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学子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桂冠
2019年7月15日-7月17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在昆明理工大学落下帷幕。各参赛学校代表队通过作品演示、分组答辩、复赛答辩等环节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我校选送的三支参赛队伍分别获得:特等奖两项,一等奖一项的佳绩,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同时,刘亚坤教授、张帝副研究员、姜东岳副教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大连理工大学获评优秀组织奖。
本次大赛由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昆明理工大学承办。竞赛主题为“智慧水利”,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节水优先、绿色生态、人水和谐及新技术的应用等领域,进行实物作品的创新设计与制作。我校由建设工程学部牵头组织、创新创业学院鼎力支持,建设工程学部于龙副部长担任领队,选拔了三支队伍参加比赛,本次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90所水利院校的参赛作品共计237项,参赛学校、参赛作品都达历史之最,竞争也异常激烈,我校参赛队伍彻夜奋战,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以下为获奖作品介绍:
一、特等奖作品:抽水蓄能电站的新型供水系统
团队成员:于松立、张晨、马骁旭、王艺睿、吴易洋
指导教师:刘亚坤 教授;张帝 副研究员
作品介绍:一种新型抽水蓄能电站供水系统,装置模型由5个容器组成,通过有机玻璃管连接,各管管口均装有流量控制阀门。本装置抽水蓄能及水体循环通过2个管道泵实现。系统的两处供水水源——拦水坝和抽水电站可以处于不同的流域,在不影响水工建筑物的原有功能前提下,不仅能够实现不同流域间的生态调水,还能综合利用多流域水资源,实现发电、蓄能、供水、灌溉的综合效益,产生1+1>2的效能。其中,抽水电站的抽水高差小于发电高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抽水蓄能电站的能量损失,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该系统可因地制宜,通过适应当地的水利环境实现多流域水资源调度,利于生态和谐。在国家大力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今天,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特等奖作品:雨滴摩擦电能收集装置
团队成员:沈医蒙、赵良、张润琦、肖发文
指导老师:张帝 副研究员;姜东岳 副教授
作品介绍:利用雨滴摩擦电能收集装置,可收集雨滴中的电能,即通过疏水层吸附雨滴电荷的特性,使疏水层与雨滴发生静电感应,进而在导体氧化铟锡上产生电动势。该装置可以和太阳能电池板联合使用,实现晴雨天均能发电,对大自然的能源充分利用。实际可应用于热电厂的冷凝塔冷凝水发电、城市中的玻璃幕墙雨滴发点、江河湖海水滴发点等。由于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发电效率可观等特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一提的是,装置产生的电能有着高电压低电流的特点,电压可以达到20V,而电流仅有1.6μA,因此在自供电微流体领域有着特殊的应用。在医学、生物等领域常常要对液滴的速度进行精确控制,需要高电压,低电流来实现,该装置可以取代现有的复杂设备,直接产生满足要求的电能,大大降低了成本。雨,滋润万物,小小雨滴,未来可以成为一座能量的宝库。
三、一等奖作品:冰下耗氧量测试装置
团队成员:徐懿、李弘毅、温荣贤
指导教师:李志军 教授
作品介绍:冰下耗氧量测试装置具有可盲视操作及人工控制上下盖开启等特点。适合用于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水环境进行实验,例如冰下的暗光环境;上下盖能够在装置运动时处于打开状态,在到达指定位置后释放拉绳,上下盖受到其上附加的荷载作用闭合;监测封闭在容器内水体的耗氧过程。该作品课通过黑色-透明装置(进行有无光照)对照实验,反映水下浮游生物分布;通过反映水下浮游生物分布,进行水体污染监测、治理;更换传感器,可对冰下水体多项指标进行测定。该作品具有:盲视操作、分层测试、原位对照、操作简单等创新特色。由于该装置可盲视操作,使得冰下耗氧量测定更为方便,在冬季水体结冰后可广泛应用于科研及民生领域。
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得到广大水利专业师生积极参与,每届大赛参赛高校百余所,作品200件左右。我校曾承办过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在承办中扩大了与其他高校的专业交流,拓展了我校学生的专业视野。本次大赛我校再获佳绩,充分展示了大工水利类专业的学科实力和大工学子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姚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大工学子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桂冠
相关推荐
- 【迎七一】化工学院党委举行“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暨“党建导师”聘任大会
- 【70周年校庆】促学术交流 育商学精英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初心落实到立德树人教育使命之中
- 面对面听期盼 心连心求发展
- 以创新创业竞赛为牵引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学校党委第二巡察组反馈巡察情况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离退休党委举办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科普讲座
- 中船重工“智海创新行动”首站走进大工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爱国情 奋斗者(五)
- 【战“疫”情】“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引发师生强烈反响
- 我校4人入选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名单
- 化工学院联合保卫处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准入”培训
- 【巡察动态】学校党委第二巡察组巡察附属学校工作动员会召开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核心期刊
- 大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检索研究室论文被WWW2019录取
- 盘锦校区圆满完成2020年9月份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
- 恪守初心 攻坚克难 建工学部筑牢新生成长基石
- 传感芯片进展:无漏电流“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制造高可靠、低功耗、高灵敏度的集成传感器
- 【大工人物·校友篇】浙东校友会:让母校晕染在舒朗明州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功能材料专业首届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新闻公告
- 抓住疫情防控“战机” 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根据地” 10-17
- 人文学部首届国庆文化周圆满收官 10-16
- 学校召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工作协调会 10-14
- 学校召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工作协调会 10-14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0-14
高考招生
- 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