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农业大学 > 新闻公告 >

在公益创意实践中彰显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2020-06-04 0 新闻公告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新闻网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徐行)“金属钩和橡胶圈连接好,用来调节尺寸适应伞柄;内圈用魔术贴固定在伞柄上,并附胶质细条以防止从伞柄上滑脱;松紧带配上外层防水材料,减少雨水渗漏的同时便可随身携带。”这是公益实践比赛中一个“新发明”的介绍,而这个将雨伞与伞套一体化提供便捷收伞方式的创意来源于我校自强社一个学生团队。5月30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玛氏箭牌糖果(中国)有限公司承办的公益项目“垃圾投进趣”全国总决赛于线上举行,这个团队凭借“伞携收纳器”项目获得全国赛冠军。

“‘伞携收纳器’其实是一个可直接安装在雨伞伞柄处的装置,装置内是伞套,使用者可以自由地从装置中回收和展开伞套。”谈到这个创意,团队负责人张一凡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一次旅游的体验让思考变为行动

项目的创意主要来源于张一凡一次旅游经历。2019年的一天,张一凡去上海旅游,那是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他走进上海图书馆,门口的阿姨递给他一个塑料袋用来装伞,张一凡一开始觉得这样的做法很细心,也很方便。中午在餐馆用餐时,同样的事情发生了。门口的服务生又给张一凡发了一个塑料袋装雨伞,而此时他的手上已经有了一个,但服务生似乎“未曾理会”。此时的张一凡意识到,这大概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回到武汉后,张一凡便邀约几个同学一起去银泰城开展了一次主题调研。在询问商场负责人后,他们知道了一个雨天,像这样一个大型的商场至少会准备1万余个塑料袋,而且几乎武汉的每家商场都会有发塑料袋装伞的服务。“虽然一次性塑料雨伞套用起来快捷方便,但废弃也快,废弃后的塑料袋就成了白色污染,加剧了环境的负担,这可能就是一个‘限塑令’下的盲区。”于是这群热衷环保、敢于实践的青年学子便想到有必要研究一种东西来减少在雨伞收纳方面产生的塑料垃圾。

一个卷尺的灵感让创意逐步实现

究竟怎么做呢?经过不断的观察、测试、改良,团队终于在钢卷尺上找到了灵感,他们提出了一个既环保又可盈利的解决方案,于是便有了前文关于创意的那段介绍。

看似简单的创意,要把它变为现实却不是那么容易。6次问卷调查、6次实地调研、3次大的更新迭代,近7个月里,张一凡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不断设计和制作产品。张一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他心中一直存在一条“张一凡准则”,那就是做任何项目一定要审视市场需求,要以满足目标客户需求为本。因此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他们都在极力寻求一个足够简单,足够耐用,足够让客户感受到便利的方案。

“每一次产品迭代都是为了解决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伞携收纳器”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迭代,解决了雨水打湿手的问题,第二代到第三代又解决伞柄大小不一的问题,张一凡说,“我希望在一次次的测试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设计还没完美,还有迭代的必要。”

由于疫情,打乱了张一凡原定的制作计划,但这些却难不倒“固执”的他。张一凡把爷爷吃完的小药瓶收集起来,到户外捡拾根小木条,自己又缝了块雨伞布,用螺丝钉拧上,简易版迭代产品就做好了。张一凡说,这其实间接证明了设计确实很简单可行。

创新产品的实现有时还会囿于灵感的缺乏,走入“瓶颈”。每当这个时候,张一凡便召集团队进行头脑风暴,用“六顶思考帽”思考法推动团队的互动。不仅如此,张一凡主动寻找工学院高亮老师,通过老师对市场需求、营销规划等方面的询问,让张一凡意识到向听众介绍产品时,他们不一定关注你如何设计,而更多的关心项目的可行性、需求性和可持续性,这样的交流让团队更加明确了重点,走出“瓶颈期”。

一场比赛的展示让团队未来可期

“为实现环保的同时,让每个人在雨天获得便利。”全国赛决赛上,团队在“线上”用这个立足公益环保的创意产品赢得了评委和观赛观众的好评。就连一些合作方也被这个创意项目吸引了,有的企业愿意提供试点场所,有的则愿意帮助团队将项目落地实施。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张一凡和记者说,“有今天的成绩,其实和团队每一个人都分不开。”这个团队成员来自市场营销、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类、林学、农科张之洞班等5个不同专业大一、大二的同学,从互不相识到亲密合作,他们抱着迎难而上、破釜沉舟的态度为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着。

“这次经历让我受益无穷,希望大家在大学里多尝试、多学习、多创新,也许迈出的这一步将会影响你今后的道路。”张一凡如是说。

审核人:申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在公益创意实践中彰显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