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强:在一个行业深深扎根
【校友档案】董强,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1978年本科就读于我校海洋石油建筑工程专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想要追寻自己的目标,第一重门便是先要找清自己的方向,坚定内心。第二重则要在选择的路上风雨兼程,即便‘衣带渐宽’、‘消得憔悴’,也仍无畏向前。最后达到第三重,功到事成,回首往事,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的坚持是如此值得。”1978年,在大连工学院二馆的教室里,老师的这段话,让董强深深记在了心里。
望尽天涯路
从大工水利系到大连造船厂,再到大连造船新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董强一直都在造船业书写与造船的不解情缘,造船这条路,他一走就是40年。
中学时代,恩师的父亲是水利工程系教授,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董强也渐渐对水利工程产生了兴趣。即便彼时,水利工程到底学什么、以后能做什么,少年的董强尚感茫然,但工程师的梦已在心中默默扎下了根。
1978年10月,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董强考入了大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那时的学习条件与现在不能比,狭小的宿舍、落后的实验室、不够齐全的教材……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挡大工学子的学习热情。水利系的课程多在学校是出了名的,繁重又艰涩难懂。“我们水利工程系,尤其是海洋石油建筑工程专业,除去选修课,大概有四十几门课程,可能是全校课程最多的专业了。”董强回忆到。这些课程不仅难度大,涉及的面还特别广,上至天文气象,下至水文地质,学习上且得费些功夫了。虽然学习条件有限、学习难度大,对董强来说,中学时便埋下的工程师之梦仍旧时时牵引着他。大学四年,是全力以赴学习的四年,“我们那个时候,除了必要的体育锻炼之外,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董强说,“那时考上大学的机会太难得了,大家都很珍惜,都憋着一股劲多学一些知识,将来做出一番事业。”
1982年7月毕业时,董强被分配到了大连造船厂,开启了自己的企业工作生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董强与造船的双声道演唱,正式拉开了序幕。
衣带渐宽终不悔
进入大连造船厂后,董强到船体二车间做一名实习生。他每天都在香炉礁新区的露天施工现场跟着工人师傅们学习施工作业。“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出真知,董强认识到这是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首要行动,所以即便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董强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造船厂露天作业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还要在高空或狭小空间作业。这种作业场所内充满了各种作业烟尘和铁屑,有时呼吸都困难。”回忆这段实习工作的日子,董强笑着说,“那时候也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多了解施工实际情况,多向工人师傅学习施工技术。”
1985年大连造船厂从德国船厂购入了一台二手的750吨起重能力的龙门吊车。如今,龙门吊车已成为各大船厂的标配设备,但在30多年前,那是从国外进口来的“新鲜玩意”。这台从德国引进的750吨龙门吊车被安装在香炉礁新区的十万吨级船台区域。经过改装后,龙门吊车跨度加大,起重能力降至580吨,仍是那时中国造船厂中起重能力最大的起重设备。580吨龙门安装完成后,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用它起吊超过160吨以上重量的大型船体分段。领导将这个课题交给董强所在的船体二车间技术组,董强和同事们仔细学习研究设备的使用说明,经过反复试验验证,在工人师傅和有关人员的支持配合下,用船厂既有的工艺标准和工艺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编制了用于580吨龙门吊车的大型分段起吊的工艺方案,并在试验中获得一次性成功,吃了在中国船厂中用大型龙门吊车起吊重量在160吨~400吨重船体分段的“第一只螃蟹”。“成为合格工程师的成长之路很难,这谁都知道,我们必须知难而上,实现梦想。”董强说。
1990年8月大连造船新厂成立以后,董强担任船体车间技术组组长。他主动带领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全力学习推进日本的先进造船理念和造船方法的应用,率先在国内造船企业中推行基于壳舾涂一体化的造船建造策划,全面应用精度造船、工序前移、船体分段成品化、分段舾装、盆舾装、单元舾装、区域舾装、总组造船等新工艺新方法,造船效率不断提高,造船周期不断缩短。大连造船新厂批量建造的10万吨级阿芙拉型成品油轮,15万吨级苏伊士型油轮、5.2万吨大舱口多用途货轮等多型船舶交付船东,船舶建造水平得到了日本专家、国际著名船级社和船东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十年间,董强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和基层干部成长为一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厂级领导干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年9月至1998年7月,董强在中央党校第十四期中青班干部培训班学习一年,在党性修养、政治思想和企业管理理论水平等方面得到了新的提升。
在经过19年基层企业一线工作历练后,2001年11月,董强调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开始了在更大的舞台上奋斗青春、实现梦想的新征程。当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全球贸易增长使得船舶行业进入上升发展期,中船重工集团敏锐地嗅到了行业机遇。董强在分管民品领域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党组“保好军、做稳船、强力发展非船”的工作要求,一方面组织成员单位大力拓展国内外新造船和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市场,承接大量新订单。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造船设计和配套设备技术,大量推广使用国产船用配套设备和材料。推进船厂向日韩先进造船企业学习,建立实施新型造船模式,提升产品质量,缩短造船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造船成本。另一方面,大力推动集团公司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非船板块业务和科技产业发展。