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11项科技成果亮相第22届中国工博会
有限次使用连体防护服、非织造材料为抗疫物资生产“保驾护航”、让颜色拥有数字“身份证”……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沪开幕,东华大学11项科技成果参展,这些项目服务国计民生、助力产业发展,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东华大学科研攻关更是开启了“加速跑”。
急!难!要做就做疫情急需、国内没有的
1月28日,大年初四,从家乡南通赶回上海途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主任朱美芳一条条浏览着疫情报道,口罩、防护服急缺,医护人员存在感染风险……这些都牵动着朱老师的心,她紧急召开线上主任办公会议,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医卫防护材料应急专项申请通知及指南。“要做就做疫情急需、国内没有的”,朱美芳团队青年教师相恒学副教授当即启动防护服应急专项《耐磨透气高阻隔性当盛新材Rowelk?有限次使用连体防护服》研发,与校友罗章生创办的当盛公司合作,力争尽快生产出高品质、有限次使用的防护服送到抗疫一线。
没工人、没原料,科研团队与公司负责人拿出“科研攻关争分夺秒”“重新回一线当工人”的那股劲到处想办法,三四天后就交出了小样。合作企业还向当地政府递交请战书,旋即得到支持。在项目团队共同努力下,有限次使用连体防护服生产马上进入战时状态,攻克瞬时释压纺丝成形技术瓶颈,开发出高阻隔、高耐磨、高透湿安全防护材料,耐撕裂性能为普通防护服面料的2至3倍。团队研发出集高防护性、服用舒适性和持久耐用性于一身的优质有限次使用防护服,经钴60辐照杀菌后可重复使用,部分物化指标甚至超过了美国杜邦公司的同类产品,产能短时间内达到每天生产约2000件。该项目还入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紧急启动的高端防疫产品攻关项目。
(项目团队与企业合作生产的Rowelk?有限次使用连体防护服)
今年初,项目团队先后向武汉方舱医院、湖北汉川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等抗疫一线单位,以及美国纽约州先进能源技术中心、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合作单位捐赠Rowelk?有限次防护服5000余件套,既纾解了防护服短缺的困境,又增强了国际合作单位的抗疫力量。
科研攻关,为抗疫物资生产“保驾护航”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手术服等非织造医用防护制品成为了尤为关键的防疫“利器”。非织造材料的品质与功能是非织造医用防护制品有效防护细菌、病毒的关键,其研发和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抗疫前线,医生、护士们正面抗击病毒;抗疫后方,老百姓们做好日常防护,如何为医护人员和普通百姓筑起一道安全的“防护墙”?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团队针对口罩防病毒的关键材料——纺熔非织造材料的特性及使用工艺集中科研攻关。
(疫情期间靳向煜团队在上海护理佳实业公司)
针对纺熔非织造材料过滤效率低、滤效与滤阻难以有效平衡等问题,靳向煜带领团队立下“科研军令状”,开展《高品质纺熔非织造过滤材料及长效驻极技术》研发,开发梯度过滤结构,重点提高材料蓬松度和纤维直径均匀度,降低过滤阻力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容尘量,口罩透气性更好;针对熔喷工艺,开发出专用长效驻极有机母粒,通过驻极技术使非织造材料带上静电,过滤更细更多的颗粒,进一步提升过滤效率,相关产品过滤效率≥95%……与普通口罩相比,既提高了佩戴透气舒适性,又实现了高效防护。团队还研发了高压长距尖端电晕放电驻极装备,采用外置式电晕充电方法对纺熔非织造材料进行驻极处理。
目前,系列纺熔非织造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通过与国内纺熔非织造材料龙头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并建成示范生产线十余条,所生产的纺熔非织造材料大量用于医用口罩、民用口罩、儿童口罩、防护服、隔离服等生产,有效保障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抗疫物资的生产。
靳向煜于近期获评“全国纺织行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自2003年“非典”后,团队持续研制出防护口罩滤料、医用防护服材料等系列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
让颜色拥有可全球通行的数字“身份证”
中国红、蒂芙尼蓝、星巴克绿……这些大家熟知的颜色已经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认知。在纺织品设计和生产中,如何实现对面料颜色的高效精准管控及数字化传输交流成为一大全球化难题。作为纺织产业大国,我国年产纺织面料达1000多亿米,然而,企业面料开发对颜色的表达却大多依赖于工厂老师傅“经验谈”,人工配色和实物试样花费时间长,对颜色缺乏科学化管控。
(合作企业面料馆部分颜色样品展示)
面对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的这一难题,纺织学院张瑞云教授团队开始在色纺纱配色、面料仿真和面料数据库领域开展科研攻坚。从2012年至今,团队自主研发全光谱染料和色纤维的反射光谱体系和高覆盖色域体系,创建了混色和单色的光谱匹配模型,确保了混色样品和单色面料的高度匹配;研发面料虚拟仿真和影像数据库并实现智能检索。《色纺纱与色织面料颜色数字化系统》项目实现了色纺纱颜色快速测配与预测系统,优选色纤维各类混色方案和适合的配色模型,一次配色准确率达到85%以上,大大提高了色纺纱配色效率;大容量色织面料库智能检索系统,采用三类算法对大容量面料库面料进行快速准确定位,万张样本容量单幅图像检索最低耗时约3秒,最高准确率达95%。该项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4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以此为部分技术内容的“纺织面料颜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瑞云教授认为,纺织面料颜色数字化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仅是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更离不开纺织染整、纺织品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云平台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加持”。项目技术的开发成功和顺利实施,除了课题组团队的努力外,也得益于学校在纺织学科领域的积淀以及来自各学院跨界合作的“战友”,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方、各合作院校等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大家协同攻克难关,群策群力,才使得这项技术得以真正落地、走向产业化。
