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暨南多元育人要素,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一流人才?
【开栏语】
?今年4月,暨南大学正式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国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窗口期,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也是中国特色迈向世界舞台、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的决胜期。
?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暨南大学要深刻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办学使命和办学方针的历史性转变,肩负起服务国家大统战以及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使命和职责。
?未来五年,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办好暨南大学的生动实践,奋力开创华侨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如何更好地延续传统文科强校优势,在新文科建设上再上层楼?如何进一步优化多校区学科布局,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如何提升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弘扬暨南精神,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与发展规划处联合策划推出“我为十四五献计策”全媒体报道,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师生与校友,激活校内外暨南人力量,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深度访谈,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与谋篇布局积极建言献策,并通过全媒体平台刊发系列报道。
?策划:麦尚文 顾乃华
?统筹:苏运生 闫昕
?执行:李梅 李伟苗 苏倩怡 闫芳 杜明灿 张俊苓 章瑞倚 林聪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时,要求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学生培养好、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未来五年,学校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发挥优势特色,优化内地学生、港澳台侨学生、华人及外国留学生三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一流人才,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记者就十四五期间人才培养话题,专访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师生代表,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拍毕业照的暨南学子)
? ? 记者:未来五年,学校应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把他们培养成适应国家与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一流人才?
研究生院院长马民:就这个问题,我主要从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方面提两点建议:第一,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招生结构。遵循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导向,扩大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的招生规模,特别要发挥学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扩大港澳台侨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需求。第二,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针对博士生,可以重点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科研创新人才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端人才。
经济学院院长冯帅章:始有暨南,便有商科,暨南大学有着悠久的商科传统。未来五年,我们学院会继续发挥经济学科的优势,全面整合优质资源,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特别是通过引育教师队伍、优化专业体系、构建课程群落等方式,实施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志存高远、崇尚学术、渴求知识、至臻学业、多面发展”的5A人才培养。同时,也会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学术引领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过硬本领的优秀暨南经济学子。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雅蝶:我希望学院以后能在课程设置、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实践能力培养三方面有更多创新性举措,进一步提升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推行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设置理念,适当增设人文学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元课程,增进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其次,围绕某一课题,可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或以学界联合业界的形式,开展交流合作,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最后,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和科研竞赛,让学生提前为未来的职业目标做准备,增强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 ? 记者:本科教育是奠定大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和人格基调的关键一环,也是教育强校、强国的基础。学校未来应如何更好地坚持“以本为本”,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
教务处处长张小欣: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我们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本科专业、课程和教材为抓手,分批、分步地完成学校专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打造一批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构建有暨南特色的教材体系。第二,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线,建设“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和“卓越未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的双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到100%的学生都被纳入到该体系中。第三,以本科教学管理为着力点,实施系列提升计划,包括本科教学智慧管理系统建设计划、教师教学发展推进计划、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计划、学务服务提升计划等等。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回答这个问题:基础知识、专业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先,夯实本科生基础知识。学院会做好新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牢牢抓住教材、课程、师资以及实验室建设等要素,全面推动本科生基础知识素养的提升。其次,深化本科生专业实践。学院将继续把“准记者训练营”“传媒领袖讲习班”“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主题社会实践”“互动故事实验室”等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品牌化,推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契合社会的需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坚守社会主义舆论阵地、爱国爱校的新闻人才。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昌昊:希望学校未来结合各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创新本科生的思政工作。我了解到,西南交通大学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了智慧思政全功能数字化平台。我们学校也可多运用前沿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程的趣味性。一方面,构建“学生大数据”体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思政课程。另一方面,构建“网络+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线上可开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选修课程,线下则开展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 ? 记者:未来五年,学校应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让暨南学子更自信地踏入社会,成为社会栋梁?
