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医科大学 > 新闻公告 >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红医人在行动(六十四)

2020-06-05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新闻网

附属第一医院篇: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王金瑛事迹


王金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师,入党积极分子,2008年参加工作,重症专科护士,具有重症护理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基本功。



于2月9日随医大一院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出征,负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病区,主要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到达武汉进入隔离病区后我的第一感受是“比想象中严峻”,迅速调整心态,开始战斗。进隔离病房时穿着隔离衣,防护服,口罩、帽子、护目镜等一样也不能少。由于全身上下裹得严实不透气,为患者做处置也增加难度,口罩戴久了有时感觉呼吸困难,还会留下勒痕。难受的时候,“恨不得一把将口罩抓下来”。尽管护理工作繁琐辛苦,但对患者的细致照顾不会减少。由于防护设备厚重,护目镜上又经常产生雾气,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更要有娴熟的扎针技术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稳定的心态,在输液中用心研究,仔细探索每个患者血管的特点,努力提高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护理插管上呼吸机的患者更是任务繁重,吸痰,叩背,翻身,用药,各种管路的护理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这是需要极大的体力和精力的,每个班次下来都大汗淋漓,但是看到他们指标的好转真是从心里感到欣慰。每当患者治愈出院,都把好消息告诉每一名病人,让他们看到希望。工作中多了解病人的需要和担心,多与病人沟通,用真诚的心、乐观开朗的情绪去感染病人,拉近了与病人的距离,给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生命重于泰山,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冲锋在前,挺身而出,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



附属盛京医院篇:辽宁人真棒

——李茜事迹


襄阳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而与它的第一次邂逅方式竟然这么与众不同。



还记得初进发热病房时,心中是忐忑不安的,担心护目镜模糊会不会影响扎针、带手套摸不到血管怎么办……无数的问题涌入脑中。可当跨进病房时,看到患者那渴望治愈的目光,让我觉得纵使有再多的困难也要去克服。每次看到因为我们的悉心照顾而让患者有了治愈的希望,我最骄傲的是看到他们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说:“辽宁人真棒!”

现在已经来襄阳35天了,所有的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了。每天进病房前,我们互相检查,害怕防护装备有不合格的地方。我们还在防护服上写上鼓励的话语,彼此加油打气。

还记得发热2病区7床的一位爷爷,发烧,血小板特别低,每天都在输血及大量输液中度过,偶尔还会出现鼻出血等症状。爷爷开始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每天问的最多的话是“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呀”“我想我的家人了”“我还能不能好呀”。看着这位老人心里很难受,因为病情的特殊没有家属的陪伴,心理问题是他现存的主要护理问题。每天上班时,我都会同爷爷主动聊天,告诉他今天有哪些进步,给他加油鼓励,给他讲辽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有趣的事,还会给他带一些喜欢吃的食物,满足生活上的需要。他的心情慢慢地好了,病情也有所好转,每次进病房都会对我微笑,并竖起大拇指说:“辽宁的孩子真好。 ”他有时会主动找我聊天,给我讲襄阳的历史和文化,诚挚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坐客。看到爷爷病情好转,我心里特别欣慰。

厚重的防护服抵挡不了我们超强负荷的体力,模糊的护目镜也阻挡不了我们寻找生命希望的步伐,印在鼻梁、额头、面颊上的不是伤痕,而是战斗时光荣的勋章。

如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美丽的襄阳城已被暖暖的阳光笼罩,雾霾渐散,胜利就在眼前!


附属第四医院篇:一人援武汉 三代报国情

——戴丽婷事迹


2月20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辽宁省第十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200名队员奋勇出征。在这批红医勇士中,一个名字位列其中,她就是“戴丽婷”—— 一名90后女护师。



元旦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武汉,让整个武汉城笼罩在恐惧之中,一药难求、一医难求、一床难求的场景历历在目,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戴丽婷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听闻院领导集结援鄂医护人员时,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到湖北去、到武汉去,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抗击疫情,救死扶伤。

戴丽婷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这个家庭的精神传承。她的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80年前的抗日游击队曾留下他奋勇杀敌的身影;70年前,解放上海、解放武汉、建立新中国曾留下他冲锋陷阵的英姿;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三枚英雄纪念章是他报国情怀的最好诠释。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职于航空武器装备制造企业,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是他一生的理想追求,他曾参与我国多种重型歼击机的研制,当舰载机从辽宁号航母起飞的那一瞬间,当歼击机在国庆阅兵式天安门上空掠过的那一时刻,他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二月的武汉,天气格外潮湿寒冷,道路空旷寂静,人员稀少,这座城市在等待着重启。20日夜晚,戴丽婷跟随医大四院医疗队抵达武汉,在短时间内完成护理培训后,立即投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号楼12层西病区患者的救治,西病区的患者多数以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为主,且并发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的多方位救治。

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戴丽婷走进了病区,祖辈父辈的报国情怀已深深地流淌在她的血液中。面对病毒的侵蚀、患者的目光、家属的期待,她的心顷刻间被点燃了,一种使命感由此升腾。任凭辛勤的汗水在防护服里流淌,任凭细嫩的面额勒出道道血痕,任凭口干舌燥缺氧六七个小时,坚持、再坚持,只要我能多坚持一下,患者的康复就会再多一些;只要我再精心护理一下,患者的痛苦就会再减轻一些......。

3月15日,在完成中南医院救治任务后,戴丽婷又随医大四院医疗队进驻雷神山医院C9病区,C9病区的患者多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这就更需要多学科密切配合和多方面精心护理。重症患者的特征是本人不能自理,长时间卧床,有些需要插管进食、机器输氧,救治护理的难度增大。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戴丽婷给予患者更换护垫、皮肤护理时,精心细致、及时周到,有效地预防了皮肤溃烂、压疮等症状发生,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特别是核酸检测过程中,重症患者的飞沫喷溅,气溶胶形成风险大,病毒感染率高。戴丽婷不但没有丝毫畏惧,还凭借她强悍的技能、不惧生死的胆识,给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救治时间和生存希望,得到了许多患者的点赞。

“真是舍不得你们走啊”,这是一位患者家属在临别时的话语,多么朴实的语言,它表达了患者对辽宁省援鄂医护人员的感激,更诠释了戴丽婷不惧生死、驰援武汉、抗击疫情、救死扶伤的报国情怀。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第四临床学院

编辑:党委宣传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红医人在行动(六十四)

标签