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尽责!全国两会上的华理“声音”
全国两会期间,华东理工大学钱锋委员、蓝闽波委员认真履行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加快建设本质安全型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突破‘卡脖子’瓶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危险化学品行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智能化时代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服务国家建设需求”“建立健全城市能源安全应急标准体系”“禁塑令后可生物降解塑料及制品管理”等国计民生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合计提交了10个大会提案。
此外,钱锋委员还围绕“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前布局、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13个问题提出建议;蓝闽波委员提交了“提升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的大会发言。两位政协委员通过一系列的提案和建议,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担当作为,在全国两会上发出了华理“声音”。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科技网、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文汇APP、东方卫视、《中国化工报》等多家媒体原发了相关报道50余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
《光明日报》:推进长三角太湖流域生态空间分类管控
发表时间:2020-05-27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长三角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及太湖流域所在的两省一市持续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但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角度考虑,率先以太湖流域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协调和统一水环境治理措施已迫在眉睫。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看来,当前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几方面:首先,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差异较大;其次,污水管网建设规范标准不能适应流域特点;最后,农业面源污染管控规范标准总体薄弱。
为此,钱锋委员建议建立统一协调的管控体系和准入标准。建立空间分类管控体系,结合区域生态保护红线、主体功能区划,以突出重点生态保护功能和生态系统连贯性为依据,着重协调跨界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统一划分太湖流域区域生态空间分类控制线,提出区域统筹的生态空间分类管控机制。研究协商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准入标准,提出与太湖流域不同区域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相适应、统一协调的产业准入、污染治理、风险防范等领域的政策、标准和要求。
钱锋委员建议,因地制宜完善污水管网建设与管护规范标准,从工程设计上消除入河排放口河水倒灌和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现象,从施工验收上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对管道结构安全隐患、地下水入渗等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从运行维护上强化排水管道检测及维护,最大限度消除管道沉降、破裂、脱节等结构性安全隐患。建议系统制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技术规范,鼓励规模化、组织化、种养紧密结合型的农业合作社或企业大力发展,从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5/27/nw.D110000gmrb_20200527_5-07.htm
蓝闽波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发表时间:2020-05-27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建真言谋良策】
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连通的双元体系,然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无法提高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型学位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
当前,亟须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建议根据研究生导师“跨界工作”或“多元工作”的特性,依据课题类型、研究生教育类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运作机制,给予导师自主权。打通高校、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真正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5/27/nw.D110000gmrb_20200527_5-08.htm
《中国教育报》:钱锋委员:“双一流”建设应打破“资源依赖”
发表时间:2020-05-27 记者 李萍
本报讯(记者李萍)近年来,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高校办学基础条件和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改善,切实提高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钱锋指出,目前“双一流”建设还存在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尚显不足、政府“放好权”和高校“用好权”的经验不多、促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
钱锋建议,开展高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落实政治家、教育家办学目标要求,打造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打破“资源依赖”,推进关键环节改革,在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关键环节大胆改革创新,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财物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尽快建立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5/27/content_580435.htm?div=-1
话教育发展 献改革良策
《中国教育报》:钱锋委员:立足中国实际评价高水平大学
发表时间:2020-05-26 记者任朝霞
本报讯(记者任朝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建议,建立以中国特色为评价基准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双一流”评价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
钱锋说,建立立足中国实际的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国家和行业紧缺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国家和行业需求的科技奖励、专利转化、工程难题解决等评价创新能力成效,以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贡献评价大学的建设成效。他建议,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引导特色型大学强化行业支撑引领作用,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学科,形成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的整体发展。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5/26/content_580314.htm?div=-1
【新华社】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专业学位”的地位不该低于“学术学位”
发表时间:2020-05-24 记者 吴振东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5月24日电(记者 吴振东)“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导师忽视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二者课程体系趋同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说。
