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珍稀鱼类的‘绝地逢生’”学术晚茶活动举行
周琼教授与同学们交流高原珍稀鱼类(通讯员 蒋宁岩 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姿沁)12月20日,校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与水产学院水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联合举办的“高原珍稀鱼类的‘绝地逢生’”学术晚茶活动在校倍阅书店举行,水产学院周琼教授与40余名研究生一同探讨关于高原珍稀鱼类种质资源保护的“那些事儿”。
“青藏高原地处‘世界屋脊’,具有丰富的土著、特有鱼类,它们完全不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鱼类。”周琼向在场同学展示了在西藏当地捕捞到的土著鱼类照片。他谈到,西藏地形独特、水资源充沛,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土著鱼类正濒临灭绝。谈到这里,他感慨道:“作为一名鱼类科技工作者,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驱使着我去守护它们。”
西藏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让土著珍稀鱼类在“苦寒之地”得以“逢生”,周琼和其他团队成员在珍稀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中上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对西藏主要河流与湖泊开展渔业资源调查,针对资源量较低的土著鱼类进行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然后通过人工增殖放流补充鱼类种群资源。”周琼提到,相较于平原地区,保护高原珍稀鱼类的工作存在较多困难。鱼类在高原低温、缺氧的环境下,生长速度缓慢,对繁殖环境和条件要求较高。
同学们向周琼教授提问(通讯员 蒋宁岩 摄)
“增殖放流后鱼苗的存活率大概能有多高呢?”水产学院研究生田甜甜对于人工增殖放流的成效提出疑问。周琼表示:“鱼苗放流至激流水体中是很难精确计算其存活率的。由于鱼类是四处游动的,我们可以通过监测估算它们的存活率。”他介绍,科研人员一般采用人工标记放流技术,对放流群体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分析其在渔获物中的数量和比例,估算重捕率,从而评估其增殖效果。
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潘钰琛在活动结束后感叹:“听完周老师在高原上开展科研工作的经历,不仅增加了我对高原鱼类的兴趣,更让我由衷敬佩科研工作者身上那份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精神。”
审核人:镇志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高原珍稀鱼类的‘绝地逢生’”学术晚茶活动举行
相关推荐
- 我校柑橘团队在柑橘自交不亲和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学校2021年教职工篮球联赛决出冠军
- 校医院负责人就新冠疫苗接种与冬季疫情防控答记者问
- 长跑连接星光 骊歌唱响盛夏
- 我校获批首批“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基地”
- 刘占江做客水产论坛讲述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抗病性研究
- 学校召开《写作与沟通》主讲老师培训交流会
- 郭刚奇为建安部后保部讲授专题党课
- 我校组团赴襄阳市高校科研院所推动合作交流
- 王建鸿参加农业高校分会实验室管理工作研讨会
- 学校召开6月基层党组织书记例会
- 李召虎与辅导员座谈话成长
- 我校揭示晚疫病菌效应子抑制马铃薯免疫应答机制
- 学校举行2021年本科生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
- 我校教授参加第6届国际三维基因组学研讨会
- 2021年教师节致全体教职员工的慰问信
- 我校结构生物学研究团队揭示叶绿体DNA重组修复的分子机制
- “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植物网”正式上线使用
- 李召虎赴仙桃孝感调研水稻生产
- 姚江林为植科学子讲授形势政策课
新闻公告
- 学校召开2022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 03-17
- 校学术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 03-17
- 学校部署2022年定点帮扶建始县工作 03-16
- 我校一名博士后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03-16
- 异地同步 云端同窗 “慕课西行”课程开讲 03-16
- 学校一公共空间设计方案通过 03-16
- 机器学习和生物大数据交叉融合助力智能育种 03-15
- 校领导班子召开2022年第7次调度会 03-15
- 严建兵与信息学院同学们共同品味书香话成长 03-14
高考招生
-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普通本科招生章程(2016年)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