学校团委书记张高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十四五”时期,学校团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为广大青年学生打造更加宽广的创新创业平台。一是深化改革创新,构建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科技创新训练营为抓手、以学术科技节为支撑的工作体系;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激发学院(研究院所)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三是突出学校特色,探索设立港澳台侨学生“挑战杯”专项项目和专项竞赛,为港澳台侨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晓明: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既要把好招生“入口关”,也要把好毕业生“出口关”。因此,我们中心计划加强宣传,多方争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比如,我们会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校内外学生创业典型。同时,多形式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指导讲座、创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开展“校外生涯导师计划”,聘请重点单位企业家、各前沿行业精英等为学生生涯发展和创业行动提供行业指导,提高中心的指导质量与水平。
(参赛学子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展示作品)
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谢宗余(中国香港):我希望学校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加“张弛有度”。在平时,逐步将创新创业指导教育贯穿至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鼓励学生及早、自觉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毕业求职季的关键时期,可多邀请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场达人,尤其是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校友,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创业就业理念与技能分享,让即将毕业的暨大港澳学子能更从容、更自信地走向大湾区。
? ?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暨南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学生培养好、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学校未来应如何把学生培养得更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五洲四海?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张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在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将继续完善优秀港澳台侨学生“千百十培养工程”,创新中国文化之旅系列实践育人体系,大力培养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在中华文化传承方面,我们将统筹整合中华才艺培训基地和学生艺术团现有资源,着力打造集文化体验、艺术培训和文化展示与传播一体化的“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中心”。同时,继续推动“中华文化月”系列活动开展,办好中华文化大讲堂,做好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和港、澳、台文化节等活动的组织策划,教育引导广大暨南学子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华文学院院长邵宜:将中华语言向海外传播,最重要的是对传播者的培养,这也是华文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我们将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首先,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尤其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化语言人才;其次,在提升学生入学水平的前提下,优化课程设置,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最后,结合学院外向办学的特色,重点开拓和提升实践教学规模,同步国外汉语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教学实践机会,继续稳固我校在国内华文教育领域的领头羊地位。
(港澳台侨学子参加中华传统成人礼活动)
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叶冠添(马来西亚华裔):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学校可采取三种具体的途径:第一,多举办文化交流营和寻根之旅,增进海外侨胞学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多开办中华文化培训班,开办地点不局限于华文学院,让更多海外侨胞掌握传统文化相关技能。第三,鼓励全球各地区校友会回高中母校宣讲,吸引更多海外侨胞到暨大求学。华人华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应努力将海外侨胞学子培养成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火种,更好地实现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新闻中心 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如何激活暨南多元育人要素,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一流人才?
相关推荐
- 我校三个团队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创佳绩
- 刘金山:美国经济转型的全球化路径与中国贡献
- 常乐 夏泉:“一国两制”与“两个建设好”的现实意蕴
- 学校党委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大会
- 党建帮扶促发展 暨南大学与私立华联学院签订党建对口帮扶协议书
-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党史学习教育第七次专题学习会议
- 《(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华侨华人史卷开题论证会在我校举行
- 暨大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发挥学校特色,全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暨南大学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基本完成
- 暨大与东莞市政府共建东莞东部中心医院 命名为“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创业学院迎来建院10周年 WE创港澳台侨青年众创空间起航
- 暨大召开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暨“‘一国两制’的港澳实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
- 陈伟: 粤港澳大湾区软实力建设的资源图景
- 3500多人参加暨大华大“两校联招”考试,8月15日前公布录取结果
- “学代会”“研代会”持续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 张冬梅教授获授第十二届南粤巾帼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 【擦亮暨南金字招牌】我校牵头的“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获授牌
- 学校党委召开校级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标杆二级党组织、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中期建设报告会
- 全国第22!我校38个学科入选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 再提速!2021年暨南大学“十大新闻”揭晓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中西文明根性比较》研讨会 03-14
- 第三批“广东省绿色学校”公布 暨南大学上榜 03-11
- 暨南大学师生热议2022年全国“两会” 03-09
- 陈志平:书法的学术脉络和学科走向 03-09
高考招生
- 暨南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暨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5年暨南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6年暨南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3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0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