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连通的双元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将达到60%左右。不久前,教育部提出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专业硕士招生人数。蓝闽波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宝贵学习机会,也为他们在接受社会选择的时候,拥有了更高的能力凭证。
但在其今年提交的《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服务国家建设需求》提案中,蓝闽波更多指出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短板。“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无任何涉及专业学位的条款和反映专业学位特质的内容。现在仍流行的观点是‘专业学位’低于‘学术学位’,例如很多高校规定,学术学位考生可调剂到相近专业学位,专业学位考生则不得调剂到学术学位。‘一般分数低的是专业学位’导致考生对专业学位心理认同度低,用人单位招聘时也不时表现出对专业学位的歧视。”
对于有专业硕士研究生反映的“大部分导师更习惯于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指导,使自己在校期间难以提高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情况,蓝闽波认为,这背离了国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关键问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趋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此外,目前也尚未形成围绕专业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课程本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实际操作中更加困难。”
为此,蓝闽波建议,当前应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依据课题类型等,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前提下,给予导师充分自主权,打通高校、企业间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真正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而针对工程类专业硕士的培养,他认为,应建立工程类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推动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解决企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123413?channel=weixin&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科学网】钱锋委员:构建药品战略储备虚拟库存
发表时间:2020-05-22 记者 黄辛 卜叶
“构建医疗机构药品战略储备虚拟库存,是扩充地方药品战略储备量,提升地区应急情况快速响应能力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告诉《中国科学报》。
通过对样本医院供应药品品种进行筛选,钱锋发现,防治流感的药物、创伤急救药和解毒药在临床上缺乏替代品种,因此具有战略储备价值。但是,除奥司他韦、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具有一定的储备量和供应量外,其它解毒药的月均供应量较低。
为保障应急情况下相关药品的供应,他建议,构建医疗机构药品战略储备虚拟库存,形成区域性统筹协调机制。
然而,构建医疗机构药品战略储备虚拟库存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医疗机构药品采购量依据药品消耗情况而定,药品采购量与消耗量趋于平衡,缺乏弹性容量。因此,在应急需求发出后,无法快速供应相关药品。此外,医疗机构缺乏药品战略储备专项资金,也制约了医疗机构药品战略储备虚拟库存的建设。
另外,尽管医疗机构有应急情况处置制度,但通常仅针对流感等疫情进行应急响应,缺乏对化学、辐射等情况的快速应急响应。
为此,钱锋认为,医疗机构应当依据自身药品供应特点,结合地方药品战略储备需求,遴选具有战略储备价值的药品,形成医疗机构药品战略储备目录。建立战略储备药品目录后,医疗机构还应当构建一定的弹性库存,形成药品战略储备虚拟库存,对具有战略储备价值的药品形成一定的保有量。最重要的是,应当形成存量数据共享机制。
对于储备药物的有效期问题,钱锋提出制定战略储备药品有效期延长计划。“目前,药品的有效期通常指其有效物质含量低于90%的时效,但部分药品在含量低于90%时仍具有治疗效果。因此,应当基于战略储备药品制定有效期延长计划,减少药品浪费。”
除此之外,钱锋认为,还应当构建对应的应急响应机制,确定应急情况处置流程,完善药品使用的人员需求、物资需求,时刻为应急情况准备着。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5/440198.shtm
《中国教育报》:蓝闽波委员: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发表时间:2020-05-12 记者 任朝霞
本报讯(记者任朝霞)针对当前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专业性不够、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建议,要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需求。
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连通的双元体系。蓝闽波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隐忧,突出表现是“应用型”学位类型被“人为”地转变为“学术型”,部分导师忽视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和结果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违背了国家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蓝闽波建议,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立灵活机制、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打通高校与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5/27/content_580435.htm?div=-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
【科学网】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
发表时间:2020-05-24 记者卜叶 黄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前,全国“双一流”建设成效显现,高校办学基础条件和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改善,但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
就目前“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大部分“双一流”高校仍停留在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筹集机制等领域的突破性改革尚显不足。部分教师对“四个回归”认识不足,学校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缺少系统谋划。
此外,在人事管理方面,高校岗位设置不够清晰,存在难以按照岗位职责进行严格考核的局面。缺少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学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双肩挑”领导对行政管理不熟悉、重视不够,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足够认识,导致高校在评估管理中尚未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价办法,“双一流”建设缺乏具体评估体系指导。
“‘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应再走‘资源依赖’的路径,而要在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上大胆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产生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钱锋说,
为此,钱锋建议,尽快建立“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评估体系设计要注重“点”“面”结合。“点”的考察围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突破性举措,包括是否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首要位置,是否在学科、学科群、交叉学科建设方面有开创性举措,是否在原创性突破性研究、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方面有突出贡献。“面”的考察,要通过一般性定量化指标的实现,考察任务进展和成效,着重关注建设期内的增量、质量。最终要形成评估管理操作手册,以便实现精细化管理,让评估组织方、评估人员、被评估方都能清楚每年评估的重点和时间表,提高评估效率。
