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讯》发表我校在能源织物方面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王宏志教授课题组在可穿戴能源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具有湿热稳定性和舒适性的摩擦/铁电协同电子织物材料》(“All-fiber tribo-ferroelectric synergisticelectronics with high thermal-moisture stability and comfortability”,DOI:10.1038/s41467-019-13569-5)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东华大学系论文唯一完成单位,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学制博士研究生杨伟峰和龚维为共同第一作者。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蓬勃兴起,人们对随身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大,基于织物的能源器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然而,体表与环境复杂多变的湿热条件往往会影响电学织物的性能。此外,这些随身设备的透气、透湿及可水洗性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鉴于此,研究团队以“全纤维”为设计原则,开发了一种具有湿热稳定性和舒适性的摩擦/铁电协同电子织物材料。
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铁电聚合物(P(VDF-TrFE))和聚酰胺6(PA6)两种纳米纤维作为功能材料,通过摩擦表面极化和铁电极化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摩擦/铁电协同电学增强。这种电子织物材料在低频外力作用下可产生5.2 W m-2的峰值功率密度。
(a)和(b)电子织物材料的实物和结构示意图;(c)P(VDF-TrFE)纳米纤维铁电体的电滞回线;(d)摩擦/铁电协同模型示意图
研究人员利用亲水聚丙烯腈(PAN)和聚酰胺6微/纳米纤维和疏水棉织物构筑了额外的吸湿排汗层。全纤维的设计理念,保证了织物材料优良的透气和透湿性能,其较低的干态热阻和蒸发阻有利于维持舒适的体表微环境。
(a)电子织物材料的透气、透湿及吸湿排汗功能示意图;(b)和(c)亲水纤维的多级网络结构及直径分布
此外,研究人员还演示了电子织物在弯折、抖动时驱动液晶显示器、数字化发光点阵、电子手表,以及为锂电池充电、驱动蓝牙信号传输系统、实时捕捉足部姿态等应用。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东华大学励志计划和东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等的资助。
论文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569-5
视频: 摄影: 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撰写:杨伟峰 信息员:星禧 编辑:李盈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自然·通讯》发表我校在能源织物方面最新研究成果
相关推荐
- 市教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给00后讲讲共和国”特别节目在校举办
- 中共东华大学第十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召开
- 我校代表参加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并作主旨报告
- “云中”探寻百年石库门里的五四精神
- 校领导慰问复学工作一线辅导员
- 教育部党建联络员刘建中参加我校复合材料系党支部“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 贯彻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学校举办“党的民族政策”专题宣讲会
- "双线"推进,校团委形式多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自然通讯》报道材料学院江莞课题组在柔性可穿戴热电器件的最新进展
- 立足校本文化 融入五育并举——机械工程学院努力写好疫情防控下的“奋进之笔”
- 砥砺奋进著华章 初心不改再起航 ——纪委监察审计联合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 “春满华阳 武夷印象”设创大赛正式开启
- 我校研究生在第四届全国应用统计案例大赛中斩获五项大奖
- 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在增强型肿瘤诊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 党委常委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和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
-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 我校获教育部2020年“读懂中国”活动多项荣誉
- 开课第一天!我校“元气满满”开启新学期!
- 我校出版社编辑业务能力培训(2020年第1期)顺利举办
- 2019大学生网络安全邀请赛暨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网络安全大赛在我校举办
新闻公告
- 庆国庆 迎校庆,21个非遗娃欢聚东华 10-07
-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召开2022年春季征兵动员大会 10-07
-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十次年会顺利举行 09-29
-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十次年会顺利举行 09-29
-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校友会成立 09-26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副局长郭佳一行来校调研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