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农业大学 > 新闻公告 >

对话《寻找》主创人员 发现自我意义世界

2021-06-09 0 新闻公告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新闻网

原创话剧《寻找》的主创人员与师生讲述背后的故事(彭光芒 摄)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岑志南 王景攀)6月8日晚,师生共聚倍阅书店,与我校原创话剧《寻找》的主创人员们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躺平”与“寻找”的内涵,探寻当代大学生的意义世界。《寻找》的编剧、导演、演员,校团委负责人以及30余名师生参加了交流分享活动。

在场师生观看视频重温《寻找》剧情(彭光芒 摄)

话剧演员们分享自己心中的“意义生活”(学通社记者 杨宇轩 摄)

通过视频重温话剧剧情后,5位主演分别向在场师生介绍了自己在剧中的角色以及对角色的理解。“我饰演的是一个大大咧咧、喜欢‘躺平’的一个角色。”主演刘畅同学说道。主持人也就此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对‘躺平’的理解是什么?”主演邹从睿同学将“躺平”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类型。他谈到,积极的“躺平”不等同于放弃追求,而是调整方向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摆脱大流、跳脱世俗也是需要勇气的。

谈及话剧背后的故事,主演严李思远同学则说:“人物关系的调整改变了整个话剧带给观众的感受。”他分享到,在第一版的剧本里,角色“同学甲”与“同学丙”更像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但后来发现,这样的关系与同学们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符的。于是,在修改后的剧本中,表演者们以多元群体相似性的融合以及差异性的冲突这两个角度来展现这两个角色,从而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

个人的意义世界因人而异、因时不同,也因此《寻找》话剧中并没有给出“意义”的标准答案。编剧彭光芒老师在首次通排后感觉到有必要对剧本进行修改,由于离上演时间只有几天,时间非常紧迫,他凌晨两点半醒来,打开电脑对剧本做了重大修改,从第一稿剧本中许云峰的“说教式”的台词改为“引领式”对话,并重新调整了其他几个角色的关系,凝练了戏剧冲突。彭光芒老师谈道,意义和对意义的寻找,是一个既宏大又抽象的命题,不可能在十几分钟完成对这个命题的戏剧化表达,因此,我们只通过矛盾冲突引起思考,力图让观众关注“意义”,关注“意义世界”的构建。他以“三问”请在场同学自省——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意义?若是,是否是全部的意义?若不是,需要寻找的自我意义又是什么?他认为,关于“意义”的话题,在当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必答题”,希望这部小剧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示。导演冯楠老师解读了剧中的角色,她说:“剧中不同人之间的对话其实更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维度与自己的对话,剧中许云峰作为启思者,引领我们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去寻找和完成人生完整的意义拼图。”

一名同学表述自己的“意义世界”(学通社记者 杨宇轩 摄)

交流分享活动中,同学们以多样化的见解表达了自己对意义的理解。牛少昂同学将“意义”具体化为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应在自我价值上思考社会价值,‘意义’的关键在于我们抱有对社会奉献的心。”刘畅同学则讲了意义世界与自身专业选择的初衷相联系,将自己能为他人做有用的事作为衡量“意义”的尺度。

剧中许云峰所代表的革命信仰和精神是剧中男主角追寻意义的最高境界,也引领了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在革命年代,正是因为先辈们具有的独立人格与精神,才能毅然舍弃锦衣玉食的生活而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追寻和实践‘大意义’,即使赴汤蹈火、面对死亡也在所不辞。”彭光芒老师最后说道。他认为,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应提高自我修养,培养独立人格与崇高精神,不断寻找人生的意义,才能成为有情怀、能担当的“复兴一代”。

审核人:吕瑞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对话《寻找》主创人员 发现自我意义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