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物学院陈前进课题组在扫描电化学显微成像方面取得新成果
近期,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陈前进研究员课题组报道了基于先进扫描探针电化学技术——扫描电化学池显微镜(SECCM)探究具有不同表面拓扑结构的电极表面电催化反应气泡微观动态行为。相关成果以“Electrochemical Visualization of Gas Bubbles on Superaerophobic Electrodes Using 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Cell Microscopy(超疏水电极界面微纳气泡行为的电化学可视化)”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陈前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我校研究生刘玉龙为论文第一作者,东华大学为第一单位。
气体析出反应发生在许多电化学能量转换和工业过程中。目前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开发高活性和低成本的电催化剂以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然而,在实际生产中,高电流密度或过电位下大量气体分子容易聚集并在电极表面形成气泡,从而造成 (i) 气泡占据催化位点并使电极表面钝化 (ii) 增加水电解的过电位并降低能量转换效率。构建理想的电极表面结构以实现表面气态物质相互作用的最小化或最大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详细了解电极表面气泡现象对电化学过程的复杂影响对于设计更有效的电化学系统非常重要。
(具有不同表面结构的电极上单个气泡的SECCM测量成像示意图)
研究者首先通过水热法和一步电沉积法制备了具有表面不同拓扑结构的电极,结合扫描电化学池显微镜技术,探究了Pt电催化质子还原析H2,电氧化N2H4析N2以及MoS2电极材料电催化析H2过程中单个微纳气泡的电化学成核和动态行为。
(不同微结构电极表面电化学气体析出和气泡形成的典型伏安图)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发现在具有纳米结构的催化剂电极表面,异相气泡成核活化能垒明显下降,气泡脱离频率显著增加。结果说明具有纳米结构的超疏水表面不仅有利于气泡的快速成核,更利于产生的纳米气泡从电极表面尽快地移除,从而重新暴露活性电极面积,提高电解效率。这一研究成果为气泡析出电化学反应的电极微观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电催化析气反应的常规宏观法拉第分析提供了极好的补充。
(不同微结构MoS2电极表面上微纳气泡成核后的动态行为)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及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资金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analchem.1c02099
视频: 摄影: 撰写:卢晓惜,刘玉龙信息员:曾铮编辑:李盈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化工生物学院陈前进课题组在扫描电化学显微成像方面取得新成果
相关推荐
- 我校游正伟团队在生物电子用弹性体领域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 教师节 | 致敬“引路人”,征途就洒满阳光——写在庆祝第三十七个教师节之际
- 校内外专家研讨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国际棉纺织产业经贸合作
- 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学院、信息学院、国际合作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中心组联组学习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研讨会在校召开
- 教师节 | “赓续百年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我校开展庆祝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慰问座谈活动
- 牢记育人初心,服务学生成才——理学院举行就业年会
- 我校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 我校组织观看教育部“四个一”行动战疫微党课并开展学习讨论
- 陈前进课题组在新型电化学显微镜技术用于电极界面单个气泡化学测量上取得新进展
- 强化安全意识,构建平安公寓——后勤集团启动“学生公寓安全建设年”
- 我校“歌唱祖国系列拉歌活动”在“中国好网民”中被评为“出彩活动”
- 我校学生柳碧涵、周佳能获上海市高校公关奖学金特等奖
- 我校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国际院长朱丽叶·麦克唐纳教授获长宁区“虹桥友谊奖”
- 机械工程学院师生开讲“青春大课”,上好毕业“最后一课”
- 坐着校门口71路 挖掘“红色专列”故事 管理学院紧扣“实”和“活”学习党史
- 东华大学学生热议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 使命必达!东华团队吹响战“疫”助攻集结号
- 创新抢先机 奋进开新局——东华大学2021年新年贺词
- 我校团委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团委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新闻公告
- 庆国庆 迎校庆,21个非遗娃欢聚东华 10-07
-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召开2022年春季征兵动员大会 10-07
-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十次年会顺利举行 09-29
-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十次年会顺利举行 09-29
-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校友会成立 09-26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副局长郭佳一行来校调研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