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院:“三融入”构筑“微润灌溉”劳动教育新模式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我校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对立德树人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三融合”,构筑全面、持续、有效的“微润灌溉”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劳动全面融入专业教育
古往今来,农为国之本,水为农之脉。河海大学在农水领域办学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专门人才的学校之一。在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农水人传承着“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的办学思想,把劳动融入专业教育,让“劳动课程”变成“课程劳动”,构建了“首部枢纽工程”式的劳动教育指导体系,形成了“微润管网”化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学院在丰富完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内容的同时,还积极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三种劳动理念,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种劳动精神,把创造性劳动能力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突破点和创新点,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农田水利学》《土壤学与农作学》《水泵及水泵站》《农业水利工程创新训练课》等课程中设置课程劳动环节,如幼苗培育、移栽苗木、泵机拆装等,在劳动的过程中内化专业知识。将《农业水利工程劳动教育课》纳入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程,设置2个学分共计32个学时。2019年依托江宁节水园区,学院团委与校团委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素质拓展学分选修,积极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劳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共计35次,实现学院学生全覆盖,同时吸引了校内外学生积极参与。
学院党政联席会多次讨论如何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寻找立德树人的新突破口,形成了以课程化教育制度保障、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建立为引领的“首部枢纽工程”劳动教育指导体系。劳动既作为知识的“必修课”,也作为素质的“硬指标”,通过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融合,学用合围、知行合一,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首部枢纽工程”劳动教育指导体系的全程指引下,通过“微润管网”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持续、有效“输送”至每个学生,实现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四个方面的提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得益彰,有效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劳动持续融入思想教育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最肥沃的土壤,“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为了引导学生明确“劳动是人的本质”道理,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学院结合当代大学生新特点,积极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水学子的思想教育新路径。以“农情河海”为主线,端正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涵养爱农情怀。
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金湖县涂沟镇五星村水生蔬菜合作社和水产养殖基地,聆听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张涛不畏艰辛、敢闯敢拼,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生动报告。邀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程师、河海大学兼职教授奕永庆老师做题为《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人生梦想》专题讲座,鼓励同学们在学习工作中要善于总结、争做先进、努力奋斗、敢于创新。此外,学院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劳动风采展示文稿,设立“致敬劳动者”专栏,在学生中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通过新思想公开课,组织全院同学观看了缅怀全国模范教师、学院彭世彰教授的视频——《倾心济世谱华章》,引导学生应该像彭老师一样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勤俭朴素、乐于奉献、奋勇争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每年的秋分时节,举办“河海丰收节”,展示学院劳动教育成果,抒发“三农”情怀和青春奋斗、献身祖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水利事业的使命担当。“河海丰收节”系列活动包括割麦体验赛、稻草人制作活动、麦浪滚滚摄影大赛、“庆丰收、迎华诞”文艺表演、丰收节游园会、农事趣味运动会、中国入选世界灌溉遗产项目与新型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展示、农情河海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等精彩板块。活动期间,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麦田金光闪闪的丰收景象和同学们参与割麦、编稻草人,在农事趣味运动会上竞“挑担”、赛“插秧”等热火朝天的活动场面,以及同学们走进节水园区的田间地头拔萝卜、摘玉米,尽情享受丰收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劳动有效融入实践教育
惟有劳动,才能改变自我,实现人生跨越;也惟有劳动,才能改变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学院把落实劳动教育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农耕时节,学院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充分发挥农业水利知识,为农民科学合理地开展春灌施肥、应对早春干旱、农业生产除涝降渍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助力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水问题,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保障农业增产稳产。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技术难题、凝练科学问题,总结来自生产一线的宝贵经验,把科技创新成果和专业实践成效体现在祖国大地上。
与此同时,在江宁校区节水园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土地开垦、瓜果育苗、耕地播种、锄草灌溉等田间劳动,采用“小组责任制”,明确各小组的负责区域和相应作物,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劳动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经过同学们的细心照顾与管理,节水园试验田中硕果累累,同学们深刻感悟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同学们在田间劳动期间学习了果蔬搭架以及掐尖打扠等作物管理方法,加深了对常见作物的种植方法与栽培过程的学习与理解。学院专任教师在田间地头直接教授什么是田间持水量、为什么要节水灌溉、怎么做好农田水利规划等专业知识,帮助同学们提升了专业技能,增强了专业素质。借助校园科技节之节水模型大赛,通过节水园的劳动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将模型变为实物的技能。
目前,“微润灌溉”下的劳动教育已经全部覆盖农工院全体本科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维度,采用全面劳动教育思想,贯穿入学教育-课程学习-实践学习全过程;在实践维度,开展持续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融入其中;在时间维度,根据农耕季节性特征,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制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微润灌溉”下的劳动教育新探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知行合一,培养出一批具有新时代劳动观念、现代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薛璟 卫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农工院:“三融入”构筑“微润灌溉”劳动教育新模式
相关推荐
- 第10届统计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
- 我校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座谈会
- 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 我校教师获首届全国农业工程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
- 中国科学院王颖院士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 我校举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
- 校领导走访慰问寒假期间坚守工作一线的教职员工
- 关于教育部党组第五巡视组巡视河海大学党委的公告
- 河海大学举行党委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
- 第十一届潘家铮水电奖学金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
- 河海大学举办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线上培训活动
- 我校承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长三角高校国际学生江苏行活动
- 河海大学领导班子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
- 河海大学以精准资助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 徐辉校长主持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现场办公会
- 我校举办第30期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班
- 河海大学举行第三届“博论天下”全国研究生水科学论坛
- 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贯彻落实厉行节约精神
- 我校24位专家受聘为鼓楼区政府"专家河长"
- 2019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在合肥召开
新闻公告
- 我校与上海宏波集团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10-22
- 范钦珊教授在我校设立“范钦珊力学奖教奖学金” 10-21
-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会长孙继昌一行来我校开展合作交流 10-21
- 我校学子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佳绩 10-20
- 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 10-20
- 河海大学召开产业技术对接交流会 10-19
高考招生
- 河海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河海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河海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河海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河海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河海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河海大学2013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河海大学2013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江苏) 08-05
- 河海大学2012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河海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