东华大学参展项目还有材料学院游正伟教授团队“新型智能功能聚氨酯材料”、纺织学院杜赵群教授团队“CHES-FY 纺织材料手感风格测试仪”、材料学院孙宾教授团队“新型绿色高效钛系纳米催化剂的开发及其聚酯产业应用推广”、材料学院王燕萍副教授团队“高性能液晶聚芳酯纤维”、化工生物学院刘保江副教授团队“工业场所室内VOCs净化设备成套关键技术”、材料学院陈烨副教授团队“生态硅氮系阻燃纤维素纤维及其面料制品”、民航复材协同创新中心朱姝副教授团队“航空级热塑性复合材料”、纺织学院关国平副教授团队“踝关节内翻的踝护具”等,用高质量科技成果打出“智能牌”“环保牌”“生活牌”……
本次展览中,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受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邀请,组织团队围绕“下一代纤维,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参展新材料产业展区,内容包括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功能纤维与低维材料、环境友好与生物纤维材料、医卫防护材料等。
连年参展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已成为东华大学探索与产业发展融合、以科技赋能产业的生动缩影,并连续获得高校展区项目特等奖、优秀组织奖和先进个人等荣誉。近年来,东华大学聚焦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把学校科研成果的“智力”转化成产业的“战力”、行业的“活力”、企业的“动力”,服务支撑纺织、材料、医疗、服装、设计等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与产业生产实践精准对接,努力用最优东华解决方案,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了顶天立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时尚设计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用智能和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
视频: 摄影: 王宇及各相关团队撰写:吴娅琳 朱一超 孙庆华信息员:吴娅琳编辑:孙庆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东华大学11项科技成果亮相第22届中国工博会
相关推荐
- “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陈志宏书画展在我校开幕
- 2019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市)总结会在我校召开
- 我校承办“10?10”上海教师心理健康促进云咨询活动
- 学校举行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
- 我校干部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重要讲话
- 我校获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授牌
- 资助育人爱国行,奋进东华担使命——学校组织2020级新生看上海活动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院长郑建明一行来院调研交流
-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实践研修 为新学期思政课教学备好课
- 校领导视察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 “松江区?大学城 新侨联盟”日前揭牌 我校与成员单位合作迈上新台阶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研讨会在校召开
- 资助育人爱国行,奋进东华担使命——学校组织2020级新生看上海活动
-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示范性党员活动室”建设
- 首届上海市高校外语学院学生会座谈会在校举办
- 筑牢信仰之基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我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新生入党启蒙教育
-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逐步有序恢复学院正常工作
- 我校国际学生在2020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汉语桥”演讲比赛中获奖
- 欢欣鼓舞辞旧岁 “奋进东华”谱新篇 ——东华大学2020年新年贺词
- 我校“学习进行时”学生理论宣讲团在第二届长三角 地区高校“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邀请赛中获一等奖
新闻公告
- 庆国庆 迎校庆,21个非遗娃欢聚东华 10-07
-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召开2022年春季征兵动员大会 10-07
-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十次年会顺利举行 09-29
-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十次年会顺利举行 09-29
-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校友会成立 09-26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副局长郭佳一行来校调研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