在人事管理方面,他提出,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合理配备领导班子成员。要根据职责设岗,根据岗位选人,特别是要配备熟悉人财物管理规律和足够经验的人进入领导班子。适时开展高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落实政治家、教育家办学要求,打造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
在人才培养方面,钱锋建议,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将保障教学投入作为资源配置的第一原则,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5/440322.s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上观新闻】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智能化时代,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该怎么培养
发表时间:2020-05-21 作者:钱锋
虽然已有多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但很少有高校能够根据新时代制造业的新要求进行系统性的培养方案更新,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给予精准的回应。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产业,也是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201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发挥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优势,在防护服、口罩、消毒用品等防护物资生产和保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新时代要求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要求未来的制造业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跨界整合能力和解决现实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但从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体系更新滞后。虽然已有多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但很少有高校能够根据新时代制造业的新要求进行系统性的培养方案更新,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给予精准的回应。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仍然囿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对传统学科和专业如何融入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布局。
二是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学科和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相互分割,教学资源在学科和专业之间缺少流动和共享,跨学科的课程和知识体系难以建立和有效实施。长期以来以学科和专业定归属的教师身份制度限制了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利于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工科师资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偏弱,缺少对制造过程的实际认知。大部分教师极少关注和有能力解决智能制造背景下现实的工程技术难题,无法培养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现有的工科教师自身缺少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人工智能等知识运用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要培养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人才难度很大。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实现“制造强国”,必须推动制造业转型和智能化发展,为此,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制造的工程科技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具体来说,需要在这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加快工程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再造。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尽快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工程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长期目标是建设适应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真正掌握将新技术融入到制造业中的能力。
探索多元化的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制造业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十分重要。除了传统的“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科技型人才,还需要“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销售型人才,更需要既掌握工业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专业知识,也了解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多元化培养模式和双学位培养制度提出了迫切要求。
创新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跨学科培养方式。打破学科和专业藩篱,组建跨学科的课程和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并开展教学。建立跨学科导师制度,为研究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智能技术领域的导师,共同指导其开展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鼓励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吸引智能技术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的本科生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
大力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师资队伍综合能力。要创造有利于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条件,强化对工科教师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考察,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将工科教师在解决制造业现实工程问题的贡献作为其绩效分配、职务职称晋升、岗位晋级考核中的重要指标,引导其关注并解决当前制造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250051
【文汇网】蓝闽波:13年“老委员”与时俱进,目光聚焦研究生教育、知识产权、能源安全|代表委员连连看
发表时间:2020-05-12 记者 占悦
13年的全国政协委员身份,让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身上多了一分压力——提案该怎样切中要害?还好他常常留心国家大小事,一旦有想法便开始思考。带着这份精益求精,蓝闽波即将踏上前往全国两会的列车,今年他早早为提案打好了草稿。
与时俱进,是蓝闽波工作中的准则。疫情期间,他也没有停下谏言的步伐,接连向相关部门送上关于《构筑产业联盟,助力中小企业复苏》《分批次引导学生返校,夺取新冠防疫的最后胜利》的建议。一路思考,一路总结,蓝闽波早已走在前列。
想了很多年,这次终于要将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上日程
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名教师,蓝闽波对于学校发生的点点滴滴十分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他将目光聚焦于硕士培养体系。
萌生这样的想法来源于学生的“抱怨”:一些前往企业实习的学生,常常面临被“放养”的局面,既不能锻炼能力,又浪费了时间。听到这些话的蓝闽波,开始思考原因。“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课程本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实际操作中更加困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收效存疑。”
