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都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文学院“艺术跨媒介传播”学术圆桌对谈活动举办

2021-05-31 0 新闻公告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

  5月20日,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创意产业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场“艺术跨媒介传播”学术圆桌对谈在文科楼604室举行。本次学术对谈邀请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李建红,《国际新闻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现代出版》副主编张毓强三位专家学者,我校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国战出席会议。对谈活动由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徐海龙主持,2019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参加此次活动。

  马自力对三位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首都师大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并特别指出文学院学科、师资基础与新闻传播学及编辑出版学的联系。

  徐海龙指出2018年之后的图书短视频呈现出从“图书广告”走向“知识分享”、从“文字展示”到“身体展演”等趋势。三位专家就“什么类型的图书适合短视频传播”“图书短视频的身体化传播特征”“图书短视频与‘知识传播’”三个子主题进行对谈。李建红认为短视频主要作为图书的营销手段,出版社只有对它以及各种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才能进行更好的知识传播,完成全产业链的价值实现。刘海龙指出“身体”本来就是和传播相关,阅读本身也是要调动全身器官的。另外在“加速时代”,图书短视频背后的逻辑可能是先有需求才有内容生产,而且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需求,一种欲望生产,这成为图书短视频的主要诉求。张毓强指出在“图书+短视频”时期,业界强调的是要将出版纳入到全媒介体系中,但是出现的问题是流于浅薄化和碎片化。图书作为一种理性秩序化的知识生产结构,而短视频作为非理性的情感传播进行,二者的结合是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陈国战指出图书短视频的风靡反映出一个矛盾的状况,大家对深度阅读敬而远之,更倾向于直白的解释,因此短视频更吸引受众,或许短视频引发和贩卖了一种知识的焦虑,这种焦虑变成图书出版的契机。

  徐海龙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图书短视频新发展阶段,一些读者迷恋于可视化“自我呈现”而无暇真正阅读图书内部文字,拥有超级注意力的短视频会不会反噬依赖深度注意力的图书,是否也会消解“孤独、理性、静观”的传统阅读方式,进而降低图书的知识和人文价值。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界继续探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文学院“艺术跨媒介传播”学术圆桌对谈活动举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