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农业大学 > 新闻公告 >

“听!运动会的‘声音’由我们传出”

2021-10-25 0 新闻公告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新闻网

在师生心中,运动会的声音是什么?是运动员的跑鞋擦过绿茵草地的声音,还是洒满阳光的看台上的人声鼎沸?是起跑时一声清脆的枪响,还是冲过终点线时发出的欢呼?

10月22日至23日,学校第六十届体育运动会举行,东运动场又一次热闹起来。当我们为赛场上每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欢呼时,有这样一种声音,为我们播报赛场上的最新情况,为运动员传递大家的加油和鼓励;有这样一种声音,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下赛场上的精彩时刻,让赛场之外的人可以身临其境。他们,就是运动会背后默默无闻的一群人——媒体工作者。

播音之声:激昂热情在播报中传递

运动会前夜,为了更充分地把握情感,向大家展现更饱满的声音,“南湖之声”广播台的同学们延长了最后一次集训的时间,在东运动场旁的西运动场,凛冽的寒风也挡不住他们身上磅礴的热情。

播音员的播音晚训(学通社记者 吴奕彤 摄)

早在10月14日,运动场上便能捕捉他们早晚集训的身影:三列横队由低往高排列整齐,新广播员们手持稿件,大声练习,“前辈”们则穿梭其间纠正读音,悉心指导。

领奖台旁的播音员(学通社记者 梁晋祺 摄)

“读稿时有些‘攻击性’太强,不够柔和。”工学院机械2102班的李俊真发现自己在发音方法,吐字力度等播音技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她反复练习、不断调整,期望能在运动会上呈现出更好的播音效果。“这是我第一次做广播员,此前我还参与过运动会的裁判员工作。在我看来,裁判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比赛负责,而广播员是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同学们加油,及时播报信息。它们的本质都是为运动员们服务。”当谈及以广播员的身份参与运动会的感想时,李俊真笑着说道。今年新加入的播音员们一直坚持练习,积极向“前辈”们请教,他们也在这届运动会上以最饱满的语调、最热情的情绪播出他们最美的声音。

传播运动会赛场声音(学通社记者 段丁华 摄)

“下面进行男子200米决赛成绩播报。”播音台上放着运动会秩序手册和获奖情况,台后坐着手持话筒随时准备播报的播音员们。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1902班的赵可心面前的秩序册做满了笔记,审核加油稿、处理紧急播报情况是她在本次运动会的主要任务。“去年刚入广播台,虽然有前辈们指导,但是仍然很紧张,担心自己会出错。有了去年的经验,如今对这些工作已游刃有余。”从“新人”到“前辈”,她的经验更加丰富,但她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昨天播音时旁边是经济管理学院的方阵,当我念到他们的队伍时,他们的欢呼与掌声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播音带动了现场的氛围。”对于播音这项工作,2020张之洞班(文管)的杨若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运动会中,协调有序、分工明确、为运动员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播音与媒体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播音前,广播员讨论播音细节(学通社记者 段丁华 摄)

播音台上的播音材料(学通社记者 朱亿 摄)

在播音台旁,新播音员们手持加油稿,一遍一遍朗读上面的内容,逐字逐句地斟酌感情。“我第一次站在台上播报加油稿时有点紧张,但是看到有很多同伴都顺利播报了,我渐渐也放松下来。”工学院机械2108曹孟一很感激学姐学长给他提供的帮助,每一篇稿子播报前,他都要找学姐学长们讨教朗读要领,帮忙改正不足。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工2101杨子璇也是第一次参加运动会播报,“播报加油稿对我来说比较有挑战性,所以我每次接到稿件都要训练一段时间然后找学姐学长读一读。”正是这种“老带新”的传承,让新加入的播音员能及时完成播报工作,让运动会能更加顺利进行。

跑道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观礼台上,播音员们声音激昂。播音之声,是热爱,更是责任,他们所说之声,是对同学们奋斗的礼赞,是对燃情岁月的喝彩。