往深思考,他发现是研究生教育体系出现了问题。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可是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常常没有过多做区分,专业硕士研究生依旧以科研论文、课题等学习方式为主,没有将重点倾向于实际应用。与此同时,授课老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难以提供切实的帮助。在这样的两难情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止步不前。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继续扩大,“亟需尽快建立合适的培养体系。”在咨询了各方意见后,蓝闽波决定今年两会期间递交一份提案。他建议,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建立灵活机制、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打通高校与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
此外,蓝闽波还建议建立工程类专业型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联动机制,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也可以推动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解决企业需求。
结合政策做调研,他要在知识产权领域下功夫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更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蓝闽波还对一批特色企业展开了调研。结果显示,专利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甚至不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蓝闽波将就“提升企业专利战略竞争力”展开建议。目前,相较于外资企业,中国企业的研发模式以模仿和技术购买为主,且企业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外企每年在研发的投入达到20至30%,而大部分内资企业不到5%。”为了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他建议设立以企业为主的政府专利发展基金,在专利获利后返还一定资金给基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让专利有效利用”也成为蓝闽波思考的关键,现阶段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拥有大量的专利,但极少部分会完成专利许可或转让;而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能力不足,又难以获得好的技术,需要与高校、科研单位搭建“桥梁”。“我认为应当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充分的专利自主定价权,由各单位自行监督管理。”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还需要大环境的支持。蓝闽波建议,扩大国家知识产权法庭的规模,加快、加大对侵权案件的审判力度和强度,让侵权者不敢侵权。
13年政协委员经验,能源问题一直没有“缺席”
作为一名有13年经验的“老委员”,蓝闽波始终关注城市、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他还记得2010年的一则关于危险品管理的提案,三月份递交提案后,五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便通过,那是他经手的最快的提案。“平时我留心观察,多留意生活、多思考,总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内容。”
在蓝闽波递交过的提案中,有与其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也有距离较远的主题。不断对提案进行总结,使得他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去年全国两会上,蓝闽波递交了《关于构建综合能源信息平台,优化能源安全利用》的提案,他向记者透露,今年两会上还将继续关注能源领域。“现在我的大致想法是关于能源安全,还在思考该从什么角度切入。”
【人物小传】
蓝闽波,全国政协委员(科技界),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兼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目前从事纳米生物技术,生物医学传感器,天然产物化学及分离分析新方法的研究工作。
原文链接:http://whb.cn/zhuzhan/cs/20200512/346985.html
【上观新闻】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一件提案,推动科研仪器维修打破国外垄断
发表时间:2020-05-14 记者 张骏
摘要:“我提的建议,一直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源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进口尖端仪器维修领域终于实现“维修开放”,这令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蓝闽波感到振奋。在去年全国两会上,蓝闽波提了一件关于“采取科研仪器设备维修领域反垄断措施”的提案。2019年在国家相关部委努力下,国外公司的垄断做法被打破,维护了国内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的权益。
“我提的建议,一直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源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谈到履职,蓝闽波认真地说,有些事一直在心里惦记着,也在收集相关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恰好遇到某个节点,自然就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仪器维修问题就一直在蓝闽波的关注视野中。“国产仪器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国内科研工作依赖于进口高性能仪器设备,这是事实。”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蓝闽波觉察到在某些特定领域,部分国际仪器巨头隔断市场,科研单位维权则处于劣势,于是他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他发现,2018年全国共约有1800台核磁共振波谱仪,其中1400多台是一家国外供应商的产品,国产的仅50台。“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在仪器维护、维修、耗材等领域形成垄断,出现肆意涨价、降低服务标准、阻止第三方供应商维修、设置‘只换不修’不公平条款等。”
“仪器发生故障,只能请他们修,如果发现仪器被打开过,他们就不管了。更过分的是,请工程师过来维修,费用从出发地就开始计算了,并且这种‘霸王条款’只针对中国市场。”蓝闽波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北大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对撰写这份提案有了紧迫感。
2018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核磁共振中心向全国几十家核磁用户以及相关供应商发布邮件声明,指出相关供应商大幅提高售后服务费用和零配件价格的行为,这份声明发表后获得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鸣。来自全国多所科研机构的用户普遍反映存在相当严重的垄断问题。
蓝闽波在提案中建议,对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部分供应商开展反垄断调查,加强科研仪器领域反垄断和采购人保护立法;建立科研仪器设备维修市场开放制度,建立定价协商机制。
在提案办理过程中,蓝闽波得知,商务部约谈了相关供应商。最终,供应商同意规范维修、维护收费价格,并开放维修等。蓝闽波说,“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家都很高兴,既节省了大量公共资金,又让科研人员不至于因仪器维修问题耽误工作。”他举了汽车的例子,2014年我国对进口汽车及配件开展反垄断调查,进口汽车维修配件价格大幅下降,采购人从中受益。“反垄断调查被证明是打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供应商的有效手段。”
今年,他仍然关注着自己熟悉领域里的问题——专业硕士的培养。作为一种应用型学位类型,现实中却人为地转变为“学术型”,无论是导师配置、课程体系还是专业实践,都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企业实习为例,由于要求过于模糊,学生可能被作为“杂工”放任在企业,完成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尤其今年受疫情影响,出于稳就业考虑,研究生可能扩招,更要加快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不能让学生虚度光阴。”蓝闽波建议,要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把专业实践落实到实处。“要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打通高校、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真正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47598
【中国新闻网】钱锋:“疫后”应布局 破解制造业“全而不强”和“断链”风险
发表时间:2020-05-21记者 许婧
“疫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引起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的思考。
