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才庶:促进电视剧与网络剧融合发展
同是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与网络剧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大众文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郑晓龙提交了关于优化视听产业监管方式的提案。这位执导过《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等优秀剧作的著名导演,在提案中重点关注了电视剧和网络剧、线上与线下的标准一致,以及如何加强审核监管力度等问题,引起热议。
网络视听产品总量大、更新快,电视剧如何与之相融合,值得关注。优化视听产业的监管方式,深化影视行业的综合改革,需要加强相近文艺形态的协同建设。个人认为,电视剧和网络剧的融合发展,需要厘清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首先,电视剧和网络剧有着什么关系?1958年5月,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标志着新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同年,《一口菜饼子》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诞生。算下来,电视剧在新中国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网络剧则于2000年以后开始起步,至今不过二十年。网络剧,是用摄影机等视频摄制设备录制、以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为基本内容、以视听语言为表达方式、以网络作为传播渠道的视听节目。简言之,网络剧是指在网站播放的剧目,或者先通过网络线上播放随后在电视台播放的剧目。
目前,国内主要有爱奇艺、腾讯、优酷等一些知名网站,来制作网络剧。由视频网站独立制作或与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自制剧,是网络剧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网络剧具有实时互动、跨屏观看、即时点播等优势。在作品创作和改编、产业经营和运行、观众接受和反馈等方面不断完善,使得网络剧逐渐成为观众认可的文艺形态。
电视剧和网络剧,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二者的家族相似性,既体现在拍摄设备、视听元素、人物情节等制作内容上,又体现在大众化、娱乐化、消费化等美学倾向上。但是,二者在制作规模、审查监管、传播媒介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传播媒介。电视剧先在电视台播映,网络剧先在视频网站播映。随着时代发展,影视剧的传播格局正在变化。传统电视剧在视频网站上线,网络剧在电视台播放,都不再是新鲜事。
其次,电视剧和网络剧的边界在哪里?网络剧,被认为是在网站上播放的剧集。早期,网络剧集数少、规模小、制作快,演员阵容、画面特效比较朴素。后来,制作水准不断提升,频频出现制作精良、口碑颇佳的网络大剧。除了播映平台的差异,它们和传统电视剧的分野正在逐步缩小。
例如,2017年的《白夜追凶》《无心法师》《河神》《你好•旧时光》,2018年的《延禧攻略》《如懿传》《双世宠妃》《镇魂》,2019年的《庆余年》《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等优秀网络剧,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步入2019年,网络剧在工业化制作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长安十二时辰》《鬼吹灯•怒晴湘西》《九州缥缈录》等作品,都具备宏大的拍摄场景和精致的特效镜头。
随着网络大剧的生产,以及原计划在卫视播出的电视剧转移到视频网站,电视剧和网络剧的边界开始消融。各大视频网站,也慢慢淡化了电视剧和网络剧的区分。例如,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将网络剧放在电视剧的类别中,优酷则用“剧集”消解了电视剧和网络剧的概念。从生产制作、播出媒介、受众反应等三重维度来看,电视剧和网络剧的差异都在减少。
最后,电视剧和网络剧怎样融合发展?近年来,电视剧和网络剧出现了融合发展的趋势。窃以为,未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业态融合。
第一,继续推进优质网络剧的生产。如今,部分网络剧不断接近电视剧的生产规模、制作水准,这样的努力值得肯定。第二,加大播映平台的弹性,淡化台播剧和网播剧的区别。2019年,电视剧在内容题材、演员片酬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生产引导和政策调控。例如,古装剧的备案数量下降迅速。原本计划在卫视播出的古装剧,转移到网络视频平台。这种转移,并没有造成观众的流失,反倒促进了电视剧和网络剧的融合。第三,优化产业监管方式,深化影视行业改革。
电视剧和网络剧,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观照时代、反映现实,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文化产品。在产业意义上,它们不断靠近观众,寻找更多的消费人群,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文化意义上,它们承担着传递价值、守护梦想的功能,追求作品的风格化。历史、宫廷、武侠、神话、悬疑、抗战、刑侦、家庭、职场、偶像等多种类型的剧作,满足了不同群体的观影期待。但无论什么题材,无论电视剧还是网络剧,归根结底都是在表现此心相通的人性。打造精品力作,促进电视剧与网络剧相互融合,推动中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乃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周才庶:促进电视剧与网络剧融合发展
- 上一篇:葛顺奇:以更加开放的措施应对疫情冲击
- 下一篇:钟茂初:稳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重中之重
相关推荐
- 南开学子在国研贸易数据建模大赛中夺冠
- “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经济史》出版
- 刘兴华:将外交学研究推向深入
- 我校参加天津市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
- 天津市副市长董家禄慰问陈军院士
-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术研讨会举行
- 学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近期疫情防控工作
- 南开学子获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
- 南开大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赴京参加全国“两会”
- 第三期南开师德讲堂暨“四有”科技人才队伍宣讲团开讲
- 南开研究团队发布首个《大湾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
- 南开大学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深化合作
- 百年守素 且行且吟——从《南开大学报》“新开湖”副刊百期管窥南开的精神传统
- 全国历史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高端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我校座谈交流
- 南开大学在声学人工微结构前沿物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南开大学青年和集体荣获天津市志愿服务荣誉称号
-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前沿交叉学科中心项目完成桩基施工
- 耐1000℃高温抗-269℃极寒 南开大学团队研获石墨烯“太空海绵”
新闻公告
- 学校召开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03-16
- “南开大学—金泽大学交流日”线上举行 03-16
- 天津市领导来校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03-16
- 南开教授为“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作主题讲座 03-15
- 我校参加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 03-15
- 天津市教育两委相关领导来校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03-15
- 南开大学牵头成立“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03-14
高考招生
- 南开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开大学2017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南开大学2016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南开大学2013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南开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南开大学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南開大學2013年招收香港地區免試生章程 08-05
- 南开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南开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南开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