成武教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