钱锋1978年进入大学求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2015年,钱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与制造业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钱锋深深体悟到,制造业是经济基石,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具有全产业形态、全产业链的独有优势,然而,许多领域存在的‘短板’问题导致中国制造‘全而不强’和供应链的‘断链’风险。”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钱锋拟提交的提案中,有一份是聚焦后疫情时期,要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扩大到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上的。他认为,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提高、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钱锋意识到,智能制造的发展将推动全球制造业迎来一场新的、大的变革。基于此,建议在全球视野下,建立适合中国、又能引领世界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协同新模式和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提高产业链的安全和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中国制造更大范围的引领和服务。
同时,建立需求驱动的协同创新链,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整体创新的无缝衔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构建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平台,激发单位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作为大学教授,钱锋持续关注中国国内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他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提案。
在钱锋看来,高端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有效的人才激励能促进其深度参与,是实现各环节协同发展、实现链条利益最大化的保障。他建议打造高端工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和既有技术背景又懂市场运作、科技管理的科技成果推广专业队伍,提高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端人才供给能力。
今年两会,钱锋还将提出关于工业互联网赋能流程制造业、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等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去年12月底,钱锋当选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走马上任”后,他深入开展调研走访,蹄疾步稳推进各项工作。今年疫情期间,他带领社员走访企业调研复产复工情况,组织专家社员出主意想办法、建真言献良策。
“这段时间以来,我真切感受到九三学社智力密集的优势。更相信,面对异常艰巨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各民主党派一定能在此次两会上继续发挥优势,以高质量建言破解中国社会复工复产面临的各类问题,助力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钱锋说。
身为学者,教学科研仍是钱锋的“心头好”。繁忙的工作中,他为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新生讲授专业第一课,为全校研究生新生上开学第一课,他还做客学校“爱国学堂”,以参加两会等个人亲身经历给学生上“思政课”。
钱锋曾说,新的时代背景下,他希望带领团队深度融合传统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努力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助推工业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提升。
“我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协调好多重角色下的各项工作关系,尤其是党派工作、行政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时序关系”,钱锋坦言,这些工作虽然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其实是相通相容、相互支撑的。
原文链接: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zw/gn/2020/05-21/9190468.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上观新闻】“禁塑令”来了!蓝闽波委员建议先要做好这些事
发表时间:2020-05-25 记者 张骏
“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带给人类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威胁。”
到今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年初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禁塑令”引起各方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蓝闽波提交提案指出,禁塑令发布后急需研发大量可生物降解新材料及制品,建议完善相关的可生物降解评价机制及产品标准。
“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带给人类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威胁。”蓝闽波说,目前,欧盟和多个国家通过了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法案,以遏制日益严重的塑料废弃物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的污染。今年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并于4月出台《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
这份意见,提出了分布“禁塑”方案。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蓝闽波指出,为推动“禁塑意见”实施,我国将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标准,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将塑料污染防治纳入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适时更新发布塑料制品禁限目录等。
“禁塑意见实施后,市场的逐利性会导致违禁塑料制品的持续出现,这需要有执法效力的快速检测技术对禁用成分进行鉴别。”蓝闽波说,另一方面,随着不可降解塑料的禁用,需要大量可降解代替品,可能导致有限的几种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影响禁塑行情及实施效果。
因此他建议,尽快研发大量可生物降解新材料及制品,完善随之相关的可生物降解评价机制及产品标准。同时,结合《禁塑目录》制定相关检验检测国家标准,建设检验检测谱图库及可追溯体系数据管理平台;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研制计量可溯源塑料标准品,以及相关移动式检测仪器,支持市场监管执法活动。
他还建议,可根据“禁塑意见”提出的“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研究评价”,开展可生物降解替代品的使用降解性能及环境行为评价,与环境中残留的不可降解塑料颗粒的环境行为综合对比,评价总体生态变化情况。
原文链接:
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251822.htm
【中国科技网】安全管控危险化学品!他提交三个提案
发表时间:2020-05-27 记者王春
“加快建设本质安全型危险化学品企业”“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危险化学品行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围绕危险化学品连续提交了三个提案,并建议设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环节进行管控。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当前我国化工总产值约占世界的40%。目前,国内现有生产、进口的化学产品约45000多种,其中危险化学品2800余种。钱锋在提案中指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隐患。鉴此,亟待采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环节进行管控。
钱锋从信息感知、信息集成、致灾机制、风险评估、应急执行五个层面指出我国当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存在的问题。其中,在信息感知层面上,与我国化学品产业的体量和增速相比,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智能感知技术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在广谱型、低成本、智能化的传感材料和功能器件发展方面存在极大不足;在信息集成层面,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流通等全生命周期关键环节过程复杂,信息不完备且来源与结构多源化,信息感知与知识集成表征困难,存在大量信息孤岛。
