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新闻-科海拾贝,琼岛育英丨专访海洋学院顾志峰教授
情系大海 长年钻研不辍
初见顾志峰教授,浅色格子衬衫,黑色细框眼镜,亲切、质朴,眉宇间散发着温润沉静的学者气息。办公室窗边枝蔓缠绕,桌上茶香氤氲。
顾志峰教授是江苏常州人,199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生物教育;2001年取得水产养殖硕士学位,同年继续攻读动物学博士;2004年毕业后进入海南大学。
自硕士期间开始,顾教授便和海洋和水产结缘,转眼已是18年。进入海大后,顾志峰教授加入了王爱民教授的研究团队,专攻贝类遗传育种与养殖技术研究。
一说到贝类,顾教授就取出形形色色的贝壳摆件,娓娓道出珍珠形成原理、人工育种控制珍珠样式及颜色的方法。要知道,贝类养殖道阻且长,需要极大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因为它们对水环境要求极高,唯有水质稳定,方可存活。此外,珍珠贝从育苗、孵化到稚贝再到成贝,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意外,功败垂成。
顾教授刚接触贝类养殖时,屡试屡败,“科研需要倔强的坚守”,只能沉住气,屡败屡试,不断摸索,终于找到贝类养殖的定海神针:“欲养贝,先养藻”,即人工培育微藻及贝类幼苗。当贝类的幼苗从浮游态(幼虫)附着于礁石或人工附着物完成变态后,便可以放置于海上养殖。贝类以过滤微藻为食,当长到一公分左右时,就可以放入笼中养殖。期间一个月清洗一次附着物,还有钻入笼中的小螃蟹、鱼等敌害生物。
一趟趟水质采样、一瓶瓶藻类培养、一次次数据分析,长年浸润其间,顾教授已然练就出极敏锐的嗅觉和眼力,“只闻一下、看一眼,就知道水质如何。”
在培育微藻上,顾教授实验室也取得很大突破。从一开始的5升,到现在室内能够一次性成功培育300升高密度微藻。新型水质净化仪、光反应器等高精尖设备也陆续在微藻培养中成功应用。
坚持科研教学并重的顾教授,也活跃在教学一线。他所教授的《生物统计学》过去选用的教材太过理论化,枯燥难懂,“按老教材教,涉及复杂的数学运算,别说学生,连我都觉得费解。现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紧密,有设计好的计算机软件可以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为什么不与时俱进,加以利用呢?”
于是,他投入心血主编《实用生物统计学》教材,201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从学生角度出发,贴合实际,利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Metalab, Excel等)解决数据整理、分析问题,使学生避免繁琐复杂的推理过程,以直观、形象、快捷的方式掌握统计技术,并应用于实践。采用新教材的课堂广受好评,也在今年学校主推的《一堂好课》中成为示范课堂。
带领学生 立足生产一线
水产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不动手没有办法学好。窍门就是多做,明知会失败我也会鼓励他们去尝试,只有敢试才会有希望。”顾教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开展小型生态水景设计、培育各色植物和藻类等。2018级研究生吝思琪指着实验室外的小型水景花园说:“这些是我们一点一点搭建和种植的,想象不到,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植物,背后隐藏着大学问。”
顾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不要总盯着手机、电脑,要多去水产养殖一线看看,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现代化企业科研基地,走进产业一线,在实地考察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人们传统观念里认为做水产很苦、很脏,前几天我带学生去文昌参观一座现代化的水产养殖基地,那里从水质控制、投喂饲料等环节,无一不自动化,学生看了很受触动,彻底改变了水产养殖落后的偏见。”
2018级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刘政说:“顾教授个性上很明显的特质就是随和,可一旦涉及做实验、去基地实践、写论文,他异常严格,一丝不苟……”。严师出高徒,顾教授的毕业生学科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具有专业情怀、创新意识。 “去年就有一个学生毕业论文研究澳洲龙虾,兴趣上来了,一毕业直接就投身龙虾养殖,利润还挺不错的。”顾志峰教授骄傲地说。
有很多企业想请顾教授加盟,他从不为所动,“当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好,看到他们有成就,我心里就特别踏实。要我推荐学生去可以,我自己是不会进企业的。”在顾教授眼里,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是他的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质朴人生 浓厚环保情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顾志峰教授生活简单纯粹,“生活简单才能有时间思考更加有意义的问题。生活中很多事情大同小异,无需为此过度耗费深思。而科研独具挑战,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它总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惊喜。”
