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传媒大学 > 新闻公告 >

第29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在我校举办

2021-10-25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网

(通讯员 黄懋 钟萌骁 史秀秀 摄影 杨宇 马心点)10月23日,第29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在我校举办。论坛由《当代电影》杂志社和我校戏剧影视学院主办。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电影》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孙向辉,《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副主编张文燕,我校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张宗伟教授,侯军教授,祝虹教授参加此次博士论坛,并作了精彩致辞和发言点评。

孙向辉馆长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历史悠久、成绩显著,挖掘和培养了很多中国电影学的研究力量。她表示,论文入选此次论坛的博士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自身研究之中,值得肯定。孙向辉馆长希望,各位博士生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导,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电影学派学术工程研究贡献力量。她对戏剧影视学院一直以来大力支持论坛工作表示感谢,还介绍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研究机构设置情况。

张宗伟副院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本期论坛的总体情况。他表示,这是我校第二次承办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论坛议题是多方交流讨论、学院老师同学群策群力的结果,四个子论坛更加突显多元视角、紧跟前沿动态,许多博士研究生积极参投,社会各方也广泛关注。

皇甫宜川社长主持了开幕式。他表示,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既是学术平台,也是为中国电影学术建设与未来发展服务的平台。随着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理论建构应该更多地立足于本土,确立中国电影的主体性。中国电影的未来在青年,中国电影研究的未来也在青年。

此次博士论坛为期一天,围绕“青年·当代:电影与文化竞争力新观察”的基本议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的四十余位博士生们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从多个层面分享了自己对“青年电影导演研究”“青年文化与电影市场”“电影的新媒介、新技术与新型态”“银幕上的青年与文化”等议题的研究成果。

在“青年电影导演研究”子论坛,我校博士生王若璇、王名成,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博士生韩贵东分别论述了青年导演在乡土题材电影创作中折射出的乡土文化、民族风格与叙事伦理等议题。我校博士生石敦敏介绍了自己关于青年导演影像所呈现出的诗意复归的研究。厦门大学博士生王亚茜、西北大学博士生陈希洋、复旦大学博士生陈昕烨分别以日本青年女性导演、新西部电影、藏地新浪潮电影为切入点,探讨了青年导演的艺术创作。韩国清州大学博士生刘晓东从影视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了青年导演李睿珺的电影空间。

张宗伟教授点评时表示,参加子论坛的青年学者们选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作为核心思想资源,读解中国青年导演的电影,还自觉运用多元理论工具开展研究。这些青年学者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积极落实与践行。

在“青年文化与电影市场研究”子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邓雅川以“影游融合”为切入点观察青年文化。我校博士生黄懋以中国科幻电影中“父子”意象的文化内涵梳理中国科幻文化传统,伊琳、陈丽君分别从“文化仪式”和“青年亚文化”角度深入探讨当代国产青春片。厦门大学博士生王牧耕从知识异质性的视角探讨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合拍创新绩效。

祝虹教授对每一位同学的论文提出了具体、中肯的建议。她表示,青年学者应该更深入思考如何将西方理论同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相连接,在理论对话中思考语境和局限性问题。

在“电影的新媒介、新技术与新形态”子论坛,清华大学博士生孙可佳、文静、许孝媛,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钟瀚声分别介绍了对互动电影、互动剧、后人类电影、既成品电影等新影像形态的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钟芝红探讨了游戏引擎与虚拟身体的生成,武汉大学博士生熊越、东南大学博士生王晓彤分别对虚拟现实影像中的身体图式、叙事结构等议题作了论述。复旦大学博士生周厚翼对具身媒介的“离身化”问题作了分析。

侯军教授表示,各位同学论文中呈现的宽广视野,让我们对电影这一多面体有了更多体察。电影本身呈现的延异、扩展、变化甚至异化的状态,让广大青年学者能够从后现代、后人类、后本体、后主体语境探讨电影。

在“银幕上的青年与文化”子论坛,我校博士生钟萌骁、刘丽莎和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孙力珍分别以中国青年题材电影中的虚无主义、情动机制、文化意涵,以及少女题材电影中的现实书写为议题展开讨论。浙江大学博士生魏梦雪以国产电影的“青年之死”意象为议题进行论述。我校博士生吴岸杨、朱穆兰分别以中国电影中城市青年的婚恋、内蒙古电影中的青年影像为议题进行论述。南京大学博士生高娜泽探讨了“异域”青年留学生对1920年代“本土”电影观念的修正。

张文燕副主编在点评中表示,这组同学的选题角度非常贴合“青年·当代”这一议题。虽然每篇文章都在关注青年文化,但研究视角大不相同,既有文化理论角度,也有电影史视角,研究方法也十分丰富。

张宗伟副院长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张副院长由“青年”的主题联想到“气”,老子在《道德经》中将“气”与“生”的关系理解为“生生不息”的境界,各位青年学者们的汇报则彰显了朝气、勇气、锐气、才气。“文化”是本论坛最为核心的关键词,正如《易经》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时地利人和,乃成文化。在这个大时代,底气、大气与国运之气是我们做学问的时代背景,本期论坛中的思想碰撞迸发出真气、正气和元气是提升中国电影文化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张文燕副主编对本期论坛的筹备、规模和效果给予了积极评价,对现场嘉宾的认真点评、论坛组委会的扎实工作表示感谢。她表示,论坛举行期间,《当代电影》编辑部一直密切关注会议中涌现的新锐学术观点,希望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支持。张副主编表示,非常期待在下一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中与各位青年学者再会。

(编辑:王雷亭 胡雅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第29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在我校举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