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大学 > 新闻公告 >

海南大学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创新团队在《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论文

2020-06-10 0 新闻公告 来源:海南大学新闻网

本站讯(通讯员 龙文兴)6月5日,海南大学林学院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创新团队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动物研究所、IUCN灵长类小猿专家组(SSA)合作完成论文Recovery hopes for the world’s rarest primate(全球最濒危灵长类恢复希望),在Top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以海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刘辉博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总结了中国在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并提出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该物种的保护管理建议,如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调国家公园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创新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就地保护优先,警惕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长臂猿带来的威胁等。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海南特有的长臂猿物种,也是长臂猿中最古老类群,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岛各大林区,20世纪50年代尚有2000只。栖息地丧失和盗猎使得该物种一度减少到只有2个家族群7-9只,200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列为全球25 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首,濒危程度远大于大熊猫,是 21世纪最有可能灭绝的灵长类动物。

雌性海南长臂猿怀抱幼崽(刘辉供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政策,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面积和质量不断恢复,非法盗猎已得到严格控制,该物种种群数量和家族群数量稳步增长,现已发展到5家族群30余只,呈现出良好的种群复苏和栖息地扩大态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于2019年4月份挂牌成立,将海南长臂猿作为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海南大学林学院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创新团队在学校领导和学院领导的关心与推动下,自2011年开始从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特别关注海南长臂猿种群和栖息地监测、栖息地生态恢复、生态廊道规划等研究。团队成员现有15人左右,高级职称人员占47%,50岁以下人员占93%,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截止到目前,该团队取得的初步成果还有:(1)联合省内外单位,成功申报海南五指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热带林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国家创新联盟和唐守正院士创新团队工作站等平台;(2)联合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药学院等单位的老师及国内外专家,围绕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范围和质量稳步扩大、种群数量稳步提升、人猿和谐共处发展、保障有效等目标,提出了18项海南长臂猿保护任务,形成了《海南长臂猿拯救保护建议书》,在海南长臂猿种群监测技术创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监测与修复、海南长臂猿食性季节性变化、扩散廊道识别、建群机制、行为表达等方面的开展研究;(3)用红外相机、无人机配合可见光相机和热成像相机进行长臂猿监测成果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杂志上;(4)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公里网格样地,开展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质量评估和生态廊道研究;与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合作,编写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廊道建设方案》;(5)参加国家林草局主办的“海南长臂猿保护座谈会”,汇报我校在海南长臂猿研究成果;与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合作,开展海南长臂猿和热带雨林保护工作;(6)与新华社合作拍摄海南长臂猿科普系列短视频,组织学生开展积极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宣传活动。

红外相机监测长臂猿

文章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5/1074.1

(编辑 李布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海南大学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创新团队在《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论文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