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集团公司经济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军工、民船、非船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非船产业经济总量占比超过50%,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董强在工作中熟练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注重发挥总部和成员单位两方面的积极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加强顶层谋划,以点带面,互相促进,工作成效获得广泛认可。他带领同志们跑成员单位、开拓国内外市场、广交朋友,集团客户群和合作伙伴圈不断扩大。他为中船重工集团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进入世界造船企业前三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董强担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离开了他工作了14年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开始了职业生涯的新征程。王阳明曾说,人生就是“事上炼”。只有在实践和工作中不断磨练自己,才有扎根行业的资本,董强深谙这一道理,因此即便“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也仍然“衣带渐宽终不悔”。
灯火阑珊处
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的当代,以智能、智慧、绿色为核心,中国船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有了新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船舶工业打开大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40余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众多令人骄傲的成绩。1970年代后期,中国造船企业的技术工艺水平和设备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的先进水平。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造船技术工艺水平和设备已达到主要造船国家的先进水平,并正在努力成为全球造船行业的引领者。风雨沉浮数十载,董强正是其中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之一。回望工作以来的三十几个春秋,董强感慨万千,“当初我只想做一名工程师,没想到一回头,才发现自己竟然走了这么远。”
今年夏初,董强再次回到母校。他漫步二馆前的梧桐树下,光影斑驳,走走停停,手中的相机一次次举起。二馆105的红色木门咯吱一响,推门而入的董强恍然间回到了40年前,阶梯教室的空气依然那么安静,昔日的长条桌椅有些已经开裂,那裂痕见证着董强和一代代大工学子的梦想与坚持。董强脚步徐徐,在窗边的倒数第四排停了下来,他坐在那里,兴奋而激动,“快帮我拍张照片,当年我一直坐在这个位置。”眼前的董强,俨然还是当年那个求知的学生。“不管我在哪儿做什么工作,我始终记着我是大工人,一天也没有忘。”
1977年11月,还在大连市庄河县三架山公社下乡的董强听到了恢复高考的好消息,冥冥之中觉得自己的求学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似乎命运的手推着他报名参加了高考。1978年6月,公社中学的考场上,紧张的空气挤满了整个教室,董强和同伴们紧张的汗水也一颗颗滴在试卷上。那些汗水,透过纸背,化为收到大工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泪水,轻抚脸颊,仿佛是当初下乡农作时天上落下的雨水,滴滴入土,最终与众人的努力汇聚成江河,奔向托起我国船舶业的汪洋海水。
海水滋养了大连长大的董强,董强选择用工作来拥抱“水情结”,而这一个拥抱,从毕业那天起,便整整持续了30多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回首过去,董强说道,“找到内心,坚持目标,最后,当你已经习惯并扎根时,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的坚持是如此值得。”
责任编辑:于舒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董强:在一个行业深深扎根
- 上一篇:一次爱校“云烹饪” 一堂劳动教育课
- 下一篇:连理枝头花争艳??附校学子归可期
相关推荐
- 学校召开第一期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宣讲会
- 大工获批4项2019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 后勤处召开2019年安全稳定工作会议
- 软件学院实践类课程的线上授课模式改革纪实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成恩讲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 环境学院庆祝建院二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首场学术报告举行
- 大工女篮再添一项国家级冠军荣誉
-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担当民族复兴使命
- 【战“疫”情】科研不停歇(二)
-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我校召开
- 大工学子获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中国赛区一等奖
- 我校唐春安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板块起源新说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外语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 我校伊廷华教授受邀参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
- 我校31人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 用“看得见的基因”为青年学子埋下科学的种子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企业创新与产业政策专业委员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我校成功召开
-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不断开创软件学院事业发展新格局
- 我校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专项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
- 我校召开2018-2019学年招生就业工作总结交流会
新闻公告
- 抓住疫情防控“战机” 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根据地” 10-17
- 人文学部首届国庆文化周圆满收官 10-16
- 学校召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工作协调会 10-14
- 学校召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工作协调会 10-14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0-14
高考招生
- 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