新闻记者之声:青春风采在记录下永恒

早晨七点布置临时新闻中心,七点半安排开幕式机位,开幕式完毕马上汇总发图,作为学生通讯社摄影记者和此次运动会摄影负责人,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工1904的刘博文的早晨是忙碌而又充实的。开幕式一结束,运动会的第一则简讯便在记者们的密切配合下第一时间发出。“时间紧迫和体力不够的时候,努力咬一咬牙就挺过来了。”刘博文谈到,学通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最让他触动的地方,而这也是成就“学通速度”最重要的原因。同样的,50余名学通社记者们也以相机和纸笔为“武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记录运动会的精彩瞬间。

按下快门,记录精彩瞬间(学通社记者 廖垟波 摄)

“瞄准”最佳角度(记者 徐行 摄)

只为记录最美瞬间(学通社记者 廖垟波 摄)

运动场上瞬息万变,场下的媒体记者们也是随时待命。为了应对运动会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新情况,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动医1902的学通社记者孔繁霄在运动会记者群中紧急寻找可以调配的记者们。在他口中,一场“持相机赛跑”就要开始了。哨声一响,“长枪短炮”们就齐齐对准了运动员们,他们或在终点前屏息以待,或奔跑在绿茵地上,按下快门记录下运动健儿们的风采。摄影记者们在和时间赛跑的同时,文字记者们也在紧张忙碌着。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科2102班的童伊茗是一名新文字记者,初次接触文字工作的她并没有因此胆怯,而是马不停蹄地整理采访内容,进行写稿工作。正如她所说的,作为一名记者的自豪感与使命感让她动力满满。

现场采访(记者 徐行 摄)

新闻记者团(通讯员 张亦可 摄)

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照片背后,是身为媒体人的那一份责任和使命。运动场上,学院的记者们也活跃在各个角落。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植生2007班的原晨阳是学院新闻中心的一员,主要负责院里新闻中心的整体人员统筹安排和后勤工作。和他一起共事,来自植生2011的窦化鹏则主要负责相对应的运动项目以及运动员的素材采编工作,通过记录或采访的形式,形成完整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兢兢业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做好运动会上相关的人物事迹的宣传报道。“这次任务有些重,在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下比较有压力。同时,我们新闻中心的人有时还帮忙做运动员服务工作。”在窦化鹏眼中,虽然这份工作有点累,但这是职责所在,所以感觉很充实。运动会经历也让他学习了很多,提升了相关的能力。“无论运动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是在为自己的学院、为学校努力,都值得我们尊敬。”他说道。

新媒体记者之声:更快、更生动的画面在平台呈现

文法学院社会学2005的韩禾萱是华中农业大学新媒体中心平台的运营者,在本次运动会中主要负责采访破纪录运动员、协调部分校园平台运营等工作。运动员破纪录存在未知性,准备的问题也可能不合适,面对这些困难,她尽自己所能去克服。“内容诚恳,宣传到位”,这是她心中媒体工作者最重要的关键词,而在这次运动会宣传工作中,她也以自己的力量去担起一名媒体记者的责任。

视频拍摄(通讯员陈祎 摄)

导播室的同学坚守岗位(学通社记者 喻静一 摄)

还有这样一群记录者们,他们用视频保留下运动会每个激动瞬间、欢呼时刻。视频拍摄需要多角度、全方位,拍摄人数受场地限制,新成员未经过系统培训,剪辑视频还需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困难使拍摄环节的难度大大增加。“新、老成员都能够很好地处理好突发状况。有这样的组员和我一起工作,我感到很幸运。”来自水产2001班的毛霖是我校新媒体中心视频组组长,他带领组员们拍摄与剪辑,奔波于活动室与运动场之间,记录下这些令人振奋的瞬间,把运动之美保存下来。

直播采访(记者 徐行 摄)

除了哔哩哔哩、QQ等新媒体平台,微博也积极宣传,成效显著。截止本届运动会闭幕,微博共发布与运动会相关内容71条,微博话题“#华中农大第60届运动会#”阅读量487.5万,在武汉同城热搜榜上持续了两天一夜,微博直播两天共计6.2万观看量。

运动会的精彩瞬间与感动时刻,在媒体工作者的记录下被定格成永恒,每个瞬间和照片一样永不褪色。

据了解,本届运动会全校有200余名师生组成了报道团队,他们一直在记录并传播着运动会的“声音”,将运动之声带给华农师生,全方位展现体育运动会的精彩。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刘鸽 蹇欣悦 朱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听!运动会的‘声音’由我们传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