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平:没有什么人生开挂,不过只是厚积薄发
■通讯员 何芷苓 邱文婷 王璐瑶
发表6篇一作论文,其中5篇A类期刊论文,1篇光通信方向顶级学术会议OFC口头报告会议论文;申请1项发明专利,2项全国竞赛获奖,多次参与国内顶级通讯公司合作项目,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光电信息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德育助理、分团委副书记;青马班学员、学讲团讲师,他在学生工作与实践中磨练自我。宛如“开了挂”的人生,在光环与成绩背后,是怎样的付出与坚持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宋海平的“开挂”版人生故事吧!
采访现场
1年6篇厚积薄发
光通信与光网络方向的宋海平,博士期间主要做的是5G移动前传的相关研究。2021年是他的科研努力广结硕果的一年:5篇论文A类期刊一作,1个全国竞赛一等奖。
从2017-2020年的4年1篇论文,到2021年的1年5篇论文,这似乎是完成了不可思议的突破,但在宋海平看来,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通过前面的积累才有的。”数年如一日的扎实科研积累,成就了他在科研之路上的丰收。
读博期间,宋海平的生活非常规律,在办公室读论文、写代码、做公式推导、做实验是日常。宋海平表示,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能力就是“坐得住”,拥有一份耐得住寂寞的稳定心态。
课题组合照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成果背后是数倍的努力。“现在我发了六篇文章,可能我有过十几个方案,其它没有发出来的就是失败的”。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又重来,才换得来之不易的成功。
面对压力,他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去做”,做不出来也要学会及时放弃,“科研既需要钻牛角尖的精神,也要有及时放弃的勇气,此路不通的时候就是得换一条”。
回想起最困难的时刻,他提到了自己独立完成的第一篇论文。初次尝试论文写作,两次投稿、四次修改,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年多,这期间无数的辛酸与焦虑,现在聊起时他仍记忆犹新。
“我相信我努力做了,一定能解决一些问题。”初次投稿的坎坷经历为他后续的论文发表奠定了基础,此后的论文基本上很顺利地被接收并成功发表。“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平常心态。”他用短短十二个字概括自己的科研心得。
台上短短6分钟台下无数次演练
2021年8月,宋海平所在的“迅电流光”团队获得了第十六届“兆易创新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对宋海平来说,技术压力并不很大,在参赛前,整个团队就已经完成了基础的技术积累,而答辩展示的环节才是制胜关键。
比赛现场的宋海平
如何将答辩时间精准控制在六分钟以内,是他们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语速快一点,可能五分半就说完了,语速慢一点,可能会超时。比赛前一晚,宋海平在酒店演练到凌晨一点多,几百字的稿子,一晚上练习不下五十遍。
比赛当天,团队不幸抽到了最后一个上场,候场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很有可能会忘记稿子。漫长的等待让答辩发言人宋海平更加紧张,他只能通过在候场区外一遍又一遍地演练舒缓紧张情绪。
“迅电流光”团队
“最后结果是时间刚刚好”,完美的六分钟答辩,对时间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宋海平的专业能力。这次特别的经历增加了他的大赛经验,也锻炼了他的心态,此后在大舞台上展示作品的他就变得心态稳定了许多。
精准的背后,离不开上百次不厌其烦的练习,离不开对每一个细节的严阵以待,在他身上,踏实做事、精益求精的品质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上。
提升综合能力做国家需要的全面人才
“我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科研,就是学生工作。”
硕士一进校,宋海平就投入到了学生工作中,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作为研究生,最大的主业永远是科研和学习,但只会科研和学习是不够的,未来进入社会一定有其他的问题要去解决,只有综合能力才足以支撑我们走的更远。”
参与学生工作的他,先后担任班级班长、光电信息学院日常德育助理、分团委副书记,先后组织义务扫雪、武汉光学博览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带领学院研会连续两年获得学校“十佳研会”的称号。面对繁杂的学生工作,他抱以耐心和热情,“这个事情我做了,就要尽量做好”。
担任论坛志愿者的宋海平
除了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他还投身学习实践,进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学习、加入了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力求做到“张口能讲,提笔能写,坐下能谋,起身能干”。
在他未来规划里,有一条确定的准则:除满足基本生活要求,还应有一定的精神追求,“一定能让我得到一些研究成果,是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有所贡献的。”
对此,他考虑了两条路径,一条是技术攻坚。“希望能够开发一款最终商用的技术,也就是对国家技术发展的一个贡献。”另一条是选调之路。“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基层应该怎么发展我或许能够提供我的见解;国家的治理现代化也需要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去辅助,这也是我可以做贡献的地方”。
无论是发挥技术特长引领行业发展,还是下基层做服务群众工作,宋海平都找到了可以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坚定方向,相信自己,宋海平对自我发展和人生规划有着强大的把控力和自信心。
最后,他将多年经验总结为一句话,与研究生同学共勉:“学习科研就是要坚持,要一直去折腾。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图片由王璐瑶和宋海平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宋海平:没有什么人生开挂,不过只是厚积薄发
- 上一篇:程木子:世界那么大 总有适合自己的一片天空
- 下一篇:学校党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相关推荐
- 机械学院学生团队获“共融机器人挑战赛”冠军
- 我校参加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 弘扬师德师范 致敬师者榜样学校2020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举行
- 协和医院江汉方舱医院医疗团队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 【互联网+获奖团队】中国草变致富宝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歌合唱晚会圆满落幕
- 校长李元元调研学生生活服务设施 检查开学准备工作
- 全国首例!附属协和医院为患者施行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辅助手术
- 国家基金委电工学科2021年度项目交流会在汉召开
- 第四届工作流程设计与再造竞赛项目评审会召开
- 【抗击新型肺炎 华中大在行动】抗击疫情,同济医学院保卫人在行动
- 教工足球队勇夺全国高校教职工足球邀请赛湖北赛区亚军
- 附属协和医院管理论文入选F5000
- 学生会研究生会传达学习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会议精神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协和医院以问政践行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
- 【迎百年 学党史】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
- 出版社再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 华中科技大学44项成果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 土木学院胡元太团队揭示机械加载对压电半导体结构能带的调控规律
- 荷花扮靓校园
新闻公告
- 【70周年校庆·校史上的今天】3月17日 03-17
- 生物技术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开展雷锋月劳动实践活动 03-16
- 校领导调研环境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03-16
- “润心铸德”辅导员交流会举办 03-16
- 同济医院“教授天团”打造高质量研究生课程 03-16
- 尤新革团队研发成果助力“两个奥运” 03-16
- 【70周年校庆·校史上的今天】3月16日 03-16
- 我校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视频会 03-16
高考招生
-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3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