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科技大学 > 新闻公告 >

【“长江学者”20年】生命学院刘剑峰教授:“骑士”的魔力实验室

2018-11-27 0 新闻公告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记者 张雯怡



  生命学院315办公室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时而传来几声轻柔的法语:“?a va? Bien ou quoi(你好,最近咋样)?”办公室的主人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剑峰,在他的头衔中最让人侧目的是“法国棕榈骑士”。他的实验室似乎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将不少法国科学家吸引而来。


  他究竟和法兰西有怎样的渊源?又为何致力于两国科学家的携手合作?


把法国经验带回中国



  那是一枚有着金色棕榈叶的精美勋章,由总统签发颁布,是法国政府的最高荣誉。刘剑峰还记得2011年1月19日获颁“法国棕榈骑士教育勋章”时的情形。他说这是给父亲的一份特殊礼物。“父亲曾留学法国,一直希望我能为中法科技合作作出贡献,我觉得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时钟拨回1993年,大学刚毕业的刘剑峰怀揣梦想来到巴黎,一呆就是十年。


  很多人对法国人的印象是“散漫”加“浪漫”。刘剑峰却有不同见解:“很多科学家经常在喝咖啡的时候进行‘头脑风暴’,这样可以捋清研究思路并修正研究方案,真正动手时,反而提高了效率。他们还喜欢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意见。敢于质疑的精神对科学家的原创性发现来说十分重要。法式浪漫对科学家而言意味着有想象力,就是能大开脑洞。”刘剑峰说,“敢想”的法国人在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


  在法期间,刘剑峰悉心观察,觉得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国内学生很用功,但有时只埋头苦干,而不主动思考,往往是导师出研究思路,他们只负责实验。而法国学生则喜欢讨论课题,经常有自己的想法,导师也会花很多时间和学生讨论。”


  2003年,一个酝酿了多年的念头在刘剑峰脑海里变得强烈,并被付诸于行动。“回去建立自己的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团队,为中法科学交流做点事。”


  回国后,困难却比想象的要多。实验条件跟不上,刘剑峰决定寻求合作。那段日子里,他奔波国内外,争取各种合作机会。“开始是我自己过去做实验,后来是带学生过去,再后面就派多名学生去国外开展合作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慢慢地成长。“我们在《自然》和《细胞》的各类子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2016年还在《细胞》上发表论文。”刘剑峰说,国际合作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并迅速成长。他们毕业后有的加入了生命学院G蛋白偶联受体团队,有的则在其他高校组建了自己的研究队伍。


不能闭门造车



  10月21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分子药理学知名专家荣达?菲利普下了飞机,轻车熟路地前往华中大,这是他第51次来到武汉。2004年,菲利普初次来到武汉时很“忐忑”:“实验室很简陋,我真担心剑峰会干不下去。”14个年头过去了,他渐渐“爱上”了这里,每年都要来3、4次。


  “不能闭门造车,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国际合作,携手并进。”刘剑峰认为与“大牛”合作交流,对团队发展至关重要。他努力创造机会,邀请知名科学家来做客。实验室里的外国面孔越来越多,师生们从开始的新奇逐渐变为习惯。


  “以前是‘借船出海’,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我们的经费逐年递增,科研平台建设也今非昔比。况且我们看准一个方向就开始研究,速度比别人快,合作意识也很强,实验条件和培养的学生都很专业。现在主动来合作的人越来越多。” 刘剑峰强调,深耕细作也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他带着团队只铆准一个方向——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C领域。“把它做透了,做出了特色,只要是这个领域的问题,都有涉猎。”


  成果被密切关注,屡屡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出“华中大牌”,团队如今已成为本领域的佼佼者。2018年5月,团队参加第3届国际γ氨基丁酸B型受体会议,在会议的25个会议报告中,获邀做了4个。2010年起,由团队主办的癌症与衰老国际会议已召开6届……


  说到此,刘剑峰眼里就充满了笑:“以前为了让菲利普请喝咖啡,我经常许诺回国后建一个一流实验室,请他来中国,他觉得是天方夜谈。”刘剑峰说自己已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如今又有了新目标:“希望他们以后全职来华中大,共同建设一个具有世界级水平的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长江学者”20年】生命学院刘剑峰教授:“骑士”的魔力实验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