业余时间里,顾志峰教授“经常会去看看大自然,去东南亚一些国家走走,只有放眼看世界,才能有正确的自我定位,才能更加珍惜如今美好的生活。”因为职业习惯,顾教授最喜欢去海滨城市,顺便看看其水产养殖环境,了解其生态保护情况。
顾教授告诉记者,2004年他刚来到海南时,海边的珊瑚、螺、贝壳还随处可见,赶海时都是满桶满桶的装,十块钱就可以买一大桶新鲜海鲜。现在受环境变化影响,海水污染加剧,原先从未有过的赤潮也开始出现了。在所有水产养殖里,贝类的生态效益最好。它以海水中的微藻为食,不需人工大量投喂饲料,所排出的废水也无多余杂质,不会污染环境。而且贝类吃剩下的微藻还可以继续生长,在阳光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为海洋中其他生物制造氧气。这也是倡导环保的顾教授一直偏爱贝类养殖的原因。
今年九月份,顾教授的实验室启动贝类室内培育研究,在条件可控的环境下,采取更环保的方式养殖出品质更好的贝类。但同时顾教授也表示,室内养殖技术挑战更大,因为海水成分非常复杂,有大量微量元素,它们对微藻、贝类都有影响,如何保持微量元素以及水质的稳定,模拟出更接近自然状态下的海水等内容,都是顾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亟待攻克的难题。
在教学与科研交汇的生活中,在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对环保理念的践行中,顾志峰教授一路走来,始终不忘初心,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坚守中寻突破,在身教中育人才,在平和中品人生。
(文/李昀璟 图/受访者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海大新闻-科海拾贝,琼岛育英丨专访海洋学院顾志峰教授
相关推荐
- 海南大学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海大新闻-【海南日报】70后80后渔民企业家欧茂辉、陈墨: “硕士渔民”创富海洋科技
- 海南大学召开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
- 海大新闻-省发改委副主任许兰一行到海南大学调研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 王世范:师者风范,桃李芬芳 ——专访生命科学与药学院王世范教授
- 海大新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与海南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
- 海大新闻-【海南日报】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武耀廷: 加快推进海大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大学
- 学术活动-【信息大讲坛】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时频域信号处理技术
- 海大新闻-【守初心 担使命】北大教授孙来斌作客海南大学 为全体党支部书记开展主题教育集中轮训第一讲
- 海南省高校就业促进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座谈会在海南大学顺利召开
- 学术活动-图书馆 “湖畔讲坛”学术讲座第106期---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若干思考
- 学术活动-中国特色离岸金融创新与体育竞技研讨会
- 海大公告-海南大学“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
- 海大新闻-【直播海南】海南大学教授林仕伟:与新中国同生日,留洋博士重回家乡,潜心科研助发展
- 海大公告-师生事务保障中心关于建立维修项目年度服务企业库的公告
- 海大新闻-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海南研究院理事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学术委员会2019年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
- 海大新闻-一堂好课 | 机电工程学院李创老师:未来已来,登高不怠
- 海大新闻-【守初心 担使命】《Science》刊发海南大学田新龙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
- 刘潇博:疫情当下,青年担当
- 海大新闻-海洋学院:为建设海洋强国培养创新型卓越海洋人才
新闻公告
- 海南大学召开观澜湖校区规划方案汇报会 06-28
- 武耀廷率队赴结对帮扶点云南省洱源县调研扶贫工作 06-25
高考招生
- 海南大学201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海南大学201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海南大学2014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海南大学2015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海南大学2016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海南大学2013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海南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海南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