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彪教授在学校庆祝第36个教师节暨2019年度表彰奖励大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
又是一年秋意浓。今天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也是我工作第36个年头。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倍感荣幸。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师向一直关心支持我们教学和科研的学校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有幸在国家恢复考高的第一年考入华农,并继续完成研究生学业;有幸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留在华农,并被两次派出海外学习;有幸见证了华农园艺学科尤其是我们蔬菜专业从一把尺子一杆秤的艰苦创业到现在的园艺学双一流学科。华农养育了我,我把一生献给了华农。借此机会,跟各位老师和同学分享我工作以来的经历与体会。
一、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我出生在大跃进的年代,60多年的风风雨雨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国家停滞不前,个人很难发展;国家繁荣昌盛,个人才有机会大展身手。我的幼年时期正好碰到3年自然灾害,学龄时期又碰到“文革”。那个年代既看不到国家的希望,更看不到个人的前途。
幸运的是,文革十年动乱拨乱反正,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使我这个农民的儿子有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大的机遇。读完本、硕,1984年留校工作,正是中国最深刻、最广泛、最举世瞩目的变化拉开大幕之时,那就是改革开放。一批一批的教师被派往国外,我有幸到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我选择了当时英国做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最好的诺丁汉大学Grierson教授的实验室,开始我零起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奠定了我从事番茄30年的研究基础。
2001年我又到美国从事番茄研究顶级实验室—康奈尔大学Giovannoni教授实验室。Grierson教授和Giovannoni教授后来都成为了国家科学院院士,也成为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这两段出国学习使我给了我在全球领先的实验室学习和开展研究的机会,使得我们能够从全球视野来审视和开展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始终紧跟学科前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了科技的持续进步,使得我们能够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开展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工作。我们从最原始的一把尺子一杆秤,到1996年创新研制出了全国第一例基因工程产品,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研究成果成为了我国教科书级的典型案例。又经过20多年的积淀,我们成为了我国全面开展深入开展分子生物学解析番茄性状遗传基础和品种创制的实验室,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发展过程离不开国家的科研经费支撑和科研平台的改善。
所以,一个人最大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我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在座的青年教师们也对未来满怀信心。
二、与学校同奋斗,共发展
1978年初春,我顺利进入华中农学院,从此与狮山南湖结下不解之缘。在4年的本科,3年的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我的学专业的学校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是在南京农业大学授予的学位,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张文邦教授陪我应考和学位答辩。同样,没有博士点,我在职攻读作物学博士,非常感谢刘后利教授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专业的弱势,对我触动很大,我想一定要把我们的学科搞起来、强起来。这就是我踏入工作时的“初心”。
40多年,初心未改,砥砺践行。见证了学校及我的专业一步步发展和壮大。从当初简陋的实验条件,六处分散打游击式的实验室。经历多达7次实验室搬迁,当然是一次比一次好。如今,园艺林学学院已经发展为一个拥有两栋大楼的大院,迈入了双一流学科,还有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国家柑橘改良中心等一众研究平台,正在朝着园艺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华农和华农人艰苦奋斗和团结创新的优良传统。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也是同频共振的,更准确的说,学校的发展促进了我个人的发展。我刚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有幸加入了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那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过才1500平方米,我在里面也就是一间办公室大小的实验室,外加共享平台。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搬到了分子楼,拥有了包括实验室、办公室、组培室等近200平方米的实验空间。如今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拥有2.6万平方米的实验空间,成为国家农业科研的中坚力量。我们个人和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多年的支持,离不开学校的越来越好的平台。
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我们也将继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学校整体建设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
三、与团队同奋进,共奉献
随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学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实验空间不断改善,研究平台不断提升,我也逐渐建立起了番茄研究团队,从孤军奋战到有8人的国内最大的番茄研究团队,到番茄相关论文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球第二的团队,在番茄研究领域不断发出中国的声音。
团队形成以后,我们在研究方向、课题申报、项目实施、成果鉴定各方面协同攻关,发展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向,形成了顶天立地的研究模式,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973"、"863"、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等多项重大研究课题。我们作为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的理事长单位组织主办过多次年度会议,为谋划我国蔬菜研究和战略发展做出了贡献。团队始终以蔬菜产业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蔬菜产业特别是蔬菜种业中的重要共性问题。
二十多年来,我们围绕茄科植物的代表性作物的产业问题进行布局,团队联合校外团队和企业协作攻关,获得核心知识产权32项,包括审定推广品种10个、登记品种11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引用5300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去年我们还幸运地捧回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与我们的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协作密不可分的。在团队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团队的年轻人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8人中已有6人晋升教授,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
一个团队只有紧密团结,共同谋划,分享产出,才能勇立潮头,不断发展。我们团队也为我们园艺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A+成绩做出实质性贡献。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助推学科发展。初衷的愿望逐步实现,奋斗的脚步没有停歇。从我们团队走出去的学生,他们正认真践行华农人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陆续成为行业的领军者、科技的创新者,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无比荣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个人工作36年来的几点体会。我也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国家、感谢学校和我的团队。
最后,祝祖国越来越繁荣,华农越来越兴旺,学科越来越强大。祝全体老师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叶志彪教授在学校庆祝第36个教师节暨2019年度表彰奖励大会上的发言
相关推荐
- 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寻迹,经济管理学院学子品尝华溪村脱贫后的幸福滋味
- 华中农业大学两名教师受聘第三届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 经济管理学院召开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宣讲会
- 学校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精神
- 津田贤一教授与新生畅谈科研与人生
- 高翅:年终奖励性绩效分配要坚持优绩优效
- 我校在植物硼营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我校举行2020届毕业生冬季供需见面会
- 严建兵一行赴海南省推进科技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
- 眷恋——黎明前的亲吻
- 燃情赛场 精彩瞬间
- 我校召开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会
- 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项
- 学校召开2021年秋季学期学生工作会议
- 我校“国际组织精英人才班”正式开课
- 我校为超级细菌感染治疗提供新策略
- 学校召开2021年第1次党委常委会
-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许伟一行来校交流
- 附校余敏老师语文课获“湖北好课堂”全省一等奖
新闻公告
- 学校召开2022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 03-17
- 校学术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 03-17
- 学校部署2022年定点帮扶建始县工作 03-16
- 我校一名博士后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03-16
- 异地同步 云端同窗 “慕课西行”课程开讲 03-16
- 学校一公共空间设计方案通过 03-16
- 机器学习和生物大数据交叉融合助力智能育种 03-15
- 校领导班子召开2022年第7次调度会 03-15
- 严建兵与信息学院同学们共同品味书香话成长 03-14
高考招生
-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普通本科招生章程(2016年)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