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大学 > 新闻公告 >

东信人的战“疫”故事

2020-05-13 0 新闻公告 来源:东北大学新闻网

柳绿花红、草长莺飞,这是一个特殊的春天;全民战“疫”、心系挂念,这是一个难忘的春天;2020年春天的到来,伴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无数的勇士同心防疫挽救生命,东信的教师登上云端传道授业;治病救人,教书育人,医德师德,共战疫情。在抗“疫”的战场上,东信教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以智慧创新的形式坚守教研一线,贡献自身力量。

萤火虽小,聚则有光,这点点星光终会汇聚成满天繁星,划破漫漫长夜,迎来光明的晨曦,带来崭新的希望……

此时此刻,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让我们蓦然回首,共同聆听东信人战“疫”下的那些故事,看看他们在特殊战“疫”中如何用育人初心和责任担当点亮这个春天的曙光!

运用科技成果,争当科技抗疫的时代先锋

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信息学院图像识别与机器智能研究所张云洲教授密切关注着新闻报道,为疫情担心不已,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名高校教师,他迫切希望能够运用个人的专业知识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

当看到同行企业的机器人在抗疫前线火速登场,他一方面倍感欣慰,另一方面却发现问题:当前的配送机器人不能自行装卸物品和开窗送物,很难避免人机接触,显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开发一台具备自装卸功能的配送机器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配送”的想法在张云洲教授的脑海中浮现,在经过与同行专家的讨论和肯定后,张云洲教授说干就干,迅速召集学生以在线的形式开展协同研发,通过功能组合和系统集成开发出“自装卸配送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在宾馆、学校、医院等场合发挥无接触自装卸配送功能,是一项战“疫”下诞生并运用到抗“疫”领域的科研成果。

同是疫情爆发时期,伴随着全国疫情蔓延,数月时间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人数巨增,信息学院深度学习与先进智能决策研究所王骄教授倍感焦急,他意识到罹患肺炎患者极其家人的心理遭受巨大压力和创伤,令抑郁患者数量增加,而在各种抑郁症中,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长期循环发作的情绪极端波动疾病,其狂躁症状之前常伴随着多次抑郁此极易被误诊为重性抑郁障碍,往往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两者的区分诊治,一直是医学领域存在的难题。此时此刻,王骄教授希望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学研究解决此医学领域的难题,从疫情爆发到疫情好转,王骄教授每日坚持到校,以身作则,科技抗疫,他带领团队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科合作,通过采集患者的多模态样本生理数据(脑电、FMRI、血相)等与关键信息,并使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建立客观的生理诊断标准,在本质上解决了双相情感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区分的医学难题,该治疗方案将有利于推动疫情的灾后重建和经济生产的恢复。

近日,辽宁省科技厅发布了65项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信息学院张云洲教授研发的“自装卸配送机器人”和王骄教授研究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双相抑郁症生理诊断标准和智能治疗方案”名列其中,在这个共同战“疫”的春天,东信人将科研成果研发投入到抗“疫”领域,谱写了属于东信人科技抗疫的感人故事。

潜心研究,践行科研的使命担当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国内爆发的这个春节,信息学院信息物理系统控制与安全性研究所龙离军教授提前从老家返回沈阳,他担心由于疫情的蔓延,会阻止他回沈的计划,会影响到他科学研究的脚步。

2014年首批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共10人获此奖项),2019年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 2018、2019 年连续两年评为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 优秀编委……对于这些,龙离军教授始终觉得风轻云淡,本着潜心研究的初心,在战“疫”下,他依旧身无旁骛、孜孜不倦地居家投入到科研事业中。

龙离军教授深知高水平的研究和论文撰稿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顶级期刊对论文投稿有很强的时效要求,如果在隔离期间其他类似研究率先发表,将导致论文最终被拒稿。疫情期间,他时刻秉承自律严谨、毫不放松的工作作风,坚持致力于非线性切换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的研究,特别着眼于探索非线性切换系统的构造性控制设计方法,同时积极拓宽新的研究领域,探索安全保障下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设计及其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篇,修改3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1篇),独自完成关于非线性切换系统最优控制和安全控制方面的学术论文撰写和修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非线性切换系统的构造性控制设计方法,为非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潜心育人,彰显抗“疫”战场上的师者初心

当战“役”的哨声吹响,东信的一线教师们共同坚守在人才培养的“阵线”,集聚起“师者初心”的点点星光,信息学院智能量子感知与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所赵勇教授作为一线教师的代表,演绎着东信人战“疫”下潜心育人的故事。