在致灾机制层面,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流通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域,人、机、物、环境和管理交互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缺乏对事故演化、风险外溢、多米诺效应等致灾深层规律和机制的认识。在风险评估层面,针对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变化过程,尤其在不确定、开放环境下,缺乏发现局部异常并判断其传播过程的有效手段,难以从全局角度评估人员、装备、环境、管理等因素对系统整体风险的动态影响和作用。在应急执行层面,突发化学品安全事故的相关基础信息难以快速获取,应急救援能力传统且孤立,事故后果缺乏快速动态评估手段。
对此,他建议设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内容涵盖建立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平台,研发融合多源数据与领域知识的异常识别与传播推断关键技术,构建危险化学品环境耦合风险评估与分级管控体系,建立不确定与开放环境下人机交互的化学品动态风险智能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
智能感知技术在危化品安全管控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如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平台,针对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业务复杂和信息流状态下的特征参数、状态预警、危险告警等有效信息的感知与集成困难等问题,研发高可用、高可靠、高灵敏的智能感知材料及器件,以及基于边缘计算的危险化学品特性智能传感与监测关键技术,形成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物流和物化信息智能感知与信息集成平台。
化学品动态风险智能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针对不确定与开放环境下的危险化学品全局风险评估困难、决策缺乏科学支持等问题,研究不同危险化学品事故情景中人员疏散模型与路径优化方法,开发基于人机交互的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异常行为识别技术、基于多智能体的非典型性风险识别与预警技术、融合人员因素与设备状态的安全措施评估与经济性分析技术,并整合建立危险化学品动态风险智能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5/27/content_948071.shtml
【文汇APP】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专业学位不应被视为研究生体系的“次等学位”,培养机制要更活
发表时间:2020-05-21 记者 姜澎
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型”学位不应被视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次等学位”,尽快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使之能够对接国家需求。出席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带来了一份关于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提案。
蓝闽波说,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双元体系。目前已设立40种专业学位类别,涉及经管、法律、艺术、医学、工程等众多领域。按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将达到60%左右。然而,2004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无任何涉及专业学位的条款和反映专业学位特质的内容,而是笼统地规定以课程考试、论文答辩成绩以及学术水平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
这导致目前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地位相比,普遍被认为低于“学术学位”、属于“次等学位”。例如很多高校规定,学术学位考生可以调剂到相近专业学位,专业学位考生却不得调剂到学术学位,但复试考核内容却没有明显差异。“一般分数低的是专业学位”也导致考生群体对专业学位的心理认同远低于学术学位,用人单位在就业招聘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表现出一定的歧视。
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隐忧依然,“应用型”学位类型更多被“人为”转变为“学术型”,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结果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有些导师忽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趋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而且一些工程类导师缺少企业的实践经验,加之目前高校采取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依然以科研论文和纵向课题为主,这就导致大部分导师更习惯于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无法提高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型学位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尚未形成围绕专业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课程本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实际操作中更加困难。
这些因素导致目前的现状是,本来应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实现目标,而到企业实习时,也可能被企业作为“杂工”放任在企业;学生在参加实践、实习活动时,敷衍了事,虚度半年到一年的宝贵实习时间。
蓝闽波建议,对于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质量,首先要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根据研究生导师“跨界工作”或“多元工作”的特性,在保证学生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机制,给导师充分自主权,打通高校、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真正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
其次,建立工程类专业型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联动机制。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推动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解决企业的需求,保障学生就业。
原文链接: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zt2020qglh/20200521/349062.html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钱锋委员:制造业不被“卡脖子”要针对短板创新
发表时间:2020-05-23记者 叶雨婷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具有全产业形态、全产业链的独有优势,然而,许多领域存在的‘短板’问题导致中国制造‘全而不强’和供应链的‘断链’风险。”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近年来,如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突破“卡脖子”的科技发展瓶颈,一直是来自科技行业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钱锋看来,如今,我国部分领域产业关键技术仍被“卡脖子”。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部分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严重缺乏、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基础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另一方面,部分产业的供应链也被“卡脖子”。从供应链和价值链看,我国制造业大部分以“代工生产”模式嵌入了全球供应链体系。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然而境外疫情还处于高度不确定性,海外供应链梗阻与需求回落,反过来冲击我国产业链,国内部分制造业面临供应链卡壳的“断链”。
“中国制造要想不被‘卡脖子’,突破的根本不仅仅在于单纯破解核心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难题,更要针对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短板与缺失环节进行协同创新,让中国制造业具备随时应对诸如新冠疫情这种重大灾害防控的能力。”钱锋说。
因此,钱锋建议,建立适合中国、又能引领世界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协同新模式和新机制。
“建立需求驱动的协同创新链,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整体创新的无缝衔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构建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平台,激发单位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打造既有很强创新能力又懂市场运作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团队,促进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和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钱锋说。
原文链接:
https://shareapp.cyol.com/cmsfile/News/202005/23/share384339.html?t=159020999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国化工报》头版:从行业的发展与变化中找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 蓝闽波
发表时间:2020-05-25
2019年,进口尖端仪器维修领域终于实现“维修开放”。作为一名履职13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我深感振奋。因为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我提交了一件关于“采取科研仪器设备维修领域反垄断措施”的提案。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努力下,国外公司的垄断做法终于被打破,国内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的权益得到了维护。提出的建议得到关注和解决,这是对一名政协委员最大的鼓励。
作为一名老委员,我每年都要提出3~4个提案。我提的提案始终关注国家、社会和化工行业的发展与变化,专注自己熟悉的领域。
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我提交了关于《土壤修复刻不容缓》的大会书面发言材料。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不健全,土壤污染治理费用的筹措政策相对欠缺,更没有一套专属的土壤污染治理专项基金等资金筹措与投资管理机制。为此,我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尽快设立土壤修复国家专项基金。二是加快完善土地使用档案的建立。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减少修复成本。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也没有停下谏言的步伐,接连向相关部门提出《构筑产业联盟,助力中小企业复苏》等提案。这次疫情中,化工产业为大众提供了大量的防护、消毒类产品,说明化工与人们的生活始终息息相关。同时,化工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将就“提升企业专利战略竞争力”提出建议。目前相较于外资企业,中国企业的研发模式以模仿和技术购买为主,且企业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外企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20%~30%,而大部分内资企业不到5%。为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我建议设立以企业为主的政府专利发展基金,在专利获利后返还一定资金给基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让专利有效利用,也是我关注的重点。现阶段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拥有大量专利,但极少部分会完成专利许可或转让;而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能力不足,又难以获得好的技术,这就需要为两者搭建“桥梁”。我认为,应当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充分的专利自主定价权,由各单位自行监督管理。此外,知识产权保护还需要大环境的支持。
同时,今年我还将提交关于禁塑令后可生物降解塑料及制品管理的提案。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和禁塑目录。不过,要真正做到政策所提出的各项管控要求,行业仍面临诸如快速检测、替代产品等问题。为此我建议,要制定相关检验检测国家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图谱库及可追溯体系数据管理平台;部署研发新型可生物降解新材料,并制定产品标准;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研制计量可溯源塑料标准品,以及相关移动式检测仪器,支持市场监管执法活动。
此外,如何加快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优化能源安全应用等问题,也是我关注的焦点。(陈鸿应整理)
原文链接:http://www.ccin.com.cn/detail/7187a51e8d2f34e1c91d97612d6887a2/news
更多媒体报道一览:
【中国教育新闻网】钱锋委员:建议设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5/t20200526_331231.html
【微言教育】看图!如何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代表委员这样说|两会@教育·视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dALJvvUD0PiBhnQr-riOg
【中国教育新闻网】钱锋委员:建立以中国特色为评价基准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评价体系
原文链接: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005/t20200524_330060_wap.html
【政协头条】两会建言|钱锋:推进危化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13445641/4155590
【中国科技网】太湖流域治水,长三角需统一推进;杜绝“白色污染”,新材料该上场了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5/21/content_944822.shtml
【中国教育新闻网】钱锋委员:高校“双一流”建设应打破“资源依赖”
原文链接: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5/t20200523_329774.html
【文汇APP】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偏科”,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最大的“中国特色”
原文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zt2020qglh/20200522/349442.html?timestamp=1590129689526
【澎湃新闻】钱锋委员:尽快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方案
原文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49288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第一教育】全国政协委员钱锋:建特色型大学,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O6s-vZSzNnuqU3iKmfXFGg
【政协头条】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参政议政要多说“行话”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13446676/4155590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蓝闽波委员: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培养机制,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原文链接:http://app.jyb.cn/zgjybapp/zixun/lianghui/202005/t20200525_330583_share.html
【文汇APP】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专业学位不应被视为研究生体系的“次等学位”,培养机制要更活
原文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zt2020qglh/20200521/349062.html
【文汇APP】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扩大知识产权法庭规模,破解专利维权“时间长、成本高、赔偿低”
原文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zt2020qglh/20200522/349534.html?timestamp=1590137215443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专业学位不应为研究生体系的“次等学位”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380599189716217&wfr=spider&for=pc
【东方卫视】视频|两会观察: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原文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20-05-22/0019256401.shtml