当得知疫情蔓延后,赵勇教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此时此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要做的是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指引学生。”他第一时间利用微信群和QQ群与学生建立联系,逐一确认学生们受影响的程度,在疫情防控、安全意识、心理疏导、思政教育等多方面向学生们传播正能量,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由于所指导的研究生平时主要是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传感器的搭建和测试,疫情居家期间,为了实现“停课不停研”,赵勇老师及时转变培养思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指导,每周组织线上汇报和答疑工作:对于低年级学生,引导他们按照已定的研究方向,查阅资料,做好理论学习和文献综述工作,为疫情过后的实验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较高年级学生,带领他们整理前期成果并撰写成科技论文,并通过深入分析前期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创新思维,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对于临近毕业学生,指导他们撰写毕业论文、筹备毕业答辩、撰写及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疫情期间,赵勇教授线上教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共指导研究生成功发表3篇SCI一区检索论文、录用5篇SCI检索论文、投稿5篇论文、授权6项发明专利、申报2项青年基金项目。疫情虽然挡住了研究生们回校的脚步和实验条件,但丝毫没有影响科研的进展和成效,“在特殊的时期感受到赵老师给予我们的嘱咐、鼓励和指导,是引领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学生们如是说。

坚守一方,战“疫”下的教辅团队全力做好保障

已是深夜11时,信息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的工作群里的讨论仍在继续,从确定实施线上教学工作开始,教学科研办的工作人员们就严阵以待,投入到一场史无前例的云端教学组织战“疫”中来。

如何让师生做好线上教学工作准备,保证线上教学质量?如何降低防控疫情对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和质量的影响?如何完成2020年春季疫情期间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这一个个新问题是面对疫情带给教学运行工作的全新考验。

在学校正式启动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的一周前,学院教学科研办提前对教师线上教学工作基础、已有线上教学资源、各个线上教学平台特点等进行充分调研和讨论,在第一时间组建春季学期线上教学教师微信工作群、课程专属QQ群等,沟通师生、传递信息、发布课件、协调答疑,保证师生能够对各项课前准备工作等进行充分沟通。

两个多月来,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工作有序运行,教学科研办的工作人员已经形成了24小时不关机、早8晚10始终在线工作的工作习惯,新获批的工业智能专业招生论证、专业培养计划修订、2020年度本科教学成果奖申报推荐、研究生学位授予……每一项特殊时期的教学管理工作都在办公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他们发挥智慧、集思广益、推敲每个细节、无私贡献力量,战“疫”下,统一行动、执行有力,这就是东信人战“疫”下的教辅团队。

战“疫”下云端竞赛,搭建以赛促教的全新平台

4月25日,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电子组成员单位主办,北部地区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联席会、东北大学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七届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鼎阳杯)北部分赛区竞赛如期举行,由于疫情的影响,本该在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教学竞技相约在战“疫”的云端。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这是首次采用网络竞赛、网络评审方式开展的实验教学案例设计云端竞赛,参赛对象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个省市的37所高校,参赛作品共134项。

由现场比赛转战“云端”,给组委会、专家评委、筹备人员,指导老师和参赛选手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作为会务组的东信实验教师们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想文案,测技术,磨流程,做到“备赛不断线,宅家不停练”,他们化身网络专家,测试各种网络会议软件,比较软件的稳定性和同比赛流程的契合度,确定比赛平台,制定使用流程,制作操作视频,组织操作培训……他们化身临时演员,在6次线上评审全流程模拟中,扮演评审专家、参赛选手、会务人员。

在模拟中,把电脑强行关机模拟选手的汇报幻灯片或演示视频卡掉、拔掉数据线模拟与会人员的摄像头或麦克断线,拔掉网线模拟网络掉线,让预想到的一切紧急状况发生……“线上一分钟,线下小时功”,云端竞赛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实验中心全体教师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的模拟演练,两个月的辛苦备战!

战“疫”下的云端竞赛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也展现了东信人的团队智慧,他们将以更大的勇气攻坚克难,以更强的凝聚力同向同行,持续逆风而战,再创辉煌灿烂!

这就是战“疫”下的东信,这就是东信人战“疫”下的故事,迎难而上、我们都是逆行者;疫情当下,我们撑起一片光明,乌云即将散去,雨过终归天晴,当阴霾散去,柳暗花明,让我们共同期待,东信人的故事将更加精彩,东信人的明天将美丽无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东信人的战“疫”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