【东方卫视】两会观察:上海自贸区如何跑出改革加速度
原文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20-05-26/0019259903.shtml
【上视新闻综合】自贸区新片区: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职能制造业
原文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20-05-26/0019259941.shtml
【文汇APP】蓝闽波委员:困难是暂时的,中国一定会走上康庄大道
原文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ztdbwyygs/20200522/349630.html
【科学网】大部分“双一流”高校仍在粗放发展;精简帽子少评价 | 两会声音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5/440435.shtm
《人民政协报》:每位政协委员认真履职的样子聚集起来,就是政协的模样
原文链接:http://dzb.rmzxb.com/detail.aspx?id=459922
《劳动报》:危化品行业安全管理人才不足
原文链接:http://epaper.routeryun.com/Article/index/aid/3452888.html
【劳动观察】代表委员议国是|危化品行业安全管理人才不足,钱锋委员呼吁扩大招生规模
原文链接:http://www.51ldb.com//shsldb/sz/content/01724ff4f9bcc001b73a71dfcb3dac5b.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文汇APP】大学生就业为何难?代表委员热议:或许和这三道“坎”有关
原文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00523/349798.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tamp=1590224228466
【中国化工信息周刊】两会声音:“化”说提案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v9viiPlrHld0p3WcLPp_g
【政协头条】对于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八位民主党派上海市委主委这样说
原文链接:https://m.icppcc.cn/newsDetail_103476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化新网】两会声音|生态文明、隐形冠军、危化品安全、氢能……这些热词有深意
原文链接:http://m.ccin.com.cn/#/news/detail?id=260599&type=news
《中国应急管理报》:生命重于泰山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原文链接:http://news.china.com.cn/2020-05/23/content_76081538.htm?f=pad&a=true
【中化新网】两会声音|精准治污、高端煤化工、安全管控现代化……这些关键词亮点十足
原文链接:http://www.ccin.com.cn/detail/72693f749a36d0ace557f44119eb4ac7/news
【丝丝入耳】丝语|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为什么以色列一栋三层小楼走出20多位诺奖得主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OSxfOgSXwxHg2Llq9TOUA
《青年报》: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研发新材料向白色污染说“不”
原文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0-05/27/content_104705.html
【青春上海】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注重可溯源塑料制品研发|两会代表委员履职记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0/05/26/15904767681395448818.html
【第一教育】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机制要更灵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7VrPzghn0slh-Y-hS6LRA
《中国科学报》头版:“卡脖子”问题:中长期规划“重中之重”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5/355423.shtm?id=355423
【人民政协网】两会素描
原文链接:http://mobile.rmzxb.com.cn/tranm/index/url/www.rmzxb.com.cn/c/2020-05-24/2580502.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文汇报》:他们口中的“关键词”,承载着人民的期待
原文链接:http://dzb.whb.cn/2020-05-22/6/detail-684441.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化新网】两会声音|产业转移、技术保护、原油储备……这里有您关注的
原文链接:http://m.ccin.com.cn/#/news/detail?id=260563&type=news
【澎湃新闻】今年两会有哪些变化?两位委员化身“记者”拍下一幕幕花絮
原文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08006?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劳动观察】两会观察|先有工作还是经验?全国政协委员呼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动态调整
原文链接:http://www.51ldb.com//shsldb/zc/content/017231397755c001a81271dfcb3dac5b.htm
【青春上海】青春践行新时尚|生活垃圾分类走向2.0,代表委员建议可纳入“一网统管”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0/05/26/15904682251141998662.html
【丝丝入耳】听!36名全国政协委员的丝路金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JrzWyx6DkdJF5oLQexqgw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履职尽责!全国两会上的华理“声音”
相关推荐
- “与优青一起午茶”系列学术沙龙第十八期:对话屈雪
- 我校无锡校友企业来访并洽谈科技合作
- 学校纪委赴一线调研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
- 我校民盟委员会被评为上海民盟思想政治建设和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为考研学子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
- 【抗击疫情·通知速递】华东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相关事项安排的通知
- 第一届全国先进分离技术青年论坛召开
- 艺术学院与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创新产学研中心合作框架协议
- 【抗击疫情·通知速递】华东理工大学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国际交流相关事宜的通知
- 我校浙江校友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开展换届工作
- 学校召开2019年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年度考核及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大会
-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召开首轮巡察情况反馈大会
- 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AIChE海外交流会在美国奥兰多举行
- 我校第35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启动
- 《德国应用化学》报道华东理工大学在抗粘附和抗植入异物反应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 徐汇区政协主席胡敏一行来校调研青春河水环境治理工作
- 我校举行“12.5”国际志愿者日公益主题分享会
- 【抗击疫情·一线报道】美术馆里的“云党课”:讲述刘海粟两次欧游中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
- 商学院举办青年教师交流会
- 徐汇区委副书记钟晓咏、副区长谈琳走访调研陇上书店
新闻公告
- 华东理工大学:云端毕业 一样多彩 06-28
- 材料学院召开科技创新大讨论 06-28
- 《青年报》整版:上海90后双优博士夫妇带娃毕业 06-28
- 华东理工大学:云端毕业 一样多彩 06-28
- 材料学院召开科技创新大讨论 06-28
- 《青年报》整版:上海90后双优博士夫妇带娃毕业 06-28
- 生工学院召开2020年新晋导师培训会 06-28
- 外语学院为毕业生党员上“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课 06-28
- 化工学院开展教职工理论专题学习 06-28
- 华东理工大学师生荣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 06-28
高考招生
- 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